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研究現狀
從蘇軾散文出現至今,對蘇軾散文的研究成果不計其數,但從修辭學角度切入的較少。
蘇軾散文成就和傳承的相關研究,始于蘇軾在世時,一直延及當代。傳統研究主要以評點形式散布于詩話、詞話、文論、筆記等文獻中,現代則誕生了多種專研性的著作、論文,并呈現向深度、廣度進發的態勢。這些研究成果中,對本課題的直接研究較少,關涉本課題內容、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關于蘇軾散文成就和傳承的論述,二是關于蘇軾散文修辭實踐的評析。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纂的《蘇軾資料匯編》[1]中關于蘇軾散文的內容,提供了蘇軾散文研究可供查詢、檢索的材料。曾棗莊編輯的《蘇文匯評》[2]收集了六百八十多篇蘇文的歷代評論和背景資料及書末的各家總評,梳理了歷代學者對蘇文具體篇目的評論。王水照主編的《歷代文話》[3]是宋代以來文章學著作的匯編,如《云莊四六余話》《文章精義》等保存了大量關于蘇文作法研究的資料,《論學須知》是專門探討蘇文作法的。這三部書中關于蘇軾散文的修辭研究往往夾雜在文章作法的評點中,需要用現代語言學的眼光去挖掘、整理,是搜集蘇軾散文修辭語料的重要來源。
關于蘇軾散文成就和傳承的論述,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從傳統文獻中爬羅剔抉,如樊慶彥的《明代蘇軾研究“中熄”說獻疑——兼論明代蘇文評點的學術價值》[4]從蘇文評點入手探究其學術價值;一類是從特定時代、特定地區等角度進行查考,如胡傳志的《“蘇學盛于北”的歷史考察》[5],張惠民的《從金源文論看“蘇學北行”》[6],曾棗莊的《“蘇學行于北”——論蘇軾對金代文學的影響》[7]《“崇尚眉山之體”——蘇軾對元代文學的影響》[8]都涉及了蘇軾散文對個人或者時代的影響。這部分成果,更多是從其他角度對蘇軾散文的成就和傳承進行相關探討,其中部分涵蓋或涉及修辭學角度的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
關于蘇軾散文修辭實踐的鑒賞、評論、分析,其成果數量雖然不算少,但主要集中在比喻、用典等修辭格的運用分析,而對其他修辭手段運用的研究存在較多缺失:如主要著眼于共時的修辭實踐,歷時探討尚待拓展深化。有多篇學位論文的章節探討了蘇軾散文的藝術技巧和語言風格,如畢愛杰的《論蘇軾的游記散文》[9]第二章分析了蘇軾游記散文富于變化的布局謀篇的特點,探討了其善用比喻、句式多變的特色,第三章指出蘇軾對游記體散文的變革,即開啟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張大聯的《論蘇軾的散文理論及散文創作》[10]下篇指出了隨意驅遣、姿態橫生是蘇軾散文結構布局上的特征,多用排偶句、善用比喻是其散文的特色。劉含笑的《蘇軾的記體散文研究》[11]第二章分析了記體散文的辭格運用特點,涉及比喻、擬人、對偶、排比、夸張等修辭格。任曉凡的《論蘇軾儋州散文的創作成就》第三章考察了蘇軾散文姿態橫生的結構布局,第四章主要探討了蘇軾儋州散文比喻手法的運用及其修辭效果。唐鵬的《蘇軾政論散文研究》[12]第四章論述了蘇軾政論散文的論證方法多樣化的特點,指出蘇軾散文善于運用比喻、寓言、用典等手法說理。王小飛的《蘇軾散文語言節律研究》[13]第三章考察了蘇軾散文語言節律美的生成策略主要有停延、節奏手段,還有語音的聲韻、平仄、輕重、長短、套疊等手段;第四章對蘇軾散文的經典篇章《記承天寺夜游》進行了語言節律結構的賞析。臧菊妍的《蘇軾惠州散文研究》[14]第三章分析了蘇軾惠州散文的駢散結合的特點,第四章從創作內容、創作方法的角度考察了蘇軾惠州散文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這些研究為我們研究蘇軾散文的修辭格、語音修辭及對后世文學創作的影響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
以上成果主要是文學角度的研究,著眼于評價蘇軾散文的文學效果、文學成就。其中,或者涉及蘇軾散文的修辭手法、修辭風格的某一方面,或者涉及蘇軾散文修辭對某一階段、某一體裁的影響,為修辭學的研究提供了前提與借鑒。但探究蘇軾散文修辭的面貌與動因以及對后世散文修辭的影響需要更多方法、更深程度的挖掘。
二、研究的內容和價值
對蘇軾散文的界定有爭論的問題是賦與駢文是否應該劃入散文。楊慶存在《宋代散文研究》中說:“賦與駢文的根本體性均屬于文……非音樂性文學區域內的所有可以獨立成篇的文章(具有現代意義的小說除外),均可視為散文?!?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per;white-space:nowrap;font-size:0.6em;">[15]因此,賦與駢文應該劃入散文。而《易傳》《書傳》《論語說》是經解,依賴經文,不具備獨立性,所以不劃入散文。
本課題從修辭學角度入手,以蘇軾散文修辭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古代修辭學、現代修辭學的理論與方法,結合文藝學、美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并結合歷代學者的相關評論,從語音修辭、詞匯修辭、句法修辭、修辭格及篇章修辭等方面考察蘇軾散文修辭的特點,探究蘇軾散文修辭的動因,進而從不同側面梳理蘇軾散文修辭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影響。
