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創刊5周年紀念文章[1]

祝賀《人民中國》雜志創刊5周年[2]

“鐵幕”“竹幕”等說法,以前一度在日本很流行:“社會主義國家是藏在‘鐵幕’背后的神秘國家,中國對外界垂下了‘竹幕’(雖非‘鐵幕’),不愿讓其他國家人民看到其中的混亂和悲慘。”類似的宣傳不知從何而來。再加上來自美國等國家有關中國的報道,寫的都是這樣一些內容,大多數日本人也就相信了。回顧兩千年來日中兩國遠勝于其他任何國家的親密關系,我們希望早日恢復與中國的友好邦交。然而,就連我們也慢慢失去了希望和信心。偶然之間,我遇到一個來日本訪問的中國代表團成員,他說根本沒有所謂“竹幕”,還笑著說那只是某國信口捏造的說法而已。于是,我們也更加堅定地開展恢復日中友好的運動。盡管如此,受來自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報道的影響,日本人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心存疑慮,無法完全消解。而《人民中國》對于消除日本人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無知與誤解,起到解疑釋惑的巨大作用。通過圖文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巨大的建設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提高,《人民中國》使日本人打破了原本對“竹幕”背后陰森、混亂的中國的想象,重新對日中友好、經濟、文化交流燃起了希望。5年來,《人民中國》作為溝通日中友好的橋梁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我謹表由衷的敬意和感謝。

日中友好的基礎已經奠定,希望今后雙方能夠攜手合作,開辟貨物、文化和人員便捷順暢交流的渠道。要開通東京——北京、神戶——天津、長崎——上海之間直航的空中與海上航線,不應再繞道沖繩或香港了。就像長江大橋直接連通中國南北方一樣,希望我們能夠邁步在以最短距離和時間連接起來的日中友好大道上,共同和平地生活,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我確信那一天不再遙遠。再次向創刊5周年的《人民中國》表示敬意和感謝,讓我們共同攜手開拓和平友好的未來之路。

《人民中國》雜志的這5年——一位讀者的回憶[3]

衷心祝賀《人民中國》(日文版)創刊5周年。

1953年7月,當我拿到《人民中國》創刊號時,感到難以言表的喜悅。因為,在那之前,雖然好不容易買到了《人民中國》的英文版,但總有隔靴搔癢之感。比起英文版,日文版的紅色封面上是漂亮的圖片,以及反白呈現的“人民中國”刊頭題字。打開雜志,內容非常豐富,有郭沫若先生為《人民中國》撰寫的發刊詞和他寫的《屈原——古代中國的愛國詩人》,以及其他十分吸引人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報道《日本版畫展在北京舉辦》,讓我感到特別高興。我之前已經從徐悲鴻先生和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那里得到通知,了解到“日本人民藝術家木刻展覽會”已于當年5月在北京舉辦。但通過這期雜志,我第一次了解了那次展覽的詳情。

當時,有人跟我打聽中國皮影戲的情況。我原本就對皮影戲很感興趣,擔心戰爭對其有什么影響,于是當即給《人民中國》編輯部寫信詢問中國皮影戲的現狀。當年第4期雜志到手后,我發現其中就有文章詳細介紹了皮影戲的近況。由此我得知,北京的皮影戲在新中國成立后重新復活了,我深感中國不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人民中國》的封面不再使用照片,這讓我略感落寞。不過,我也從中了解到了很多新知識,比如介紹新考古發現的《楚國文物》,以及有關“杰出畫家徐悲鴻”的介紹(他逝世前一個月還給我來信);通過《民間美術工藝的復興》,我了解到中國的木雕、雕漆、剔紅、象雕、竹編等各種各樣豐富的民間工藝品,還了解到了戰前就很有名的彩印版畫老字號“榮寶齋”的最新情況。特別是有關榮寶齋版畫復制技術方面的內容,令我受到不少啟發。《北京今昔》里寫道,“北京的面貌在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但是,這終究只是新北京的美好外觀而已,更大的變化發生在北京市民的心中——在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為建設和平與幸福的未來而傾注的難以言喻的熱忱之中”。這段結語深深地打動了我。過去荒廢的陶然亭和如今美麗的陶然亭公園的對比插圖也十分具有視覺沖擊力。在《對孩子們的關懷》一文中,我了解到中國各地出現了很多托兒所,創辦了少年宮,出版了各種各樣的兒童讀物。

1955年1月號刊登了李德全先生寫的《訪日歸來》一文。其中寫道,“時至今日,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日人民友誼的深厚基礎。這次寶貴的訪日經歷,使我深受鼓舞,我們今后要為了中日友好繼續做出更大努力”。我覺得,李德全先生兩次訪問日本的經歷,對中日友好與和平產生了深遠影響。

