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視、聽、動能力的均衡:快小孩的成功秘訣

中國人說“耳聰目明”是非常有道理的,這2個雷達的吸收效率都必須高,孩子才是個聰明的孩子。視、聽、動這3個能力是所有孩子吸收知識的管道。

聽知覺能力和語言發展、情緒有關,視知覺能力和孩子的條理、數理、理解能力有關。感覺動作能力負責的是孩子“動”的成熟度,它決定了孩子的配合度和反應速度。但復雜的地方是,這3個能力年年不一樣。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是每個月都不一樣,就像孩子先學會坐、再學會爬、然后學會走,最后才學會跑一樣,這3個能力是有明確的發展規律的。另外更復雜的是這年年不一樣的能力又和年年不一樣的學科和行為要求有什么關聯。為什么孩子數數好不容易數到5,但是馬上要他數到10就很困難?為什么有些孩子一年級在課堂上會坐不住站起來,但是就算沒有干預,到了五年級也自然就不會在課堂上站起來走動了?孩子在一年級、三年級和五年級造句時說的內容和呈現的條理為什么會不一樣?

先發展動,再發展聽,然后發展視知覺,這是孩子發展的規律。我們必須按照這個規律來教育孩子,如果違背了這個發展規律,孩子就容易發展不均衡,導致孩子在行為表現上和學習效率上都和同齡的孩子產生落差。

為什么視、聽、動能力的均衡能幫助快小孩成功?

很多專家會說,我們要找到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這個天賦上發揮,孩子才會優秀。這是正確的,但是有兩個前提。第一,除非孩子在某方面天賦異稟,例如有“絕對音感”,或是像很多工程師對于數學邏輯的先天敏感度,要不然我們就不能不管孩子不足的那方面,至少不足的地方不能落差太大。不能因為一邊弱就不管它,因為很多更高層次的能力是視、聽、動互相結合所形成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到了大學我們才開始選專業。雖然人有先天優勢,它會對文科或理科的學習產生影響,但是文科的寫作也需要條理和組織結構;理科的應用也需要語言理解能力才能提取重要的信息。在語言和條理都成熟的基礎上再發展優勢,對孩子的總體發展會更有優勢。

我父親朋友的孩子從小就是數理邏輯較好的孩子,他的語言發展會比一般孩子慢些,當他2歲半時大概也就能說2~3個字的句子。我父親幫助這個孩子提升了他的聽知覺能力,通過聽覺刺激讓孩子的能力成熟后,他后來還是依照他先天的優勢走上了計算機編程這條路。但是在公司里,其他和他一樣非常視覺型的同事并沒有他擅長用語言表達,也沒有辦法像他一樣用一般人能聽得懂的語言來表達專業語言。也因為這樣,他從很優秀的工程師成了優秀的工程師管理人才。所以大腦有偏向是優勢,但如果另一邊也不弱,孩子未來的機會就會更多。

##第二,家長需要考慮孩子目前表現出來的天賦是否是他的真正的先天條件#。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下,很有可能你認為的孩子的強項是后天環境刺激過多所導致的成熟較快的表現。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聽、說、背、唱,如讀唐詩、唱兒歌、背三字經、看動畫片、聽故事、聽英文、學樂器、讀繪本。就算先天是視覺型的孩子,這么多的聽覺刺激也會讓孩子的聽知覺發育較快,孩子看起來好像能說會道,喜歡聽故事、聽音樂,會給家長一個聽知覺很強的表象,于是家長可能會給予孩子更多聽知覺的刺激,但是可能會忽略了孩子視知覺的培養,很有可能導致天生有優勢的視知覺能力沒有發展出來,不那么有優勢的能力發展好了,但沒有先天聽覺型的孩子那么突出。變得好像視知覺和聽知覺都沒那么優秀。

現在很多孩子好像都很愛說話,乍聽之下好像語言發展還不錯,但是其實他的語言邏輯并沒有很成熟,東說一句西說一句,組織、表達和邏輯性并不強。聽起來好像非常博學多聞,話里有很多知識點,但這些內容其實都只是從故事、電視、書籍等渠道通過耳朵的記憶所背下來的碎片化的信息。這些內容和那些孩子會重復問家長的“腦筋急轉彎”問題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他們只是復述,而沒辦法更深入地去思考或討論。這也就是孩子能背很多好詞好句,但一旦要寫作文就無法用出來的主要原因。愛說不代表會說。

“耳聰目明要靠視知覺和聽知覺能力的均衡發展,同時這兩個能力必須都要到達孩子年齡所應該具備的成熟度,他學習的效率才會高。”

