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小孩,慢小孩:專注力的誤區、真相與提升
- 劉騁
- 2199字
- 2025-07-09 17:27:31
成為“快小孩”的關鍵是要“會”
“學渣”和“學霸”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最近有一個解釋數學是什么的視頻說得特別好:“很多人認為數學是‘計算’,但其實計算只是最后一步,‘數理邏輯’才是內核。”一個媽媽問我孩子為什么記憶力不好,記憶力不好要怎么提高。她說:“我當下教了他都會,讓他做了很多題,鞏固了,都能做得出來,但是他怎么過一陣子就不記得了呢?他肯定是懂的。”我就問媽媽她從哪里判斷孩子真的懂了,讓她舉一個例子說明自己是怎么教孩子的。
她說:“教孩子24小時計時法換算時,我讓他+12或-12就能計算出來。”一聽這話我就知道,孩子并沒有理解邏輯,她只是教了計算的方法。第一,孩子有沒有當年級的理解能力,能夠理解為什么晚上6:00就是18:00,而早上6:00就是6:00?這對理解能力還沒有到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是非常抽象的(金字塔第2層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否到達實際年齡)。
另外,孩子有沒有體驗過一天時間有24小時,他有沒有具體了解過從早上起來上學到放學、吃飯和睡覺的過程在時鐘上是怎么表示的?現在電子設備那么多,大多數人看時間是看手機和平板電腦,家里可能連時鐘都沒有。我示范畫了2個時鐘,每個代表12小時,帶著孩子走過一天的過程(金字塔第3層的生活經驗、知識、常識的積累)。媽媽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并沒有理解,他背下來的是一個套路。
很多家長教學時會忽略這兩層,認為孩子從小身體健康(底層),腦子挺機靈的,學習(第4層)肯定就好。
“但其實中間這兩層所包含的大腦成熟度符合當年級的認知,以及足夠的生活經驗積累和思考機會才是孩子學習的最關鍵要素。”
現在很多人把數學當成套公式解題而忽視了孩子是否理解數理的邏輯。我不讓自己的孩子或我們教的孩子背“巧算口訣”。例如“括號前面是加號,去掉括號不變號;括號前面是減號,去掉括號要變號。”這個和我們小時候背唐詩、背三字經是一個概念,過一陣很多人就忘了,我們只是靠聽知覺能力把這些內容背了下來。但是孩子想要理解必須有“視知覺能力”加上“生活的體驗”,所有的聲音都只是音符,如果要理解,我們就要有一個把這些抽象的聲音變成具象的、可視化的過程。
一次我看到老師的教學材料中有一句話:“柳樹在微風中輕輕搖動,它的枝葉像小船一樣搖擺,仿佛在向大自然致敬。”從理論上來看,這句話中孩子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具象的可視化的名詞,像“柳樹”“微風”“枝葉”“小船”等。再難一點就是較抽象的動詞,可能需要更多的生活經驗才能理解,像“搖動”“搖擺”可能還比較簡單,“致敬”就更加抽象了。但更深層的理解是“為什么柳樹搖擺仿佛在向大自然致敬?”這就不光是在字詞上可以直接解釋清楚的,再加上如果孩子理解能力的成熟度還不夠,孩子的閱讀理解的答案就會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
孩子每天抄寫好詞好句,但一旦要自己組織句子,這些詞匯或句型都用不出來,這也是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所以理解能力并不只是在數學方面很重要,在語文閱讀上也是一樣,孩子學習好的關鍵就是要真的“懂”,而不只是背公式和重復地練習。一、二年級的教材相對單一,所以家長會產生一種錯覺,好像用這樣的方式孩子就能學會,成績也都不錯。然而,從三年級開始,視知覺能力的不足導致孩子的理解能力不成熟,學習吃力。這正是許多家長認為三年級是“分水嶺”的主要原因。
所以千萬不要聽很多心理專家所講的“‘學霸’和‘學渣’的區別在于心里是否裝了3個字:我能行!”他們說當孩子心里裝了“我不行”這3個字的時候,補什么都沒有用了!“我們必須轉換孩子的心態,從我不行到我能行!要讓孩子能學會主動學習,讓孩子能自我約束,要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要以身作則讓父母成為榜樣,要讓孩子樂觀,不要被壓力擊垮。”這種喊口號的方式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而且這些口號把結果當成了原因,本末倒置。
“我不行”是一個結果,但我們不能把我不行當成原因來治。“學霸”們認為他們能行是因為他們理解能力強,學習效率高,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很多成功經驗的積累,所以才會有“我能行”的結果;同樣地,“學渣”們認為他們不行是因為重復地積累失敗的經驗導致他們越來越沒有信心。這時候,我們要孩子對著鏡子跟自己說“我可以的”,他就可以嗎?我們錢賺得不夠時,每天吶喊“我行的”就能升職?就能賺到錢了嗎?不需要考慮能力嗎?需要具備工作崗位的能力才是關鍵因素啊!有些孩子在一些科目上很行,但在另一些科目上不行,那他的心理狀態是行還是不行呢?
所以孩子用聽知覺能力,用耳朵背,大概只能背到二年級。有些極端一點的案例,比如我們曾碰到過一些學霸家長直接幫孩子整理教材,幫孩子理出數學的解題套路、閱讀理解的答案。因為孩子沒有能力整理,就沒法理解,所以家長幫孩子整理完后讓孩子背下來去應付考試。但是這種方式到了高年級真的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墜崖式地掉落。
視知覺能力負責的是理解的成熟度,它一年比一年成熟,一直發展到17歲左右才定型。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高中時認為很難的東西過兩年再回來看就覺得很簡單。這不是因為我們的心態改變了,也不是因為我們專心了,也不是我們養成好習慣了,而是因為我們的理解能力變成熟了。
只有視知覺能力成熟了,我們才能順利地理解每個年級的教材,才會真的懂,才可以在這個知識點的基礎上延伸到下個知識點。懂了,能融會貫通了,為什么還要刷那么多卷子和習題?刷題的目的只是讓孩子碰到這類型的題目時能反應得更快,但對于不懂的孩子再怎么刷也不會把孩子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