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前言

  • 禪與飲茶的藝術
  • (美)威廉·斯科特·威爾遜
  • 3141字
  • 2025-07-14 10:47:37

八月末,日本西南部仍帶著暑氣。盡管如此,大地上秋草初生,秋天的花朵已絢麗綻放。杖朝之年的細川忠興望著熊本的天空,察覺到涼秋將至。忠興是細川家族的第三代大名[1]。他是一位受人愛戴的主君,有著敏銳的政治意識,同時以漆器藝術家和茶人的身份聞名于世。忠興的城堡內有一間用茅草蓋的小茶室。這天早上,他邀請了兩位客人來喝茶,一位是年輕的禪師,另一位是深諳美術與雕刻之道的著名武士。忠興前一天晚上打掃了露地中的飛石[2]。現在他注意到些許樹葉和松針落于飛石上,更添幾分愜意和自然的氣息。

兩位客人同時來了,他們俯身鉆過一道矮門,進入茶室。這對武士來說并不簡單,因為他比大多數日本人都高,雖然已年過半百,身子有些單薄,但仍筋骨強健,肩膀寬闊。茶室內部十分局促,只見幾件茶具和一只茶碗,爐上放著一把鐵壺,壁龕處掛著一幅卷軸,素燒的花瓶里插滿淡紫色的滿天星。

細川忠興,號三齋,用黑樂茶碗[3]點了一碗略帶苦澀的濃茶。大家并不苛求茶禮,茶席間對話輕快,有時還揶揄打趣。武士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穿梭于鄉間,他說今年還沒聽見“金琵琶”——一種活躍于夏末,叫聲很大的蟋蟀——的鳴叫。他乘興吟了《古今和歌集》[4]中的一首和歌,這首和歌描寫的是迷失于秋之野,棲身于蟋蟀鳴處的心境[5]。禪師聽后說了一段軼事:某日,他和武士在城郊的巨石上打坐,一條蛇爬過他的大腿,蛇猶豫了一下,隨后爬向武士。盡管主客之間存在身份、地位的差距,但在茶室中似乎不存在人與人的差別。

大家的目光偶或掃過壁龕,于掛軸處稍作停留。這是一幅裱好的書法作品,作者是超凡的一休禪師,距離忠興的時代已有一個半世紀。掛軸上是漢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引自佛陀弟子阿難尊者所誦的《七佛通戒偈》。此偈還有下半句云:“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此語點亮了他們的思想,啟發了他們的談話,三人似乎正與佛祖、阿難尊者和一休一同飲茶。[6]

-〇-

自中國唐朝(618—907)起,茶道與禪宗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日本,二者的聯系出現于鐮倉時代(1185—1249)[7]。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禪宗是從禪宗六祖慧能[8]的時代開始的,比士大夫陸羽寫《茶經》早了幾十年。飲茶很快在禪僧間流行開來,原因有二:一是茶的提神功效;二是由茶發展起來的儀式性聚會創造了質樸、正念和審美體驗。早在唐朝以前,中國就出現了茶。據禪宗所傳,茶是由禪師菩提達摩[9]從印度帶入中國的。還有一種說法是,達摩祖師在打坐時睡著了,于是扯下自己的眼皮扔在地上,眼皮落處便長出了茶。一個更早的茶的起源傳說來自道教:公元前5世紀,老子出關時函谷關令觀音[10]為老子獻了一碗茶,并要求他寫下《道德經》。

據說,茶傳入日本是在814年,在中國學習密宗的日本僧人空海[11]回國時把茶葉帶了回去,但日本茶道真正開始是在榮西[12]的時代。榮西將禪法從中國帶回日本,同時帶回茶種,很可能還帶回了一整株茶樹。當然,他也把在中國禪寺里所學的茶的做法和習俗一并帶到日本。榮西大力推廣飲茶并寫下短小精悍的著作《吃茶養生記》,使得飲茶在日本更為普及。茶道在15世紀通過禪僧村田珠光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貴族、武士,甚至是平民的一項活動。“禪茶一味”這一理念便是由珠光悟出的。

茶可以驅趕坐禪時悄然而至的睡魔,而茶道則包含了修禪與坐禪所要求的正念、寧靜、質樸。或許對于禪與飲茶來說,最重要的是使人認識到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瞬間都該被重視和細細品味。因此,習禪與習茶的軌跡相似,而且往往重合。應該注意的是,除了專業茶人,武家、公家、市民、農民中都有人在這兩個領域鉆研。

就在禪與飲茶的方法在中國和日本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一種經典的文學形式逐漸形成。它可以是禪宗故事里的詩句、短語或片段,也可以僅僅是蘊含某種觀念、精神境界或宗教哲理的漢字。在掛于禪寺或茶室壁龕的掛軸上,可能只有一個字,也可能有一整首五十字的詩,但它們都道出了沉思的要點,為飲茶或坐禪創造出合適的氛圍。其中最經典的禪語深植于中國、韓國、日本的文化中,好比《欽定版圣經》[13]深植于西方文化。這些禪語處于亞洲人生活的中心,在武道館、傳統日本料理店、普通人家的壁龕以及其他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禪語有上千句,本書收錄和翻譯了在日語里被稱作“一行物”[14]的百余句。很多一行物都是從較長的篇章里節選出來的片段,但有文化的日本人一讀就懂,而且了解其典故,就像西方人一看到“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就能接上下句。這些隱晦的片段是禪的本質,也是東方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的確,這就是——