《儒林外史》至今尚未譯介到日本。《吳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這篇文章,對于我們日本人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從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的傳記文章中受益匪淺的人,我想肯定不止我一個。

我一直對北京猿人化石的去向很感興趣,本以為通過《新中國人類化石研究》一文能夠了解到它的去向,結果得知它依然下落不明。侵略戰爭麻痹了某些人的道義精神,對此我深感憤怒。

我看了有關“日本木版畫展覽會”的評論和照片,非常感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雕刻作品《廣島原子彈爆炸十周年紀念像》的背景繪畫。

進入1956年,我從《人民中國》雜志上讀到了《歷史文物的保護與發掘》《中國陶瓷》《重獲新生的曲藝》《北京兒童醫院》《中國郵票》《考古學新發現》《中國話劇》《司馬遷著作的思想性與人民性》等文章,都很有意思。《北京兒童醫院》的報道和照片,與我的專業相關,我特別感興趣。我們每年都會舉辦“現代中國美術展”,其中常設了展示中國郵票的部分,《中國郵票》一文中的內容對我們而言極具參考價值。

翦伯贊教授所寫的《訪日回憶》和座談會文章《在日本舉辦商品展覽會》特別有意思,讓我深受啟發并引發了我的反思。翦伯贊教授在文中寫道:“我們訪問東京時,《日本時報》刊登了中傷和攻擊我們的文章,按照他們不友好的邏輯,我們這是終于要把日本‘赤化’了……日本科學家們思想的顏色變還是不變,是日本科學家自身的問題,不是別人所能夠左右的。要是誰認為新中國的十多名科學家在三個星期內就能夠‘赤化’日本科學家的思想,那他一定是一個神經衰弱或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要么就是完全沒有常識。日本的科學家富有正義感,有知識分子的良心,他們反對戰爭,擁護和平,友好地看待新中國。這是我的結論。我以為,為了使這種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下去,需要兩國科學家們今后繼續努力。”這段話,對于在大阪與中國科學界代表團親密接觸的我來說,觸動頗大。

《敦煌藝術》這篇文章讓我浮想聯翩。在任何一本有關東方美術史的書中,都有關于莫高窟的內容,但幾乎都是轉述外國人著作中的概念。“我們經常看到,在夕陽照射下,自己的影子長長地躺在沙漠上,馬兒的腳印排成排,向遠處無限延伸。那時,一想到前途,就不由得嘆息起來。”看了有關新中國成立前的這段報道,我了解到了大漠深處絕難想象的艱苦生活。“1954年9月25日,的確在敦煌的歷史上寫下了新的一頁。在發電機的排氣聲和馬達的轟鳴聲中,莫高窟石窟群各處,數百盞燈火熠熠生輝……在洞窟一角搭起的腳手架上,一名女工手拿畫筆站立著。她凝視著熒光燈。她的視力因長年累月在黑暗洞窟中臨摹已經退化,但她的雙眼噙滿淚水,閃閃發光。”當我讀到這段描寫新中國成立后情景的文字時,我感受到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喜悅。最近,我在京都參觀了“中國敦煌藝術展”。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以如此大的規模臨摹仿制這些寶貴遺產,付出了非同尋常的努力,讓我深感敬佩。

我讀了《一位昆蟲學家的故事》一文之后也很受啟發。其中一位農學老專家的話特別有意思——“以前的我,總認為自己是科學家,只關注自然界的害蟲。但社會上的‘害蟲’其實比自然界的害蟲更可恨,如果不將其徹底消滅,那么自然界的害蟲我們也對付不了。這個道理以前我沒有認識到”。

1956年10月是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紀念文章刊載恰逢其時。這一年,我們也舉辦了紀念魯迅先生逝世20周年現代中國美術展,并從《人民中國》編輯部得到了部分資料。這份感激之情,我難以忘懷。

如上所述,我列舉出了在文化方面從《人民中國》中學有所獲的一些內容,但這并非《人民中國》的全部。還有關于日本戰犯的報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問題等,不勝枚舉。不單單是我,只要是關心新中國的人們,相信都能從《人民中國》雜志中有所收獲。

座談會 喜迎《人民中國》雜志創刊5周年[4]

參加人員(按發言順序):

黑澤正之(《人民中國》雜志讀者會召集人,經商)

酒井義之(工人)

北島照夫(工人)

味上孝子(大學生)

黑澤:今年是《人民中國》創刊5周年,今晚想請大家以此為話題聊一聊。

酒井:時間過得真快啊,已經5年了。這么說來,我是從24歲開始讀《人民中國》的。

北島:從創刊到現在都過去5年了,說起來,你今年已經到了要結婚的年紀了吧。(笑)

酒井:(拿起創刊號和1958年2月號雜志)哎呀,雜志尺寸有點變化,變窄了。

黑澤:是啊。不過,尺寸小一點不是更簡約嗎?而且,雜志的字體,創刊時似乎用的是舊字體,最近好像變得和日本一致了。

北島:雜志的封面,特別是從今年開始,變得更符合我們日本人的口味了。總之,一切都變得更好了。

黑澤:特別是和1953年、1954年相比,封面的變化很大。1954年的封面完全沒有使用照片。

酒井:內容編輯方面,明顯體現了編輯部的努力創新,令人高興。

北島:但反過來,這是否說明雜志編輯方針是搖擺不定的呢?

