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維即生存:突破認知帶寬的核心法則
- 喻國明
- 1620字
- 2025-07-11 16:06:42
二、傳播對象研究:基于個體的信息傳播的神經機制
基于個體或群體差異的信息加工神經機制一直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過去的研究大多采用自我報告式量表來測量,在可靠性和準確性方面受到了限制,而認知科學的手段可以為研究信息加工過程的瞬時效果提供便利條件,不同人格、內隱認知以及不同性別的個體在不同的語境下使用媒介時都將在腦電信號和行為方面呈現差異。
(一)基于人格差異的信息傳播的神經機制
在認知傳播學領域,探討個體差異對信息傳播的影響還需要考慮人格因素,人格指的是人們在不同場景下思維、感知及行為的方式。長期以來,人格心理學家一直主張穩定的人格特質在個人的行為決策中發揮的作用,但是社會心理學家則更推崇情境和環境要素的重要性。經過長期研究的發展,當下學界已達成共識,即行為是由個人的人格特征和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驅動的。神經學層面也已經證實,人格的獨特性與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大腦的結構與功能,并且與大腦的功能連接存在區域相關關系。因此,將人格的結構與起源納入傳播現象的考量,可以更好地預測個體行為傾向。例如,王(Wang)等人通過調查發現,大五人格、自戀、自尊與社交媒體使用行為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其中,外向型人格的用戶更傾向使用社交媒體的交流功能,包括狀態更新、評論和添加朋友;而神經質人格的用戶則傾向于將狀態更新作為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宜人型人格和自尊心強的用戶更傾向于評論他人資料;開放型人格的用戶則喜歡玩在線游戲;自戀的用戶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傳他們有吸引力的自拍照片,通過頻繁更新狀態來展示自我。
(二)基于內隱認知差異的信息傳播的神經機制
與人格特質相似,個體內隱認知也是由家庭環境、教育背景或生活經驗共同塑造的思維、感知方式。不過,不同的是,人格特質可以通過外在的自我報告式量表來測量,而內隱認知只能進行間接測量,即讓被試完成相應的實驗范式,通過正確率和反應時來判斷被試對某一對象的內隱認知處于積極狀態還是消極狀態。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社會屬性或者概念可以改變大腦皮層處理信息表征的結構,反映人們的感知偏見,而這部分所涉及的就是個體內隱認知層面的信息加工。內隱社會認知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格林沃爾德(Greenwald)于1995年提出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雖然不能準確回憶起過去的某一經驗或者事實,但是這一經驗或者事實仍然對他們的判斷或者行為決策有潛在的影響,這種內隱意識主要基于經驗積累的、大腦內部深層的復雜社會認知,是一種自動化的情感反應,不需要調動認知資源。例如,群體種族與社會身份等因素在人們的概念知識加工過程中存在印象關聯,這種關聯由大腦的眶額葉和梭狀回引發。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雖然公開支持某個種族或者社會身份的群體,但是在內隱認知層面卻對他們存在負面偏見。這種隱形的負面偏見可以通過內隱聯想測驗(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評價啟動任務(Evaluative Priming Task,EPT)、情感錯誤歸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AMP)來間接測量,它們可以在用戶自我報告沒有外顯偏見時測量出他們內隱意識中的隱形偏見,測量的范圍包括了內隱態度、內隱刻板印象及內隱自尊等方面。
(三)基于性別差異的信息傳播的神經機制
近年來已有研究發現,信息傳播所帶來的情緒和認知差異在性別上表現明顯,例如女性更容易對悲傷信息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而男性則更容易受到憤怒信息的影響,因為被誘導進入憤怒情緒的女性更常選擇非情緒集中的加工方式,而男性更有可能采取情緒集中的加工方式,從而更關注他們的憤怒情緒。此外,人們對信息傳播主體的性別識別具有自動化的特征,即不管男性還是女性都可以在沒有注意參與的情況下自動完成性別識別任務,這種識別主要是通過聲音、面孔及嗅覺信息自動進行。另外,相比于以男性聲音傳播的信息,男性對以女性聲音傳播的信息的加工速度更快,即男生往往會對女性聲音分配更多的注意,這種“異性偏好”可能與人類繁衍的本能息息相關,已有ERPs實驗證明異性聲音將誘發大腦的晚電位期(Late Potentials,LP)的積極性反應,這是一個與接受獎勵相關的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