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禮記·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貞觀十五年夏至,關中的麥子又熟了。這是新政推行后的第一個豐收年,金色的麥浪翻滾到天際,連空氣里都飄著麥香。玄昭站在田埂上,看著百姓們揮鐮收割,孩子們追逐打鬧,臉上的笑容比陽光還燦爛。
“李大人,今年的麥子比往年多收了兩成!“老農王老五捧著飽滿的麥穗,激動得直抹眼淚,“家里存了糧,心里就不慌了!“他身后,幾個年輕后生正用新法脫粒,效率比傳統方法快了一倍。
玄昭笑著點頭,目光掃過田野。這一年,關中十州的變化翻天覆地:荒地變成良田,破廟改成學堂,街頭建起醫館,連最偏遠的山村都通了簡易的土路。百姓們不再愁吃穿,孩子們能上學讀書,老人們有人看病,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景象。
就在此時,長安傳來圣旨——皇帝召玄昭即刻回京,商議全國推廣新政之事。
“終于等到這一天了!“王二柱興奮地揮舞著鐮刀,“玄昭哥,你的新政要傳遍天下了!“
朱明從醫館走來,手里拿著剛煎好的草藥,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早該如此了。關中的成效擺在眼前,誰也無法否認。“她將一個布包遞給玄昭,里面是關中百姓湊的新糧和草藥,“帶上這些,讓長安的人也嘗嘗關中的收成。“
玄昭接過布包,沉甸甸的不僅是糧食,更是百姓的期盼。他對眾人說:“我走后,關中的事就交給你們了。記住,新政不是一句空話,要實實在在為百姓做事。“
臨行前,他特意去了同州的公審堂。曾經不可一世的張大戶,如今正在田里勞作——公審堂判他“勞改三年,贖回罪孽“。看到玄昭,他放下鋤頭,躬身行禮,眼神里沒有了往日的傲慢,多了幾分平和:“李大人,我知道錯了。勞動才能安身,踏實才能立命。“
玄昭點點頭:“知錯能改就好。關中的土地,容得下知錯的人,更容得下勤勞的人。“
返回長安的路上,玄昭看到的景象與去年截然不同。官道上車水馬龍,商販往來不絕;沿途村莊炊煙裊裊,田地里生機勃勃;連驛站的小吏都對過往百姓和顏悅色,再無往日的刁難。這就是新政的力量,如春風化雨,悄然改變著天下。
回到長安,玄昭先去駙馬府拜見父母。長公主拉著他的手,細細打量,眼眶微紅:“瘦了,但更結實了。關中的百姓沒白盼你。“李道淵則遞給他一份奏折,上面是各地大臣關于推廣新政的意見,支持者過半,反對者仍在少數。
“陛下對你在關中的作為很滿意。“李道淵欣慰地說,“明日早朝,就是決定新政能否推向全國的關鍵。“
次日早朝,朝堂上的爭論比以往更激烈。支持新政的大臣列舉關中的豐收數據、百姓的安居樂業,主張“以關中為范,天下推行“;反對的則堅持“祖制不可改“,認為新政“動搖國本,養懶人“,甚至有人拿出“某地豪強作亂“的奏折,試圖證明新政引發動蕩。
玄昭出列,沒有急著反駁,而是呈上了關中十州的《新政年報》:“陛下,各位大人,新政好不好,不是臣說了算,是數據說了算,是百姓說了算。“他翻開冊子,聲音清亮,“關中十州,一年間新增良田萬畝,糧食增產三成,稅銀雖減,商稅卻增五成;開設醫館救治百姓數千,學堂招收學子兩千;百姓告狀的少了,勞作的多了,這就是成效。“
他又拿出張大戶勞作的畫像和改過自新的供詞:“至于豪強作亂,確有其事,但更多豪強已主動配合新政。百姓需要的不是打壓,是引導;不是掠奪,是公平。“
皇帝看著畫像和年報,又看向爭論的大臣,緩緩開口:“朕派去關中的暗衛回報,那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家有存糧,戶有笑顏'。這樣的新政,為何不能推廣?“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傳朕旨意,即日起,全國推行均田、輕稅、興醫、辦學新政,設'新政推行司',由李玄昭任司長,總領天下新政事務!“
滿朝嘩然,反對的大臣還想爭辯,卻被皇帝嚴厲的目光制止:“誰若再阻撓新政,以抗旨論處!“
玄昭跪地謝恩,聲音帶著激動:“臣定當鞠躬盡瘁,不負陛下信任,不負天下百姓!“
