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價值藏在“被需要”的溫度里
- 難的日子
- 念念生生
- 1258字
- 2025-07-15 11:04:43
小區(qū)門口的修鞋攤擺了十幾年,攤主是位姓王的大叔。他的攤位就一張小馬扎、一個工具箱,工具箱里的錐子、線軸磨得發(fā)亮。每次路過,總能看見他低著頭,瞇著眼穿線,手指粗糙卻靈活,穿針引線的動作像在完成一件精細的手藝活。
有次我去修皮鞋,鞋跟磨歪了,他接過鞋,用手摸了摸磨損的地方,說:“得加個鐵掌,不然走兩步又歪了。”說著從工具箱里翻出一塊小小的鐵片,剪得和鞋跟一樣大,再用錘子敲得嚴絲合縫。等待的時候,陸續(xù)有人來:張阿姨送修拖鞋,說孫子總愛踩鞋頭,得縫結實點;小伙子拿來運動鞋,鞋帶孔磨破了,想加個金屬圈;甚至有個小姑娘,抱著一只布娃娃,說娃娃的胳膊掉了,想讓大叔幫忙縫好。
“您連布娃娃都修啊?”我忍不住問。
王大叔笑了,手里的針線沒停:“孩子哭著來的,說娃娃是她最好的朋友。能幫一把,就幫唄。”他說話時,陽光落在他鬢角的白發(fā)上,工具箱上的銅鎖反射出細碎的光。
那天我才發(fā)現(xiàn),“被需要”原來是件這么溫暖的事。王大叔或許沒什么驚天動地的成就,但張阿姨需要他縫好拖鞋,小伙子需要他加固鞋帶孔,小姑娘需要他修好布娃娃——這些微小的“需要”,像一條條看不見的線,把他和這個小區(qū)的人連在一起,也讓他的日子有了沉甸甸的意義。
想起醫(yī)院里的護工李姐。她照顧的是位植物人老人,每天給老人擦身、喂飯、翻身,做的都是最瑣碎的事。有人覺得這工作又累又沒價值,李姐卻不這么想:“你看大爺,雖然沒反應,但我給他擦臉時,他的眼皮會動一下;給他聽老歌時,手指會輕輕蜷一下。這就是在跟我打招呼呢。”
有次我去探望病人,正好看見李姐給老人讀報紙,讀的是天氣預報,聲音輕輕的,像在跟家人聊天。“明天要降溫了,我給您多蓋條毯子,省得著涼。”她一邊說,一邊給老人掖了掖被角,動作自然又溫柔。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所謂價值,不一定是要“做出什么成績”,能被別人需要,能給別人帶去一點安心,就是很珍貴的事。
我們總在追求“被仰望”,卻常常忽略了“被需要”的力量。就像墻角的路燈,不必和太陽比光芒,能在黑夜里給晚歸的人照一小段路,就是它的價值;就像路邊的石凳,不必和沙發(fā)比舒適,能讓趕路的人歇一歇腳,就是它的意義。
朋友老馬退休后,在社區(qū)當起了志愿者,幫鄰居收發(fā)快遞,給獨居老人送菜,有時還幫孩子們輔導作業(yè)。他說:“以前在單位當領導,總覺得自己很重要,退休后才發(fā)現(xiàn),那種被人需要的感覺,比當領導還踏實。”
是啊,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孤芳自賞,而是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像一束光匯入星河——你或許平凡,但因為你的存在,有人多了一份便利,有人少了一點孤單,有人感受到了一絲溫暖。這些看不見的“連接”,正是生命最動人的底色。
傍晚路過修鞋攤,王大叔已經(jīng)收攤了,工具箱被擦得干干凈凈,小馬扎靠在墻邊,旁邊放著半瓶沒喝完的茶水。路燈亮起來,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他走得慢悠悠的,手里拎著給孫子買的糖葫蘆,糖衣在燈光下閃著亮晶晶的光。
我忽然明白,所謂“珍惜生命”,或許就是找到那些需要你的人,做好那些需要你的事。在被需要里感受自己的存在,在付出里品嘗生命的甜——這大概就是我們來到這世上,最樸素也最深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