如果任何一個能力的落差在一歲以上,他的學習效率和行為表現就會和同齡的孩子不一樣,導致孩子會做某些事很專心,某些事不專心。如果單方面的刺激較多,會讓孩子發育不均衡,他會習慣性地用他發展較好的能力學習,較弱的那一邊就會越來越懶得用。越不用,發展得就越慢,落差就會越大,效率也就越低。

運動天賦好的孩子也很多,但是運動好并不代表學習就好。我們都見過很多孩子運動不好但學習很好,也見過運動很好的孩子學習很差。但運動為什么也要均衡發展呢,那是因為如果孩子早期運動不足,他屁股能坐得住的時間就會很短暫,顯得好動,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如果我們讓兩歲的孩子坐在椅子上半個小時吃完飯再下桌,即使給再多的獎勵或懲罰,他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是他不想做到,或是不聽話,而是他的能力達不到。所以孩子早期感覺動作能力的成熟會讓孩子顯得穩重,配合度高。如果孩子耳聰目明,但運動不夠成熟,就會讓家長覺得“孩子很聰明,他都懂,但就是不好好配合”。

所以視、聽、動3個能力都均衡發展,孩子才會“耳聰、目明、配合度高”,成為所謂的“快”孩子。

能力才是王道

我們家孩子三年級的時候回家和我說:“我要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我緊張了一下,讓她說完。她說:“我拿了一個A。”我說:“為什么這是壞消息?”她說:“因為我這次沒拿A+。”我聽完苦笑了一下,但這正是教育的好機會,因為孩子不能只專注于學科學習,而要多方面地發展。當然我們排除那種先天智商高人一等的孩子,因為通常這種孩子在某個能力上會特別突出。

老劉博士從小一直告訴他的3個孩子,不能只是學習好,要什么都不錯。我告訴自己的3個孩子不要全拿A+,有時候拿A有時候拿A-、B+,差不多就好了。其實我小時候也是一樣,小學時我早入學了一年,是全班最小的,父親老劉博士讓我們入學前能力就達到了一定水平,所以小學時我們成績都很好。初中、高中時我開始打籃球和排球,并參加校隊,每天下課都要練球,周末還打比賽,時間非常緊湊。我覺得我只要上課好好聽課,回家完成作業,學得效率高也就不用預習、復習,都可以拿個A或A-的成績。我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拿A+,因為這些時間我可以用來練球,也可以參與社團,還可以和朋友們去騎車、露營、滑雪。到了大學也是一樣,課余時間我幫父親教孩子,暑假去其他公司做實習生,大四開始邊讀書邊創業。我認為如果“學霸”是要花很多時間去預習和復習,而且只會讀書,那不是真正的“學霸”。

“從長期以及完整發展(holistic development)的角度來看“學霸”,并不能只是學習好,而是要學什么都又快又好,這才是真正聰明的孩子。”

視、聽、動能力相對成熟能讓孩子不只是學習輕松,而是學什么都輕松,這就是關鍵。如果我在學習上要花過多的時間,那我就會失去了做其他事情的時間,也就不會有各種生活經驗和體驗。參加球隊和比賽,和社團成員一起玩,教孩子,與家長溝通等經驗讓我萌芽了創業的想法,積累了與人交流、互動和帶領團隊的技能以及心態,也造就了我今天的人格特質。如今回頭看,我很幸運能從小擁有和教材難度相匹配的學習能力,不需要在讀書上面花那么多的時間,有機會學習與嘗試很多其他的事情。這是老劉博士教育我和我弟弟妹妹的方式,也是我教養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我們培育孩子不是為了成績,而是想要孩子成為更完整、健康的個體。

雖然孩子先天還是有更擅長的內容,有左右腦優勢、科目偏好,但當視、聽、動這3個能力都能與教材難度相匹配的時候,外人只會看到你學得輕松,好像很厲害。我們并不需要先天智商超人一等,只需要能力更成熟就能成為大家口中的“學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水县| 浦城县| 濮阳市| 桑植县| 武山县| 胶南市| 萝北县| 云浮市| 榆林市| 柳江县| 安龙县| 灵山县| 六枝特区| 榕江县| 民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仁县| 青铜峡市| 遂溪县| 天门市| 青州市| 石嘴山市| 罗山县| 射阳县| 吴旗县| 武城县| 徐州市| 碌曲县| 龙口市| 剑河县| 宜兰县| 崇义县| 峨边| 江源县| 康定县| 诸暨市| 澎湖县| 莱西市| 五河县| 陕西省| 临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