酒井: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這如實地反映了為了讓讀者愛看這本雜志,雜志編輯人員付出了巨大努力并進行了深入研究。

黑澤:我也和酒井有同感。關于編輯方針,郭沫若在五年前的創刊號發刊詞中寫道,“為了維護遠東與世界的和平,為了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幸福,我們愿意盡可能多地報道我國的真實面貌……”而且雜志目次頁上明確寫著,“我們的目標是,報道中國人民的生活和新民主主義社會建設情況,介紹中國的藝術、文學、科學、教育以及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其他新情況,增進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理解和友誼,為維護和平事業做出貢獻”。

北島:原來如此,是我想歪了。(笑)味上,你有什么感想嗎?

味上:前些日子,我在大阪舉辦的“敦煌藝術展中國代表團歡迎會”上聽說了《人民中國》,馬上請黑澤先生幫我辦理了訂閱手續。我還只是一名新讀者,現在沒什么具體可說的。《人民中國》雖然已經創刊5年,但應該還有很多人像我一樣不知道有這本雜志。希望以后雜志能夠在街頭書店、車站便利店等擺放銷售。

北島:已經在部分書店上架銷售了。

酒井:不過還很不夠。有些人一次會買四五種周刊雜志,希望他們至少能夠替換其中一種為《人民中國》——畢竟價格是差不多的。

黑澤:這可能行不通。畢竟日本的周刊雜志和《人民中國》還是很不一樣的。

酒井:那是當然。不過,我覺得還是有必要了解清楚鄰國的情況。

味上:酒井君,你成功地把話題帶偏了。(笑)

北島:現在雜志的內容也比創刊時豐富多了。我很高興地看到,文化藝術方面的報道增多了。

味上:黑澤和酒井好像都是從創刊號就開始閱讀《人民中國》的老讀者。每期雜志上的所有文章你們都讀過嗎?

黑澤:啊,聽你這么一說,我就有點不好意思了。創刊初期的文章我全部都看過。但最近,我是先通覽標題,然后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看。

味上:也就是說,創刊號的時候你對所有的報道都感興趣,但最近不是這樣了?

黑澤:你這問得可真是一針見血啊。也不全然是這樣……像日本的綜合性雜志,我也不可能把所有內容都看完。這也和雜志刊載內容的題材領域變得更加廣泛有關系。

酒井:我也是先看文化方面的報道。希望《人民中國》能刊登一些文學創作或戲劇等長期連載內容。

味上:之前一直都有的歌曲附錄,今年好像沒有了。

黑澤:是啊,我也是要求恢復刊載歌曲附錄的人士之一。不過沒能將其在日本的“歌唱活動”中充分利用,我想我們也有責任。

北島:不過,我還是希望每年能出兩三次這種小冊子性質的歌曲附錄。現在,我們沒有機會了解中國的歌曲民謠,所以當然很難讓大多數人傳唱,但我認為這種小冊子在文化方面能夠發揮重大作用。

黑澤:我們現在的話題變成了對《人民中國》提要求了。關于恢復日中邦交,現在日本的國內輿論已有了強大的基礎。為了進一步夯實這個基礎,作為《人民中國》的老讀者,我們必須努力增加新讀者。

酒井:是啊。這也是一件為中日兩國人民帶來幸福與和平的事情。

北島:那么,為了慶祝《人民中國》創刊5周年,我們用粗茶干杯,祝愿《人民中國》今后辦得越來越好。(笑)

味上:紀念《人民中國》創刊5周年,萬歲!

黑澤:促進日中邦交恢復,萬歲!

[1] 此節文字載于1958年5月號。

[2]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日中佛教研究會理事長冢本善隆撰文。

[3] 尾崎清次撰文。

[4] 1958年2月16日,在《人民中國》讀者會召集人黑澤正之家中舉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武县| 札达县| 商水县| 当雄县| 广州市| 武城县| 浪卡子县| 上高县| 灵山县| 北碚区| 石林| 南召县| 特克斯县| 滕州市| 武定县| 新营市| 新泰市| 金乡县| 泰兴市| 梅河口市| 合作市| 白水县| 舞钢市| 金沙县| 鸡西市| 屯留县| 临清市| 博湖县| 德惠市| 贡山| 平顺县| 大庆市| 溧水县| 井冈山市| 武定县| 海原县| 沙雅县| 贵定县| 永兴县| 浦北县|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