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經》的結構特色
《詩經》在先秦通稱為《詩》,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相傳,《詩》是由孔子編選而成的。但是,孔子絕不是第一個對《詩》進行編選的人。《詩》中所收錄的詩歌的創作年代,早自西周初年,晚至春秋中葉,其跨度約五百年。
周朝時期,就有采詩官,專門采集詩歌。到了西漢時期,研究和注釋古代經典為官學,原本有三家經學負責注釋《詩》,他們的注釋版本分別被稱為“齊詩”“魯詩”和“韓詩”。可惜,其都沒有流傳下來。所幸后來的毛萇等注釋的版本流傳了下來。漢代以后,儒家將《詩》列為經典之一,《詩經》這個名稱也便開始出現。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就是依托毛氏保存和傳下的版本,我們有時也會因此稱《詩經》為《毛詩》。
由此可見,《詩經》的成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眾人之手,像接力賽一樣,其成書是經過了一個漫長、波折的過程的。
《詩經》作為一本從不同地區、不同年代采集、匯合而成的詩歌總集,并不是以散亂、隨機的方式組合起來的,書中是存在著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構的,我們是可以從中看出編選者的用心的。
《詩經》可以分成《風》《雅》《頌》三大類,這是按其體裁和風格(作品性質)分類的(一說是按音樂功能和性質分類的)。其中,《風》多是來自周朝各諸侯國的多個地區采集的民間歌謠,大部分是老百姓傳唱的民歌,所涉內容包羅萬象,其中有許多寫得活潑靈動;《雅》收錄的詩歌,被認為是周朝“首都”地區的音樂,多為用于官方活動的樂歌,其風格相對莊重、典雅;《頌》是用于天子、王侯住持的祭祀大典時的,講求儀式感和莊嚴感。
《風》《雅》《頌》是《詩經》一書的一級結構,在一級結構之下還有二級結構,即每部分下面還有更細的劃分。
《風》分別為《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合稱“十五國風”。這個二級結構便是按地區劃分的。《雅》的二級結構的劃分又不同于《風》。《雅》分為《小雅》《大雅》兩部分,其區別在于文體風格的不同(從地理位置上看,其都屬于“首都”地區的詩歌)。其中,《大雅》是更為莊嚴正大的王室詩歌,《小雅》的風格則居于《大雅》和《風》之間,既有《大雅》的莊嚴感,又帶有一些《風》的活潑。《頌》作為祭祀時所用的詩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這個二級結構也是按照地區劃分的。
由此,為了徹底弄清楚《詩經》一書的結構,我制作了下面這個表格。
表1.1 《詩經》的結構

續表

《詩經》中的詩歌既不是組詩,也不是動輒數百行的長詩。其大多是各自獨立的短詩(但也有少量篇幅略長的詩歌),因此,這三百零五首詩原本就如同三百零五個散點,如果不對其加以組織、排布,那就是一盤散沙。正是由于編選者的“結構化”工作,使得這些詩歌被妥帖地放入不同的分類中,這才構成了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書”。我們讀一本書,首先便是要明了并弄懂它的成書結構,即知道它的內容是怎樣被組織起來的。這是我們進行深度閱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