蘇軾是“新古文的集大成者和其變體(小品文)的開啟者”[16]。探究蘇軾散文的修辭實踐及其成就、影響,分析其背后的動因,將有助于彌補修辭史和修辭學史中相應專人專題研究尚存的缺失。對蘇軾散文修辭手段運用情況縱橫結合、力求翔實的描述和解讀,可為今人對蘇軾散文的閱讀、評鑒、教學等提供指導和幫助。從修辭和文學互動關系角度探討造就蘇軾文學成就和傳承的根源和條件,有助于改進、豐富、深化對蘇軾文學成就和傳承的研究,有利于繼承發揚以東坡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語音、詞匯、語法是語言的三要素,語言三要素是修辭的材料、手段、基礎,修辭學研究語言運用的規律,與語言的三要素關系密切。修辭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也決定了其與文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密切關系。蘇軾散文修辭研究既有一般修辭學研究的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因此,既要結合語言三要素去分析,還要注重借鑒和運用文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1.?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方法
蘇軾散文修辭的總體面貌是多層次的,從語音修辭、詞匯修辭、句法修辭、修辭格及篇章修辭等方面對蘇軾散文中的修辭現象進行描寫,才能精準地把握蘇軾散文修辭的特點。蘇軾散文修辭的成就受很多因素影響,因此要從蘇軾的個人因素、文藝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等角度去揭示其內在的動因。
2.?共時和歷時相結合的方法
蘇軾散文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既要分門別類地分析其不同體裁散文的修辭特點,還要從體裁樣式的角度探討蘇軾散文修辭的傳承與影響。共時的研究不可能窮盡,歷時的探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可以從賦、記體散文、書序、題跋、小品文等不同體裁去呈現蘇軾散文修辭繼承與創新的橫斷面,如蘇軾的文賦《赤壁賦》是運用以押韻的語音修辭手段和散句為主的句式修辭手段對傳統賦體的駢偶聲律的“儷辭”的標準的突破與創新。
專題性的縱向展開可以從蘇軾小品文對明代、清代小品文的影響的角度去探討蘇軾散文修辭的影響,如明代公安派對蘇軾寫景抒情小品文的接受,清代袁枚對“性靈說”的繼承發展以及對其小品文修辭的影響。
3.?修辭研究的特定方法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指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span style="vertical-align:super;white-space:nowrap;font-size:0.6em;">[17]題旨情境是指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意圖,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等背景。蘇軾散文修辭深受題旨情境的影響,題旨情境對蘇軾散文修辭有制約作用。蘇軾散文的修辭手段能主動適應題旨情境,這種調整語辭的過程往往還涉及其他因素,因此也是多重適應、動態適應的過程。同時,蘇軾散文修辭又對題旨情境產生了塑造作用。蘇軾散文的修辭手段的巧妙運用,往往遵循一定的適應原則,通過適應策略、適應技巧的運用,用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和陌生化手法表現抽象的主題,對塑造文章的題旨情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促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內涵。
[1]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蘇軾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2]曾棗莊:《蘇文匯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
[3]王水照:《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4]樊慶彥:《明代蘇軾研究“中熄”說獻疑——兼論明代蘇文評點的學術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98頁。
[5]胡傳志:《“蘇學盛于北”的歷史考察》,《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第54頁。
[6]張惠民:《從金源文論看“蘇學北行”》,《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第7頁。
[7]曾棗莊:《“蘇學行于北”——論蘇軾對金代文學的影響》,《陰山學刊》2000年第4期,第10頁。
[8]曾棗莊:《“崇尚眉山之體”——蘇軾對元代文學的影響》,《陰山學刊》2001年第2期,第18頁。
[9]畢愛杰:《論蘇軾的游記散文》,碩士學位論文,寧夏大學文學院,2003年,第15-31頁。
[10]張大聯:《論蘇軾的散文理論及散文創作》,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04年,第21-39頁。
[11]劉含笑:《蘇軾的“記”體散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年,第16-21頁。
[12]唐鵬:《蘇軾政論散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揚州大學文學院,2013年,第45-61頁。
[13]王小飛:《蘇軾散文語言節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文學院,2014年,第15-46頁。
[14]臧菊妍:《蘇軾惠州散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2023年,第71-108頁。
[15]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第39、41頁。
[16]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第356頁。
[17]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