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覲見
- 大明第三帝國:從歐洲歸來開始
- 未來再無我
- 2046字
- 2025-07-29 11:46:40
又過了半月之后,一支懸掛著“鄭”字大旗的船隊,終于到了新金陵的外海。
船隊為首的,正是前提督、忠勇伯馬信,身邊則是滿腹經綸的戶官楊英。二人立于旗艦“蓋倫福船”的船頭,神色各異。
馬信是鄭氏軍中宿將,從刀光劍影中一路拼殺出來,身經百戰,眉宇間自有一股悍勇之氣。
他望著遠處那五艘靜靜游弋、如同鋼鐵巨獸般的“靖海艦隊”戰艦,眼神中充滿了審視與不服。
船只的形制他從未見過,線條流暢簡潔,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裝飾,通體漆黑,只在陽光下反射出一種冰冷的、屬于殺戮機器的猙獰美感。
“花架子。”馬信從牙縫里擠出三個字,似是說給身邊的楊英聽,又似是說給自己聽,
“船再大,炮再多,到了海上,終究還是要靠弟兄們用命去填。”
楊英則不然,他一介文人,目光卻更為深遠。
他沒有盯著那些戰艦,而是死死地看著遠方萬丹港的輪廓。他手中的千里鏡,是東寧最好的貨色,此刻卻在他微微顫抖的手中,幾乎有些不穩。
“質素兄,”楊英的聲音帶著一絲難以置信的干澀,
“你看那港口……數千名工匠,井然有序,如同蟻群,卻毫無亂象。碼頭上……天啊,他們在用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起重機關,輕易地吊起數千斤的巨木和石料!”
經他提醒,馬信也舉起了千里鏡。只看了一眼,他臉上的那份不服,便悄然凝固了。
他看到了。他看到了一個巨大的、熱火朝天的工地。
數不清的勞工被分成了不同的小隊,在各自管事的帶領下,各司其職。
有的在清理廢墟,有的在鋪設道路,有的在打下新的地基。沒有喧嘩,沒有推諉,只有號子聲、錘打聲和一種令人心悸的、高效運轉的節奏感。
更讓他瞳孔一縮的,是港口旁邊的一塊平地上,一隊約莫五百人的士兵,正在操練。
他們穿著統一的深藍色軍服,身前的胸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他們手中的火槍,通體黝黑,造型奇特。隨著軍官一聲令下,五百人如同一人,整齊劃一地做出舉槍、瞄準的動作。那股子令行禁止、宛如機器般的肅殺之氣,即便隔著數里之遙,也仿佛能刺痛他的皮膚。
馬信沉默了。
他麾下的將士,個個都是敢于跳幫肉搏的勇士,但論及軍容嚴整、隊列如一,卻遠遠做不到如此地步。
他放下千里鏡,臉色凝重地對楊英沉聲道:“看來這位定王殿下,是來者不善啊。”
楊英聞言,臉上卻露出一絲古怪的神情。
他壓低了聲音,提醒道:“質素兄,你是不是搞錯了什么?咱們……好像才是那個來者吧?”
一句話,噎得馬信啞口無言,臉上一陣紅一陣白。
就在馬信準備再說些什么時,異變陡生!
遠處海平線上,那五艘原本在悠閑游弋的黑色巨艦,仿佛被瞬間喚醒的鯊群,艦首一致調轉,毫不猶豫地向他們這支不速之客組成的船隊迎了上來。
它們沒有升起攻擊的信號旗,卻以一個標準的、無可挑剔的戰列線陣型,不偏不倚地橫在了鄭氏船隊進入港口的航道上。
很快,一艘比他們船隊中任何一艘鳥船都更快的單桅快船,從黑色艦隊的陣列中駛出,如同一柄鋒利的匕首,直插而來。
船上,一名身著深藍色制服、金發碧眼的軍官,用一口略顯生硬但清晰可聞的漢話高聲喊道:
“前方船隊聽著!此乃大明靖海艦隊巡防區域,立刻表明你們的身份、旗號及來意!否則,我們將視作敵意行為,后果自負!”
其言語之強硬,姿態之決絕,讓鄭氏船隊上下一片嘩然。馬信的臉漲得通紅,他縱橫東南海疆數十年,何曾受過這等待遇!
楊英連忙拉住就要發作的馬信,對他搖了搖頭,隨即親自走到船頭,朗聲道:“我等乃東寧延平王麾下,奉王上之命,特來拜見定王殿下。此乃問安船隊,并無敵意!”
快船上的西洋軍官聽到“東寧延平王”和“問安船隊”等字眼,臉上的警惕并未放松,只是舉起一個望遠鏡再次觀察了片刻,才不卑不亢地回道:“既是延平王使者,便請在此下錨等候,待我等通報之后,再行定奪。”
說完,那艘快船便掉頭返回,沒有半分拖泥帶水。
接下來的半個時辰,對馬信和楊英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煎熬。
他們這支代表著東寧威儀的艦隊,就這樣被晾在了外海,像一群等待主人發落的看門狗。
而那五艘黑色的鋼鐵巨獸,則如同五雙冰冷的眼睛,死死地盯著他們,讓他們芒刺在背。
終于,港口方向駛來一艘引水船。
來者傳令,允許他們進入港口,但只能由旗艦及兩艘副船停靠指定碼頭,其余船只須在外港下錨,接受看管。
這苛刻的條件,無異于一種變相的繳械。馬信氣得臉色發青,但楊英卻鄭重地點了點頭。形勢比人強,他很清楚,他們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議事廳內,氣氛莊重而奇特。
朱慈炯端坐主位,他穿著一身簡單的常服,未著王冠,但那雙深邃的眼眸,卻有著遠超年齡的沉穩與威嚴。他的左右,是霍克、牛頓、胡克等“西洋派”,和坤叔、黃富商等“東來派”,涇渭分明,卻又詭異地融洽。
馬信與楊英行過禮,獻上鄭成功的禮物清單。楊英清了清嗓子,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說辭。
“殿下流落海外,猶思宗社,我王上在臺灣聽聞,亦是感佩萬分。”楊英的聲音抑揚頓挫,充滿了文人特有的節奏感。
“自甲申國難,神州陸沉,王上以一隅之地,孤軍抗清,十五年如一日,九死一生,方才為我大明,保住了這片海外的桑梓之地,存續了我漢家衣冠的最后一縷血脈。
殿下此番歸來,龍歸大海,實乃我大明之幸,天下之幸。王上特命我等前來問安,若殿下有所需,我東寧上下,必將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