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稍微說一點古老的佛教故事。
親鸞是鐮倉時代的宗教家,也是一位創建了日本獨有的佛教的罕見的思想家。他是皈依了倡導只需念佛的宗師法然之后,才開始自己的宗教事業的。
但是,我認為他所探究的阿彌陀佛信仰,未必就是人們所說的一神教這類信仰。雖然不是日本人傳統信仰的八百萬神,但他認同有眾多的佛和菩薩的存在,然后在諸多的佛里邊,選擇了阿彌陀如來這一個佛,再虔誠地皈依這一個佛。他所創建的便是這樣一種信仰。再進一步展開,倒不如說是阿彌陀佛這一奇特的佛自己伸出雙臂將人們迎入懷中的感覺。
然而在世間,人們似乎認為佛教是一種禮拜佛的宗教。這一所謂的佛,人們一般認為是佛像、佛畫所展示出來的,眼睛可以看見的人物化的佛。
但是,如果仔細考察親鸞教義的核心內容,就明白佛未必是佛像和佛畫中的佛。這只是一種輔助手段。
除去那些進行特別修行的、突然受到某種啟示而瞬間頓悟的少數人之外,我們這些一般的世俗之人,往往很難接受神或佛是眼睛看不見的存在,而且也很難在眼睛看不見的存在中植入自己的感情。
于是作為象征的佛像和佛畫就作為信仰心依托的對象而誕生了,而且為此創制出了許多故事。但這未必是宗教的本質。鎮座在寺院正殿深處的佛像和佛畫,被當作將深陷煩惱的人們送往平安彼岸的渡船、照亮黑暗的明燈,這恐怕是真的吧。牽住我們的手人們感到,這是一種對迷茫彷徨的我們伸出援手、引導我們向前的存在。所以我們要禮拜佛像,低下頭,獻上我們的感謝。
但是,這并不是目的地。親鸞所描繪的真正的世界,即人們被引導過去的地方,是位于佛像和佛畫對面的、被稱為凈土的境地。能夠使人清晰地感受到的,就是信仰的本質吧。因此,在親鸞所創建的、蓮如[5]所傳播的凈土真宗里,其本尊被定名為“名號”。所謂名號,就是寫在紙上的6個字,或者是8個字,有時候是10個字的文字。人們是對著名號膜拜的。一般多用“南無阿彌陀佛”這6個字的名號。
但是,對著文字膜拜是怎么回事呢?文字是表示語言的手段。這樣說來,親鸞的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觀念,而不是眼睛可以見到的具體的佛。眼睛所見不到的,是具有無限廣大規模的世界,是永恒的時間。不,甚至超越了時間這一觀念。這一切,就用“阿彌陀”這一詞語來稱謂。
“阿彌陀”是將梵文的發音用漢字翻譯過來的詞語。原本好像也是“無限的時間”以及“無限的空間、無限的光”的意思。于是,把這無限大的存在以人格化、形象化的方式創制出來的阿彌陀佛,就在佛教故事中誕生了。
南無,就是皈依、歸命的意思。皈依、歸命,就是在其面前下跪、低頭,把所有的一切都交付給他,與他的存在合為一體。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樣的一句誓詞。蓮如把親鸞的南無,也就是皈依佛門的詞義更推進一步,把它理解為與佛相會的歡喜和感謝,并將此傳播給廣大的信眾。
有關南無阿彌陀佛的解說,任何一部佛教的入門書上都有。這里只說一個簡潔的甚至是有些粗暴的結論。
在各地上了年紀的人里邊,他們在念佛的時候,很多并沒有很清晰地把“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完整地念出來。一般都念成“南無陀佛”等,其中也有不少老人只是在口中喃喃自語地說“南無陀、南無陀”。
當然,這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變形吧。但是,即便不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只念“南無陀”,也能充分傳遞出親鸞的真意??梢哉f,親鸞所諦視的不是佛像和佛畫,而是眼睛所見不到的、無量無限的、與科學的理性世界相對立的世界,即凈土的世界。而世間所說的地獄和極樂,我認為是到達這一境地的中間站。
我在心中合掌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會輕輕細語“南無阿彌陀佛”。我自稱是佛教徒,但也只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流的親鸞的粉絲,因此我這樣做的時候,就覺得與自己的心情非常地合拍。
如果你不喜歡念佛這樣老舊的做法,可以不必一句一句地念,也可以用日語、俄語或其他語言反復地說“謝謝、謝謝”。都可以。能夠在這糟糕的世界上存活下來,我們就應該心懷感恩之念,此時只需在心中雙手合十表示感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