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的雪在三月末徹底化了。
瀧沈站在竹林里,看溪水漫過新翻的泥土,把去年埋下的霜釉罐沖出個淺坑。小葵蹲在坑邊,正用竹片輕輕刮去罐身上的泥——那是層青灰色的釉,沾著雪水時泛著幽藍(lán),此刻被陽光一照,竟透出淡粉的光,像少女害羞時的耳尖。
“老師,你看!”小葵的聲音發(fā)顫,“罐身的冰裂紋里……有金粉。”
瀧沈湊近。果然,那些細(xì)密的裂紋里滲著極淡的金粉,在陽光下像撒了把碎星子。他想起三年前在舊館展柜前,葵舉著那尊碎罐說:“真正的青釉,要到春天才會醒過來。”那時他以為她在說胡話,如今才懂——原來霜釉要等雪化、等溪漲、等陽光漫過每一道裂痕,才能真正“活”過來。
“要打開嗎?”小葵捧起罐子,指尖觸到罐蓋的瞬間,罐身突然泛起漣漪。
瀧沈按住她的手。他能感覺到,罐里有什么在跳動,像心跳,像呼吸,像記憶在翻涌。
“等等。”他說,“先去看看陳阿公的茶田。”
---
林記陶坊的茶田在竹林另一側(cè)。三月末的茶芽剛冒頭,嫩得能掐出水來。陳阿公的墳頭長了新草,墓碑前擺著半塊青釉碎片——是小葵去年清明帶來的,說是“給阿婆的茶添點釉色”。
“阿公總說,茶和釉是一家。”小葵蹲在墳前,把新采的茶芽放進陶壺,“他說‘釉是陶的魂,茶是釉的命’。”
瀧沈望著茶田里的竹簍,突然想起葵第一次帶他來茶田的樣子。那時她穿著白襯衫,發(fā)梢沾著草屑,舉著茶芽說:“你看,這葉子上的水珠,多像青釉的裂痕里的光。”
風(fēng)突然轉(zhuǎn)了方向。
茶田里飄來若有若無的白桃香。瀧沈抬頭,看見茶壟間站著個穿白襯衫的身影——是葵,發(fā)梢沾著新茶的嫩芽,手里捧著半片青釉碎片,正笑著說:“沈,茶要涼了。”
“葵?”瀧沈脫口而出。
小葵猛地轉(zhuǎn)頭。她的瞳孔里映出茶田的光影,卻沒有葵的身影。她疑惑地看向瀧沈:“老師,您看見誰了?”
瀧沈摸向口袋。那里躺著半片青釉碎片——是從霜釉罐里掉出來的,和葵手里的那半片,正好拼成一輪滿月。
“沒什么。”他笑了笑,“茶要涼了,去喝吧。”
---
陶坊的窯前,小葵重新生起火。
她把霜釉罐里的茶芽倒進粗陶壺,又加了塊從林記老窯取來的青釉磚——“阿婆說,老窯的磚里有百年釉魂。”壺嘴飄出的香氣比往年更濃,混著白桃、青釉和松枝的味道,像把整個春天的記憶都煮進了茶里。
“老師,該封窯了。”小葵握著火鉗的手有些抖。
瀧沈點頭。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看葵封窯的場景:她踮腳把最后一片釉磚放進窯口,發(fā)梢掃過他的手背,“封窯要用心跳的溫度,這樣月亮才會醒。”
窯門閉合的瞬間,溪水突然漲潮。兩人坐在窯前的木凳上,聽著水聲里混著的陶輪轉(zhuǎn)動聲——那是小葵偷偷開的,說是“讓窯和水說說話”。
“老師,您說……”小葵望著跳動的火焰,“葵姐姐是不是在窯里?”
