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千金買馬骨
- 紅樓:金釵請自重,我只想讀書
- 潺潺如鏡
- 1957字
- 2025-07-30 18:00:00
四月二十八,天清氣朗。
忠順王府的“觀硯會”,于京城頂層的權力圈中,悄然拉開了帷幕。
辰時三刻,榮國府的馬車,在王府側門前那片巨大的、足以并行八匹馬的空地上,穩穩停住。
賈瑛整理了一下衣冠,由靜云陪著,手持那份王爺親筆所書的請柬,緩步上前。
與榮國府那赫赫揚揚的富貴之氣不同,忠順王府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森嚴。
門前侍立的護衛,一個個身材魁梧,眼神如鷹,身上那股子從沙場上浸染出的煞氣,幾乎要凝為實質。
飛檐斗拱,雕梁畫棟,處處透著皇家的規制與威儀,卻又在每一個細節里,都藏著一種說不出的、令人心悸的壓迫感。
班德海,這位王府大管家,竟親自在二門處等候。
一見賈瑛,他便滿臉堆笑地迎了上來,那份親熱,比在匯賓樓時更勝三分。
“哎喲,我的瑛公子,您可算是來了!王爺都念叨好幾回了,快快,隨我進來!”
這般禮遇,讓沿途看到的王府下人們,無不側目,心中暗自揣度著這位清俊少年的身份。
賈瑛不動聲色,一路含笑致謝,跟隨著班德海,穿過數重庭院,終于抵達了此次宴會的核心之地——一座名為“寶墨軒”的花廳。
一入廳內,他便立刻明白,自己還是低估了這場“觀硯會”的份量。
軒內紫檀為案,沉香裊裊,數排天然的巨型太湖石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一方方造型古樸、材質各異的古硯。
每一方,都足以讓任何一個文人為之瘋狂。
而廳內早已聚集了十幾位賓客,一個個衣著華貴,氣度不凡,正在三三兩兩地低聲交談。
賈瑛的目光,迅速而隱蔽地,在眾人臉上一一掃過。
【天機鑒】的朱砂批語,也如流水般,在他腦海中悄然劃過。
【人物判詞:李汝節,戶部右侍郎。為人精干,城府極深,在朝中素以‘中立’聞名,乃是各方勢力極力拉攏之人。】
【人物判詞:陳景明,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忠順王一黨之核心言官,性如烈火,以彈劾政敵為樂。】
【人物判詞:柳芳,理國公,柳溶月之父。今日到此,乃是受王爺盛情,派系立場尚在觀望……】
【人物判詞:馬遠,工部屯田司郎中,其姐為北靜王府側妃。今日前來,名為觀硯,實為……】
一個個名字,一個個身份,在他心中飛速地過了一遍。賈瑛的心,瞬間沉了下去。
他立刻明白,這哪里是什么風雅的“觀硯會”?
這分明是一場以“硯”為名的政治堂會!
在場之人,有王爺的心腹,有亟待拉攏的重臣,有尚在觀望的盟友,甚至,還有來自敵對陣營的眼睛!
自己,便是這場大戲中,被特意請來的一位新角色。
他心中念頭飛轉,面上卻依舊是那副謙和恭順的少年模樣。
在班德海的引薦下,他恭恭敬敬地,向著在場的每一位前輩,一一上前行禮問安。
他那不卑不亢的儀態、清俊的容貌,以及“府試案首”的功名,立刻就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有人對他和善地點頭,有人則用一種審視的、幾乎要將他看透的目光,來回打量。
就在此時,隨著門外一聲悠長的通傳——“王爺駕到!”,廳內瞬間安靜了下來。
所有人一齊轉身,躬身行禮。
忠順親王身著一身繡著暗金蟒紋的玄色常服,在一眾侍從的簇擁下,緩步走了進來。
他年近四旬,面容清瘦,眼神卻銳利如刀,那股子久居上位的威壓,讓整個寶墨軒的空氣,都為之一凝。
“尊府各位,都免禮吧。”
他隨意地揮了揮手,臉上帶著一絲和煦的笑容,仿佛真的是在招待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沒有急著去看那些名硯,也沒有立刻走向位高權重的戶部侍郎,他的目光,在全場掃視一圈后,竟是第一個,落在了賈瑛的身上。
隨即,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沒有走向賈瑛,而是徑直走到了那位身份超然的戶部侍郎李汝節的身邊,拿起桌上一張早已裱褙好的字畫,笑著展開,朗聲說道:
“李大人,你我相交多年,你總說本王只識刀兵,不懂風雅。今日,我便讓你看一件寶貝!”
李汝節和其他賓客都好奇地湊了過去。
只見那畫卷之上,畫的不是什么名山大川,而是一幅筆法遒勁的《竹石圖》,旁邊,便題著那首他們早已聽過的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好詩!好風骨!”
一位官員立刻出聲贊嘆。
忠順親王撫掌大笑,臉上是毫不掩飾的得意。
他指著那首詩,聲音傳遍了整個花廳:
“此詩,正是我月前于市井之中,偶得之作!”
他頓了頓,目光這才終于,如同早已計算好一般,精準地投向了站在人群末位的賈瑛。
“而作出此等風骨之詩的少年英才,今日,本王也為諸位請來了!”
唰——!
一瞬間,廳內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那位戶部侍郎、理國公、甚至北靜王的遠親,全都聚焦在了賈瑛的身上!
這一下,比任何直接的介紹和引薦,都更具沖擊力!
他這是在用一種“千金買馬骨”的方式,將賈瑛這塊“美玉”,當著所有中立派和對手的面,高高地舉起,擲于臺上!
他在用賈瑛的才華,來彰顯自己“禮賢下士”的姿態,和“慧眼識珠”的英明!
賈瑛瞬間便明白了王爺的用意。
自己,就是今天王爺用來向那位戶部侍郎等人招攬的活廣告,是那黃金臺上的第一塊馬骨!
他心中一片雪亮,迎著所有人的目光,緩緩走出人群,來到廳前,對著忠順親王,深深地、不卑不亢地,作下了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