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1953—1958年度點評

1953

1

2

3

4

5

6

7

8

1953

1953年6月創刊的《人民中國》(日文版),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創刊號的封面使用了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接受少先隊員獻花的照片,增強了刊物的親和力。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主席郭沫若撰寫的發刊詞明確提出了《人民中國》的辦刊宗旨及雜志定位(1月號,見圖1)。起初,雜志內容大抵與英文版《人民中國》同步,刊載了大量反映新中國政策與國際評論的文章,以及介紹新中國各方面成就的文章。這一年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策劃有,反映新中國文藝美術特點的版畫作品介紹(3月號,見圖2),以申紀蘭為代表的中國農村婦女活躍參與合作化運動的人物特寫(3月號,見圖3),以及介紹朝鮮戰場戰況的圖集(4月號,見圖4)、歡送歸國日僑的文章(2月號,見圖5)等。鮮明的評論觀點、鮮活的人物形象、新鮮的時事解說構成了這一年雜志版面的亮點。

《中日貿易協定》的簽訂是前一年的一件大事,7月號的雜志刊載了全文,還在當期封面上做了醒目的提示(7月號,見圖6)。“北京的景泰藍”介紹了這一國寶級工藝的現狀,也是為出口貿易做鋪墊性宣傳(8月號,見圖7)。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還專門盤點了日后成為新中國電影經典作品的《白毛女》《六號門》《鋼鐵戰士》等優秀電影作品(8月號,見圖8)。不久,《白毛女》就成為首部在日本公開上映的中國電影,而被記載在中日電影交流史上。

1954

1

2

3

4

5

6

7

8

9

1954

1954年雜志的內容進一步充實。丁玲撰文《李洛英老大爺》(1月號,見圖1)、劉白羽撰文《紅領巾》(2月號,見圖2)、謝覺哉撰文《中國首次全國普選》(8月號,見圖3)、傅作義撰文《水利建設的最新成就》(6月號,見圖4)、俞平伯撰文《紅樓夢研究》(8月號,見圖5)、曹禺撰文《北京今昔》(9月號,見圖6)、老舍撰文《生活、學習與工作》(9月號,見圖7)。重量級名家紛紛撰稿,介紹各行各業的新進展,體現了刊物的高起點與權威性。

不過這一年的封面全年都由文字構成(1月號,見圖8)。雖然上述名家撰寫的文章很有分量,但在視覺沖擊力上還是偏弱。封面普遍采用圖片的做法到1955年才得以恢復,這反映了草創時期的探索與調整。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場景(8月號,見圖9)、“五四憲法”的實施過程、新中國首部彩色舞臺藝術片創作完成(11月號,見圖10)等,來自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最新成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得以展現。

10

1955

1

2

3

4

5

6

7

8

9

10

1955

這一年雜志版面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反映新中國建設和社會生活的黑白畫頁與文章。不論是《康藏公路建設》(1月號,見圖1),還是《農村新生活》(1月號,見圖2),《新中國工人的日常生活》(6月號,見圖3)等畫頁,都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當年的生活細節和寶貴的時代記錄。社會學、民族學家費孝通撰文的《欣欣向榮的中國少數民族》(7月號,見圖4)介紹了新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少數民族的新生活。

署名“莊濤”的評論《必須恢復中日兩國正常關系》,是釋放謀求邦交正常化的最初信號(10月號,見圖5);《中日漁業團體協定簽訂》的報道則透露了富有成效的民間交流的最新進展(6月號,見圖6)。

在文化交流方面,歐陽予倩撰文的《高雅的藝術,深厚的友誼》對歌舞伎訪華作出了高度評價(12月號,見圖7);《中國上映的外國電影》一文中專門使用了一張反映當時電影院門前海報展板的圖片,可以窺見當年日本進步電影《不,我們要活下去》在中國上映時的情況(3月號,見圖8)。

此外,陸文夫的短篇小說《名譽》(6月號,見圖9)、林軍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版畫作品《放學以后》(4月號,見圖10)都為讀者送去了清新的文藝氣息。

1956

1

2

3

4

5

6

1956

《審判日本戰爭罪犯》是一篇圖文并茂的重頭報道,講述了當時在沈陽和太原兩地審判日本戰爭罪犯的情況,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8月號,見圖1)。

同時,兩國的民間貿易在這一年有了新進展,《在日本舉辦中國產品樣品市集》中介紹了中日人士以座談會形式展開討論的情況(4月號,見圖2);還刊發了林戊蓀在北京展覽館采訪之后撰寫的《日本商品展覽會觀感》(12月號,見圖3)。一個反映當時中日貿易有趣的細節是,這一年還刊登了一個試圖打開日本市場的豆腐塊廣告《新中國產品——紅星收音機》(10月號,見圖4)。