瀧沈沒說話。他望著窯頂?shù)臒焽瑁匆姛熇锕嘤运槠h向天空,又落進溪水里,濺起細(xì)小的漣漪。
“在。”他說,“她在每一片茶葉里,在每一滴釉水里,在我們每一次想起她的時候。”
開窯的時刻比往年早了半小時。
小葵握著火鉗的手汗津津的。瀧沈接過工具,輕輕推開窯門。
滿窯的光涌出來。
霜釉罐在火光里泛著溫潤的粉藍(lán),罐身上的冰裂紋里滲著金粉,像撒了把揉碎的月光。更奇的是,罐口飄出幾縷白煙,漸漸凝成個穿白襯衫的身影——是葵,發(fā)梢沾著新茶的嫩芽,手里舉著半片青釉碎片,正笑著說:“沈,你看,春天圓了。”
“葵!”瀧沈的聲音發(fā)顫。
葵的身影飄近,指尖觸到他的掌心。這次,他終于看清了——她的手和記憶里一樣溫暖,帶著茶芽的清香,和青釉的涼。
“我教小葵調(diào)釉了。”她轉(zhuǎn)向小葵,眼尾彎成月牙,“她手法比我當(dāng)年更巧。”
小葵慌忙搖頭:“不一樣!我總把釉水?dāng)嚨锰保f要像哄孩子睡覺那樣……”
“對,就是這樣。”葵笑著摸了摸她的頭,“你比我當(dāng)年更有耐心。”
瀧沈望著她們重疊的影子,突然明白:有些靈魂從未離開。它們藏在釉水的裂痕里,藏在茶芽的清香里,藏在每一個認(rèn)真封窯的清晨,每一個等待開窯的黃昏。
“該分茶了。”陳阿公的聲音從身后傳來。
老人不知何時站在了窯前,靛藍(lán)布衫上沾著茶漬,手里捧著個粗陶碗——和林記陶坊那只一模一樣,碗底刻著“葵”字。
“阿婆走前說,春天的茶要分給懂它的人。”老人將碗遞給瀧沈,“這是阿葵托我轉(zhuǎn)交給你的。”
瀧沈接過碗。碗里盛著半盞茶,水面浮著片青釉碎片——和他懷里的那半片嚴(yán)絲合縫。
“謝謝。”他對老人笑。
“謝什么?”老人也笑,“阿葵在的時候,總說我泡的茶太苦。現(xiàn)在……”他看向小葵,“小葵泡的茶,甜得像春天。”
小葵的臉紅了。她捧起另一盞茶,遞給瀧沈:“老師,您嘗嘗。”
茶入口微苦,卻有股清甜的回甘,像葵煮的白桃烏龍茶,像林記的老釉水,像所有被記住的、細(xì)碎的、溫暖的瞬間。
“這是……”瀧沈望著茶盞里的青釉碎片,“是春天的月亮。”
“嗯。”小葵點頭,“比冬天圓的月亮。”
---
傍晚的竹林里,三人坐在溪水邊。
小葵把最后一片青釉碎片放進溪水里,看它順著水流漂向遠(yuǎn)方。陽光穿透水面,碎片泛著幽藍(lán)的光,像滴凝固的月光。
“老師,”小葵突然說,“我昨天夢見葵姐姐了。”
瀧沈轉(zhuǎn)頭。
“她坐在畫室的窗臺上,說要教我畫月亮。”小葵的眼睛亮起來,“她說‘月亮不是圓的,是碎的,可碎了的月亮,能在每個人心里拼成完整的’。”
瀧沈摸了摸她的頭。他想起三年前在醫(yī)院走廊,葵攥著他的手說:“別為我難過,去畫月亮吧,畫很多很多月亮。”那時他以為她在告別,如今才懂——她是讓他替她繼續(xù)看月亮,替她把碎了的月亮,拼進每一個相遇的人的眼睛里。
“老師,”小葵又問,“葵姐姐的靈魂……會一直存在嗎?”
瀧沈望著溪水里的月光。水流淌過碎瓷片,帶起細(xì)小的漣漪,把月光揉成千萬片。
“會。”他說,“只要有人記得她,她的靈魂就會在記憶里活著。在茶里,在釉里,在每一個認(rèn)真生活的人心里。”
小葵似懂非懂地點頭。她捧起溪水,喝了一口,突然笑了:“甜的。”
瀧沈也笑了。他想起葵說過的話:“最好的青釉,不是燒出來的,是時間養(yǎng)出來的。時間越久,釉色越潤,里面的故事越多。”
是的,時間會養(yǎng)釉,會養(yǎng)記憶,會養(yǎng)靈魂。
就像他和葵的故事,從來不是關(guān)于“失去”的月亮。
而是關(guān)于,即使月亮碎了,那些散落的碎片,依然會在歲月里發(fā)光,照亮每一個相遇的人,每一段未完成的人生。
(第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