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開啟正念教養之旅
十多年前的那個秋天,我經歷了一段充滿焦慮與無助的時光。
那時,我的兒子剛升入小學三年級。原本期待他會滿懷熱情地迎接新學期,然而現實卻截然相反。他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像往常那樣興奮地分享學校的點滴。更令人擔憂的是,他的成績開始起伏不定,老師也多次反映他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作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察覺到兒子可能正經歷著內心的困擾;但作為母親,我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無力感。我不禁反思:是否因為父母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對他的關心?是否父母過高的期望給他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記得在某個周末,我決定放下手頭的工作,帶他去郊外散心。我們來到一片竹林,微風輕拂,竹葉沙沙作響。我牽著他的手,緩緩前行。突然,他停下腳步,仰望著高聳的竹子,輕聲說道:“媽媽,你聽,竹子在唱歌。”
我微微一怔,側耳傾聽,果然,風吹過竹林,仿佛奏響了一首悠揚的樂章。我蹲下來,與他平視,溫柔地問道:“你喜歡這個聲音嗎?”
他點點頭,眼中閃爍著滿足的光芒:“嗯,這里好安靜,我感覺很舒服。”
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孩子如此純粹而快樂地表達感受了。
那一刻,我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原來,孩子需要的并非我們給予的物質條件,而是我們簡簡單單的陪伴與理解。
我微微一笑,輕聲說:“那我們一起再仔細聽聽,看看還能發現什么聲音,好嗎?”
他興奮地點點頭,我們靜靜地站在竹林中,閉上雙眼,感受著周圍的一切。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新的竹香。
過了一會兒,他說道:“媽媽,我聽到了小鳥的叫聲,蟲子在飛的聲音……遠處汽車的鳴笛聲,還有流水聲。”
我側耳傾聽,果然,他聽到了我忽略的極細微的流水聲。我們順著聲音的方向走去,越往前,流水聲越清晰。不一會兒,我們果然找到了一條清澈的小溪,溪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粼粼波光。他蹲下來,用手輕輕撥弄著水面,笑著說:“水好涼,好舒服。”
我在他身旁坐下,撿起一片落葉,放在水面上,葉子順流而下。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興奮地說:“媽媽,我們來比賽,看誰的葉子漂得遠!”
我們找來幾片不同形狀的葉子,依次放入水中,看著它們隨著水流漂遠。他歡快的笑聲在林間回蕩,我的心也被這純真的快樂所感染。
我問他:“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他開心地回答:“我覺得很好,原來周圍有這么多美妙的聲音,我以前都沒有注意到。”
看到兒子久違的放松和開心的樣子,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關于正念的書,剛才我們的聲音游戲,不正是正念游戲的一種嗎?無意間,我的兒子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門。
回到家后,我開始有意接觸并學習正念,嘗試將其融入育兒和心理咨詢中。
從簡單的正念練習,如專注于呼吸、聆聽周圍的聲音、體會內心的感受,到視覺化的正念冥想,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兒子的變化讓我欣喜。他的情緒逐漸穩定,變得更加開朗、自信,學習也更主動了。老師反饋說他在課堂上很專注,與同學相處得更加融洽了。到了五六年級時,他已經成為老師們公認的品學兼優的孩子,還獲得過很多獎項。
同時,正念也改變了我。我學會了放下對結果的執著,更多地關注當下,關注我與兒子的真實連接。我不再一味地給他施加壓力,而是尊重他的節奏,陪伴他一起成長。我們母子的關系更加親密了。他愿意與我分享他的喜怒哀樂,我們共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十多年的時間轉瞬即逝,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個自信、陽光的大男孩,面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勇氣。
而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對其他來訪者來說,效果同樣令人驚奇。十多年來,我幫助過許許多多兒童和青少年及成人來訪者,在正念的加持下,很多人對人生的態度發生了積極的轉變。我也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正念冥想游戲體系。
正念并非一種立竿見影的魔法,而是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一次次的練習和體驗,逐漸培養出內在的平靜和力量。
正如林清玄先生所說:“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當我們內心平靜時,周圍的世界也會隨之變得美好而有力量。
正念,是一條通往平靜內心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