第20章 助人為樂
- 重生70年代:從擺攤賣菜開始
- 正經(jīng)不瘦
- 2111字
- 2025-08-09 12:00:00
劉淑芬在表姨姥姥這邊的保姆工作還沒徹底結(jié)束。
她做了晚飯,等局長表舅表嬸兒一大家子吃完,又是洗碗刷盤子又是掃地拖地哄孩子,忙完天都暗下來了。
衣服都沒換就往菜市場趕。
畢竟劉淑芬以為是表姨姥姥找關(guān)系給自己討了個攤位,自己可以進菜市場賣菜,可不知道相親這檔子事。
時間剛剛好。
楊鐵軍就這么寸。
半掩門那婦人比劉淑芬晚了幾秒鐘,遲了十來步。
她眼睜睜看到比她水靈,比她年輕又比她更漂亮的‘同行’妹子進了她賺錢的地兒,氣呼呼的扭頭就走。
還以為被老客戶耍了呢。
連婦人都弄岔劈了,何況借酒助興的楊鐵軍。
他聽到敲門聲,一抬頭,便看到外面站著個如花似玉的大姑娘。
這么好的條件,干啥半掩門子啊。
楊鐵軍心里暗道可惜,又食指大動。
拉開門就忍不住想要動動小手……
醒來已經(jīng)后半夜了。
身子還弓成個大蝦米,雙手捂著褲襠,蹬兩下腿還扯的生疼。
可見被踹的力度有多狠。
沒死過去算他年輕氣旺。
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他姥姥這些時日一句幫他介紹對象的話頭也沒提。
至于女方后來回去怎么說的,楊鐵軍不清楚,也實在沒臉打聽。
就有一次喝醉了酒,心里憋屈的難受,又恰好被另一個伙計醉酒吐露去澡堂子自卑的糗事,才一個沒忍住。
今天還沒醉酒呢,被劉凱當面舊事重提,臉皮火辣辣的,著實掛不住。
但隨即又想。
劉凱說的貌似也沒錯。
甭管咋樣,劉淑芬那姑娘鐵定和自己沒緣分。
人家雖然不是本地人,可給局長家當保姆,這情分和名分都不低,不能隨意掰扯。
倒不如廢物利用一下。
反正在她面前,自己也沒啥臉,被她察覺也不用在意。
只是——
“她也沒有趙小軍媳婦好看,我估計白搭。”
“好不好看是一回事,兄弟,你聽沒聽過一句話,家花哪有野花香吶……”
劉凱和楊鐵軍舉杯相碰,仰頭暢飲。
借著半斤老白干,兩人逐漸開誠布公、暢所欲言,暢想得手后的瓜分,探討的話題甚至已經(jīng)到了誰先手誰刷鍋的層次。
從頭湯的互不相讓,到技能技巧的吹噓比較。
雖然最終也沒爭出個二五八六,但關(guān)系卻因為一頓酒更親近了幾分。
從兩家熟悉的發(fā)小,進化成了志同道合的發(fā)小好哥們。
趙小軍坐在車架子上,盯著菜市場門口。
他不知道楊經(jīng)理上班要從哪頭過來,但肯定得進菜市場門口啊。
就在這里等。
就算不能進來擺攤賣菜,也得要個說法。
萬一是對頭敵家,也得先摸個底,探個清楚明了。
不然以后殺誰放誰呢?
如果趙小軍第一次來縣城心里對這個年代還有點畏懼,行事略有拘謹。
現(xiàn)在他有了金手指,天下之大他哪兒都能去得。
已經(jīng)算是從內(nèi)而外的鳥槍換炮。
一個區(qū)區(qū)破縣城菜市場的管理員,早就不在他眼皮子底下了。
不算個人物。
頂多只算個逑。
菜市場里面有個頭發(fā)灰白的老太太,頭發(fā)梳的板板正正,穿的也很樸素干凈。
她左手拎著個網(wǎng)兜,兜里是一個圓茄子和幾個西紅柿。
右手拽了一個半大的面袋子,走十來步就放下停一停,看著挺費勁兒的。
菜市場門內(nèi)陰涼處,她剛停下歇了兩口氣,提到門外還沒到馬路牙子邊兒,就又放了下來。
看樣子,是面袋子太沉,撐不住提。
尊老愛幼是每一個重生年輕人的美德。
趙小軍閑來無事,便跑了過去。
“大娘,我?guī)湍懔嘀伞!?
“你是……”
老太太遲疑的看了趙小軍兩眼。
很陌生。
沒見過。
“我是趙家村的,前天在菜市場租了個攤子,今天頭一天來,等管理員上班呢。”
趙小軍指了指不遠處拴在樹墩子上的騾車。
“謝謝啊,小伙子。”
“沒事兒,我反正也是閑著。”
“我住對面,后頭。”
老太太指了指百貨大樓的方向。
“您住百貨大樓家屬院啊?”
“你幫我拎過馬路就行了,剩下的我自己慢慢拎。”
“不用,我?guī)湍嗷厝サ昧恕!?
說不準以后還能幫忙在百貨大樓買點內(nèi)銷紅糖、巧克力啥的呢。
而且,如果楊經(jīng)理翻臉不認人。
趙小軍說不得就得當游擊小菜農(nóng),幫老太太這一下,興許就能發(fā)展成老主戶。
畢竟他空間里,茄子和西紅柿也都有。
不僅有蔬菜,還有魚呢。
趙小軍可是看到這老太太多瞅了門口那片濕濘地好幾眼。
怕不是懊惱今天出門晚,沒撈著買魚。
過了馬路,右拐往北,穿過百貨大樓前的小廣場,從百貨大樓和副食品公司門市部之間的大門洞里進去。
一路上,老太太主動跟趙小軍閑聊。
別看她梳妝一絲不茍,穿著也板正,但還挺健談的。
“老早就住這兒了,這樓還是我家老頭子他們看著建的呢。”
“……兒媳婦是南方的,愛吃大米飯,”
“我看您剛才看市場門口,是打算買魚嗎?”
“想買來著,出門晚了點,沒趕得及。明天再買吧,反正他倆回來也不是只待一天就走,不差這一時半會兒的。”
明天買魚?
趙小軍若有所思。
一路往西,過兩排大倉庫,一個鍋爐房,右拐便是一片居民區(qū)。
西邊是四排排子房,門前院子都是通的。
東邊排子房看胡同長度和大小都類似,但有院墻,有小南屋和院門。
老太太家不在東,也不在西,在最后。
貫穿東西的一長溜紅磚青頂小樓房。
二層帶閣樓,幾乎家家戶戶的墻上都爬滿了爬山虎。
老太太家在從東數(shù)第三戶。
順著東西之間的主干柏油路,走到最北頭右拐第一家。
門框上面角落還鑲了個藍底白字的銅牌牌:五好家庭。
兩扇原漆木門,推開是兩米多寬的門洞,左右都有小南屋。
趙小軍沒有細看,掃了一眼院子,比趙家村自家的院子小很多,粗略估計頂多百八十平。
米袋子放在西側(cè)小屋門口。
趙小軍撂下一句,拔腿就跑。
實在是老太太從褲兜掏出了兩毛錢,非要讓趙小軍買根冰棍吃。
這種犒勞還是免了吧。
一路相送的人情債,豈能被區(qū)區(qū)2毛錢輕易打發(fā)?
笑話。
趙小軍要讓這債,狠狠下崽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