禪宗中所說的“奏無弦琴”[15]。其秘訣在于懂得用“空”平衡形式,尤其是懂得何時點到為止。[16]

本書并不想用對“一行物”的解釋和分析來難為讀者,而是旨在打開讀者的思路,讓大家自由、輕松地思考掛軸上的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及思想。盡管如此,因為大多數西方人不熟悉這些內容,也不了解這些禪語所表達的觀念,所以我盡可能多地給出這些禪語的出處和上下文。我希望以此對掛軸——千利休[17]所謂茶道中最重要的道具——進行簡短的匯編。

-〇-

我想感謝我的前任編輯巴里·蘭切特,感謝他的指點和耐心,以及與我分享他對茶的品位。我想感謝我的現任編輯——香巴拉出版社的貝絲·弗蘭克爾和約翰·格萊畢維基,感謝他們的付出與耐心。我想感謝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久保田雅子、森上博物館的韋爾基科·杜金,還有我的朋友市川隆,感謝他們提供專業的意見和資料。我想感謝我的朋友湯姆·列維季奧蒂斯、凱特·巴恩斯、吉姆·巴爾內斯、加里·哈斯金斯、杰克·惠斯勒、約翰·西斯科、賈斯廷·紐曼和丹尼爾·梅德韋多夫,感謝他們的支持和不斷的鼓勵。我想感謝我的妻子埃米莉,感謝她在我寫作時給予寶貴意見。我想感謝我的兩位教授理查德·麥金農和平賀延,他們的善良、體貼是我從未感受過的。

本書中出現的任何錯誤都歸咎于我本人。

威廉·斯科特·威爾遜

注釋

[1]大名,在日本室町幕府時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時期的封建武裝領主。——譯注。

[2]露地,日本茶室的庭院。飛石,庭院中所鋪的各式石頭。——譯注。

[3]黑樂茶碗,樂燒茶碗的一種,手捏成型,低溫燒制,因而手感厚重、柔和,特別適用于抹茶。——譯注。

[4]《古今和歌集》,一本編于日本平安時代(10世紀初)的詩選。——譯注。

[5]出自《古今和歌集》第201首:“秋野迷途路,踟躕顧四鄉。秋蟲鳴待處,一宿又何妨。”——原注(下文如無特別說明,則腳注為原注)

[6]這幅想象中的三人共飲畫面是很真實的,很可能真實地發生過。細川忠興(1563—1646)是熊本的領主、非凡的文化名人;年輕的春山(生卒年不詳)是細川家廟的一位禪師;武士宮本武藏(1584—1645)師從春山,學習禪道,同時也是細川忠興兒子的劍術老師,有許多追隨者。宮本武藏還研習能劇和傳統詩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掛軸確實是由一休禪師(1394—1481)裱畫的,如今陳列在細川家族設于東京的永青文庫。上文提及的茶碗是一只黑樂茶碗,被稱作“大津女士”,是忠興從一位移居到日本的朝鮮陶藝師那里得到的。

[7]鐮倉時代的起止時間為1185—1333年,此處原文有誤。——編注。

[8]禪宗六祖慧能,即曹溪惠能大師(638—713),對中國佛教以及禪宗的弘化影響深遠。——譯注。

[9]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的禪僧,簡稱達摩或達磨,生于印度,通徹大乘佛法。——譯注。

[10]民間傳說觀音為函谷關令伊喜所變。——譯注。

[11]空海(774—835),即空海法師,日本真言宗的開山祖。——譯注。

[12]榮西(1141—1215),即榮西禪師,日本臨濟宗的初祖,曾兩度到中國(宋朝)求法。——譯注。

[13]《欽定版圣經》,此版本的《圣經》是在英國國王詹姆斯一世(1566—1625)的命令下翻譯的,所以稱為“欽定版”。——譯注。

[14]一行物,指僅寫有一行禪語的字軸。——譯注。

[15]奏無弦琴,出自陶淵明彈無弦琴的典故。《晉書·隱逸傳》中說,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譯注。

[16]沃茨·艾倫:《禪路》,第179頁。

[17]千利休(1522—1591),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譯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华阴市| 中宁县| 河东区| 尼木县| 呼图壁县| 高淳县| 平乐县| 朝阳区| 清丰县| 光泽县| 张家港市| 舟山市| 花垣县| 棋牌| 余干县| 桂阳县| 都江堰市| 辽中县| 兴国县| 财经| 桃源县| 肇东市| 林州市| 鄯善县| 呈贡县| 马龙县| 措美县| 耒阳市| 扬州市| 山阳县| 昌吉市| 双城市| 临澧县| 通河县| 黄冈市| 普兰县| 吴川市| 运城市| 襄垣县| 通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