文化交流方面,歷史學家翦伯贊撰文《訪日暢想》,回憶了自己作為中國訪日科學代表團成員隨郭沫若在日本逗留三周的見聞(4月號,見圖5)。上一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京劇大師梅蘭芳與歌舞伎大師市川猿之助的對談,反映了兩國國劇大師對傳統戲劇交流的熱盼(1月號,見圖6)。這一年4月在北京圖書館舉辦的“日本出版物展覽會”引發了首都出版界及文化界人士對日本出版現狀的關注(6月號,見圖7)。

在編輯形式上的創新體現在以彩色特寫圖片做封面介紹京劇大師梅蘭芳的表演藝術(5月號,見圖8),以及刊載日本著名俳句詩人中村汀女在中國各地訪問后寫下的俳句作品(12月號,見圖9)。這是俳句作品首次出現在《人民中國》。

7

8

9

1957

1

2

3

4

5

6

1957

這一年的新年號上刊登了女作家冰心的新年賀詞(1月號,見圖1)。冰心與日本有很深的交往,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的新年賀詞進一步為《人民中國》贏得了各界讀者的好感。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席雷任民撰文《迅速實現中日經貿關系正常化》引發積極反響(1月號,見圖2)。就前一年在北京、上海兩地舉辦的日本商品展舉行的中日人士深度座談,反映了在1957年對中日經貿關系發展的進一步期待(2月號,見圖3)。《援助北京毛紡廠建設的日本技術專家》《北京大學日語專業學生的日常》等報道介紹了不斷深化的技術交流與人才培養(5月號,見圖4)。

在前一年彩色封面改革的基礎上,這一年的封面聚焦在少數民族新生活上(4月號,見圖5),也進一步贏得了讀者的好感。《民主生活采風》(5月號,見圖6)、《中國登山隊登頂貢嘎峰》(9月號,見圖7)等畫頁直觀地向讀者展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中國社會進步、文體事業發展的新面貌。

7

1958

1

2

3

4

5

6

7

1958

松山芭蕾舞團探索用芭蕾形式表現東方人的情感,成功地將中國歌劇電影《白毛女》改編成芭蕾舞劇。“日本喜兒”松山樹子和中國喜兒王昆的座談《中國的白毛女和日本的白毛女》,通過文藝創作的形式拉近了兩國人民的情感,是本年度的亮點(6月號,見圖1)。

趙樸初參加“第三屆反對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出訪日本歸來撰文《不許核武器肆虐》,向日本公眾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反核的和平立場和一個中國佛教徒的悲憫情懷與人格魅力(8月號,見圖2)。

10月,在亞太地區和平聯絡委員會副秘書長西園寺公一的主持下,國民邦交恢復會議的代表風見章、日中友好協會的代表松本治一郎、日本和平委員會的代表平野義太郎在北京舉行了“暢談中日關系”座談會,傳遞了以民促官實現兩國邦交正常化的愿望(12月號,見圖3)。

在聽取讀者意見的基礎上,雜志在趣味性和人情味方面做了進一步探索。介紹北京琉璃廠的文章與出口日本的高粱酒廣告安排在同一頁,“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詩句不僅為中國酒做了廣告,也與文化報道的版面相得益彰(6月號,見圖4)。同樣令人欣慰的是,封底中國染料的全彩廣告反映了中日民間貿易的新進展(9月號,見圖5)。

兒童的笑臉永遠是受歡迎的。這一年新年號的封面便是北京過新年的孩子們(1月號,見圖6)。而6月號畫頁《托兒所的一天》,更是大膽地安排了一整頁托兒所孩子的圖片以及托兒所的日常(6月號,見圖7)。刊出后,這些圖片深得讀者的好評,是這一年當中可圈可點的成功策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那曲县| 涿州市| 突泉县| 潮安县| 平泉县| 汶上县| 瓮安县| 武邑县| 安阳县| 特克斯县| 双江| 嘉义县| 浙江省| 石城县| 淳安县| 珲春市| 龙岩市| 淮北市| 和龙市| 溧阳市| 繁昌县| 澎湖县| 忻城县| 西华县| 阜阳市| 黄大仙区| 怀集县| 吕梁市| 维西| 林州市| 贵南县| 潼南县| 黄浦区| 六枝特区| 曲阜市| 宁武县| 湛江市| 台东县| 铁力市| 大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