退朝后,支持新政的大臣紛紛向玄昭道賀,連一些曾反對的大臣也態度軟化,坦言“愿助李大人推行新政“。玄昭知道,這不是個人的勝利,是民心的勝利,是“天下為公“的大道戰勝了保守的偏見。
消息傳遍長安,百姓們自發走上街頭,歡呼雀躍。有人點燃鞭炮,有人舞起龍燈,仿佛過節一般。他們聽說新政要在全國推行,知道好日子要來了。
玄昭站在街頭,看著歡慶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從子午谷的篝火到鳳翔的堅守,從關中的試點到長安的決斷,這條路走了整整三年,犧牲了太多人,也收獲了太多希望。
“阿弟,你做到了。“朱明提著燈籠走來,眼中閃著淚光。她剛從醫館回來,那里擠滿了前來道謝的百姓——新政推廣后,長安的醫館也開始免費為窮人看病了。
玄昭握住她的手,目光望向遠方:“不是我做到了,是天下百姓一起做到了。“他知道,全國推廣只是開始,各地情況不同,阻力會更大,但他有信心,因為民心已動,大勢已成。
接下來的一年里,玄昭走遍天下。他帶著新政司的官員,去河南指導均田,去江南推廣新糧種,去北方開設醫館,去西陲建立學堂。每到一處,他都先聽百姓的需求,再定推行的法子,從不照搬關中經驗。
在河南,他遇到黃河泛濫的問題,就組織百姓修堤治水,用新政的糧食賑災,順便推廣耐旱的土豆;在江南,他發現百姓缺醫少藥,就開辦醫者培訓班,讓本地郎中學習新法;在北方,他看到孩子們冬天無衣御寒,就奏請皇帝設立“冬衣庫“,由官府統一發放棉衣。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風順。有豪強暗中破壞,有官吏陽奉陰違,有保守勢力造謠生事,但每次遇到困難,總有百姓站出來支持——他們自發保護新政官員,主動揭發豪強劣跡,用實際行動守護來之不易的好日子。
貞觀十六年立春,玄昭回到長安述職。他帶來的不是華麗的奏折,而是各地的《新政成效圖》:河南的堤壩修好了,江南的醫館開門了,北方的孩子穿上棉衣了,西陲的學堂傳出讀書聲了......每一幅圖都由當地百姓繪制,畫得樸拙,卻充滿了真情。
皇帝看著這些圖,又聽著玄昭講述各地的故事,龍顏大悅:“玄昭,你不僅推行了新政,更暖了百姓的心啊!“他下旨,將玄昭晉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列宰相,輔佐朝政。
玄昭推辭再三,最終還是接受了任命:“臣愿為陛下分憂,為百姓謀福,絕不敢以官位自傲。“
成為宰相后,玄昭更加忙碌。他在朝堂上推行“科舉取才不問出身“,讓寒門學子有機會做官;在地方上完善“公審堂制度“,讓百姓有處說理;在全國推廣“新農法““新醫書“,讓民生根基更穩固。朱明則在長安開設了“惠民醫館“和“女子學堂“,將鳳翔的經驗帶到京城,讓新政的春風吹進更多角落。
貞觀十七年春分,玄昭站在大明宮的城樓上,望著長安的萬家燈火。街道上車水馬龍,學堂里書聲瑯瑯,醫館外秩序井然,連空氣中都透著安寧祥和。他知道,這就是新政帶來的改變,是民心匯聚的力量。
遠處,終南山的輪廓在夜色中若隱若現。玄昭仿佛看到了子午谷的篝火,看到了鳳翔的風雪,看到了影子和無數犧牲的英靈在微笑。他們未竟的理想,正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阿弟,在想什么?“朱明走來,遞給她一件外衣。
玄昭接過外衣,握住她的手,眼中閃爍著光芒:“在想,這天下,終于像個天下了。“
朱明笑著點頭,望向星空:“是啊,像父親說的那樣,民心為甲,土地為盾,堅守本心,便是正道。“
貞觀十七年的春天,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史書上會濃墨重彩地記載“貞觀新政,天下大治“,卻未必會詳細寫下那些在田間地頭、醫館學堂里默默付出的人。但玄昭知道,真正的歷史,從來都寫在百姓的笑容里,寫在土地的豐收里,寫在孩子們的讀書聲里。
他站在城樓上,迎著春風,心中充滿了平靜與堅定。新政的路還很長,但只要一代又一代人堅守“民心為本“的初心,這天下就會越來越美好。因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因為民心所向,大道易行。
而這,就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