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壽康寶鑒》白話解(全2冊)作者名: 釋印光編訂 曾琦云注解本章字數: 2832字更新時間: 2025-08-01 14:38:55
印光大師題辭一
人未有不愿自己及子孫悉皆長壽安樂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1],則適得其反,誠可痛傷[2]!故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3]:“養心者,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與否者,居其多半。
不慧[4]絕無救世之力,頗存壽世之心,爰[5]增輯刊布此書,以期[6]自愛而并愛其子若孫者,得是編而詳閱之,則利害之關,明若觀火[7]。內而戒子孫,外而戒同倫[8]。又祈展轉流通,俾[9]遍寰宇[10],庶[11]一切同人[12],咸獲壽康,是所馨香而禱祝[13]者!
【注釋】
[1]戒慎:警惕謹慎。出自《禮記·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2]痛傷:悲痛傷心。
[3]孟子曰:出自《孟子·盡心下》:“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存”是什么意思?楊伯峻《孟子譯注》說:“此指孟子所謂‘善性’‘夜氣’而言,《離婁下》云:‘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告子上》亦云:‘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諸‘存’字即此‘存’字。趙岐《注》以人的生死釋之,大誤。”所以楊伯峻譯文為:“修養心性的方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欲望。他的為人,欲望不多,那善性縱使有所喪失,也不會多;他的為人,欲望很多,那善性縱使有所保存,也是極少的了。”因為楊注影響極大,詞典多有引用,所以此“不存”常常被翻譯為“喪失其本善之心”。然而,依趙岐注,前“不存”指短命,后“存”指長壽。趙岐《注》:“雖有少欲而亡者,謂遭橫暴,若單豹臥深山而遇饑虎之類也。然亦寡矣。”趙岐的意思是說,寡欲的人,即使有短命的,這樣的人也比較少。并舉了單豹的例子,其人出自《呂氏春秋》,他不食人間煙火,遁入深山,結果被虎吃掉。這種意外橫禍極少。印光大師是民國高僧,楊伯峻《孟子譯注》還沒有出世,所以他引用這句話,其“不存”指短命,其“存”指長壽,這樣也才符合《壽康寶鑒》的本意。
[4]不慧:不聰明,此處是謙詞,僧人自稱,指印光大師自己。
[5]爰(yuán):于是,就。
[6]以期:表示通過上文所說的做法,希望達到下文的目的。
[7]明若觀火:像看火那樣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8]同倫:同類。
[9]俾:使。
[10]寰宇:猶天下。舊指國家全境,今亦指全世界。
[11]庶:希望,但愿。
[12]同人:志同道合之人,相當于今天的“同志”。
[13]馨香而禱祝:謂禱祝時心誠意切。出自《尚書·酒誥》:“弗惟德馨香,祀登聞于天。”后以“馨香禱祝”表示真誠期望。
【譯文】
沒有哪個人不愿意自己以及子孫都健康長壽又安樂的。如果在色欲方面不知戒慎,則適得其反,確實使人悲痛傷心!所以孔子說:“年少的時候,血氣未定,要警戒自己被美色誘惑。”孟子說:“修心的方法,莫過于少欲。為人寡欲,雖然也有短命的,但很少;為人多欲,雖然也有長壽的,但也很少。”因此可以說,人的死生存亡,取決于色欲的能否節制,占了多半。
不慧印光絕對沒有救世之力,但卻非常希望世人都能健康長壽,于是增訂編輯,刊印流布此書,以便使那些自愛并愛自己子孫的人,得到此書并且詳細閱讀,對色欲的利害關系,明若觀火。在家可以警戒子孫,在外可以警戒同倫。又祈愿此書輾轉流通,使它傳布天下,希望一切同人,都能獲得長壽健康,這是我馨香而禱祝的!
【解說】
人的一生,身外之物縱使再多,最終也不屬于自己,唯有健康與自己息息相關。一個人若沒有健康,縱使有更多的物質享受,其快樂也不復存在。可當今人類欲望膨脹,其中對人身體影響最大的是色欲,大家卻樂此不疲,并不明白其中利害關系,怎么可能健康長壽呢?
印光大師救世之心,真誠懇切,警戒人們,如果在色欲方面不知“戒慎”,雖然一時快活,到最后卻是悲劇結束。大師所說“戒慎”,是儒家最重要的修養方法,來自《中庸》。因為“色欲”隱藏很深,只有在沒有面對美色時加強修養,才能在面對美色時具有定力,而不犯淫戒。平時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是否心中也存在那一絲欲念呢?這就是“慎獨”!不僅獨處不能有欲念,做夢也不能有欲念。就是無論明里暗里,都要警惕色欲的出現。每時每刻都要慎獨反省心中是否還有色欲。要達到這個境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師編寫這本《壽康寶鑒》流布四方,以期人們知道色欲的危害以及戒淫的方法。常修清凈之心,常思欲念之害。
印光大師又引用孔子的話來說明色欲對青少年的危害。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在這里,孔子以“氣”為主帥,解釋人生從少到老需要戒備警惕的地方。“氣”可分為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元氣是先天之氣,是生命的主宰,血氣是后天之氣,保持生命的外在形態。先天之氣與后天之氣是辯證統一的,后天之氣來源于先天之氣,保持旺盛的血氣,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氣。但是,每個人從天真無邪的孩童到飽經滄桑的老人這一段人生歷程中,因受環境的影響,個人氣質往往會因外界干擾而受不良的影響,過早地因元氣衰竭而衰老。所以孔子告誡青少年要戒色,中年人要戒斗,老年人要戒貪。做到了這三點,人在一生中就會有定力,元氣不衰竭而延年益壽。孟子說:“吾素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上》)正是一種非凡的氣質,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年少時期,戒之在色,即是性的問題。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學生,體質并沒有完全成熟,但男女性的要求已經萌發。如果不樹立遠大的理想,就會沉迷于早戀之中。孔子提出的此三戒,主要是提醒從思想予以注意,已經犯了,也不要緊,只要懸崖勒馬,依然能成為優秀的人才。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浪子回頭金不換。當然最好是把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之中,時時從思想上加以警惕。持戒秘訣,在于觀心。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每天檢查自己的思想,就能不斷凈化自己的思想,人就越來越健康,由心的健康必然帶來身體的健康。此外,多結交好朋友,互相鼓勵和促進,也是保持思想純潔的一種好辦法。
孔子雖然從人生不同時期提出要警戒出現的問題,但戒色欲實際上并非只在青少年時期,而是長達一生,一直到生命的結束。只是因為青少年時期色欲漸漸膨脹,而孩子們難以約束自己,所以才特別提出戒色的問題。到了中年,血氣方剛,雖然好斗更加顯著,但色欲不僅沒有減退,還繼續在膨脹。到了老年,本應該“休養生息”了,可老人反而欲壑難填,貪得無厭。這是點出老人這個階段戒貪的原因。然而,老人雖然生理機能已經衰弱,但色欲并沒有衰弱,否則怎么有“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故事呢?
印光大師在這篇題辭中,引用了孟子的話來說明寡欲與多欲對人壽命的影響。欲望有多種,口鼻耳目四肢都有欲望,其中以色欲對人的身體影響最大。色欲淡的人,雖然也有極少數短命現象,但以長壽居多。同理,色欲重的人,因為縱欲過度,早死的人就太多了。當然也有極少數長壽。所以,印光大師得出結論:“人的死生存亡,取決于色欲的多與寡,占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