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年節風俗(2)

誰也不會愿意讓人把自己抹成大黑臉。可是,在農歷正月十五、十六,人們都可以隨便往對方臉上抹黑,這樣做是為了祝愿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相傳有一年冬天里老天沒有給森林里降下一片雪花。這一天,山神乘人們熟睡時偷偷把山林點著了。火越燒越大,燒得鳥飛獸竄。獵神趕緊打發林中最美麗的烏鴉去喊人救火。烏鴉挨門挨戶地叫了大半天才叫來一半的人,烏鴉和人們拼命撲打了三天三夜才撲滅了大火,獵神看見烏鴉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就像只黑色的鴨子,很心疼,氣憤地說:“靠山吃山的人都不來救火,我一定要降災給他們。”為了分開救火的人和沒有救火的人,他讓烏鴉去給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村里有個俊媳婦特別愛干凈,她看到丈夫、大伯子和叔公救火回來臉上熏得黑一塊、紫一塊的,就讓他們把臉洗干凈了。天黑了,救火的人們都睡下了,烏鴉叼著一串珠子落在木障子上,俊媳婦上前問:“烏鴉,你叼串草珠子做什么?”烏鴉說:“獵神叫我送給那些救火的人,誰戴上這念珠誰就是救火有功的人,他就可以免受災禍。”俊媳婦又問:“這么多人,你能記清誰去了,誰沒去嗎?”烏鴉說:“獵神告訴我,凡是救過火的人。臉都被煙熏黑了。”一聽這話,俊媳婦忙說“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經叫他們把臉洗干凈了。”烏鴉說“這我可管不著了”,拍著翅膀飛走了。

俊媳婦急忙進屋喊這些救火的親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她后悔了,早知這樣,何必讓他們洗臉呢!忽然她有了主意。她來到灶前,兩手抹上鍋底灰。走到丈夫跟前。按照他回來時的樣子抹上了黑,然后,她又來到大伯子跟前,剛想伸手抹,又急忙把手縮回來了,她平時對大伯子畢恭畢敬的,怎么好往他臉上抹黑呢!可是想到烏鴉就要給救火的人們送念珠了,為了親人免遭災禍,她只好給大伯子和叔公抹了個黑臉兒。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來,他們發現臉被抹黑了,脖子上還掛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婦把這一切告訴了他們,大伯子和叔公從心底感謝她,都說她也應該免災去禍。這時正好有只烏鴉飛過來,他們便想要一串珠子給俊媳婦。烏鴉說:“念珠已經沒有了。只要她臉上有救火的痕跡,獵神就會免除她的災難。”大伯子和叔公一聽,趕緊進屋也給俊媳婦抹了個黑臉。這一年,俊媳婦家沒有任何災禍。鄉親們聽說這事后都仿效他們。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不分輩數,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求得神靈的保護。

元宵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

元宵節起源于漢武帝祭祀“泰一神”。

漢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設立了個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宮修建泰一神祠壇。正月十五黃昏開始,用盛大的燈火祭祀,通宵達旦,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風俗。

東漢時,明帝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掛燈。此后,禮儀便演變為民間節日。

節日里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放燈時間,漢代為一晚,唐玄宗規定為三個晚上,北宋延長至五個晚上,明代朱元璋規定從正月初八晚始張燈,至十七日晚落燈。

節日里燈火輝煌,萬燈展姿,綺麗無比。

元宵節,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陜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團。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始于我國漢代,當時叫“上元燃燈”。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的燈火,一直要點到第二天天明,為的是祭祀一個名叫“泰一”的神。“泰一”是傳說中最尊貴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們燃放燈火祭祀“泰一”,是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中國歷史上,正月十五鬧花燈最盛大的場面起始于隋煬帝時代。唐玄宗時,紫禁城內開燈節,設燈樓,“百里皆見”。到了北宋,燈會從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增為六夜,萬盞彩燈壘成燈山,“樂聲嘈雜十余里”。燈節最長的是明朝,朱元璋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燈會伴著煙火,還有鼓吹雜耍弦樂,光影五色,通宵達旦。觀燈,也就成了中國特有的一種風俗。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這一天,人們有掃墓、踏青之俗。

掃墓時,剪除荊草,供上祭品,焚化紙錢。都市人們出郊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抵暮而歸。秦以前已有祭墓事,唐時始盛行。

關于此節日緣何而起,歷來眾說紛紜。較為普遍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幫助晉文公重耳復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迫使他出山做官,晉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愿抱樹焚身,也不愿從命。文公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到介子推被燒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節”,寒食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明日。

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源于清明風。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風至。此時,萬物生長,清潔而明凈,稱之清明。

還有人說是民俗積漸而成。清明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

踏青的風俗

踏青,現代稱“春游”,此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晉書》一書中記載,自魏晉以后,每年農歷三月初一到初三,人們出外踏青,頗為盛行。宋代詩人張光在《玉樓春》中,這樣寫道:“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吳惟信有“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之句,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游踏青時留下的名詩麗章。

我國土地遼闊,由于受氣候的影響,各地踏青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最早踏青的時間根據馮應京的《月令廣義》中記載:“蜀俗于正月初三日,踏青游春日。”在嶺南廣東、福建一帶,人們把農歷二月初二定為“踏青節”,長江中下游地區把清明作為踏青掃墓之日,在北方遼東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民間三大節日之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女兒節、天中節等。端午中的“端”是開始、起初的意,午是農歷地支紀月五月的稱呼,“五”與“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有吃粽子、躲午、賽龍舟、戴艾蒿、帶香包、驅五毒、飲雄黃酒、掛長命鎖、掛老虎素等習俗。各地飲食習慣也有不同。江西萍鄉人吃包子和蒸蒜;山東泰安一帶吃薄餅卷雞蛋;河南汲縣一帶吃粽子和油果。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民間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古代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出生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的楚國,曾為楚國左徒(僅次于宰相的官職)。由于楚王寵信奸佞,聽信讒言,政治腐敗,當楚國首都為秦攻破時,屈原無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就于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投江后,尸體始終未浮上來,當地漁民為了使尸身免遭魚龍蝦蟹的侵害,便包了許多粽子扔進江里。以后逐漸形成了一種穩定的習俗。

也有的認為端午節是龍的節日。這是聞一多先生提出來的,現在學術界大多沿用此說。此外,一說是紀念伍子胥;一說是起源于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端午節吃粽子

在端午節有一個傳統的風俗習慣——包粽子。關于包粽子的由來,較為流行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羅江殉難后,楚國百姓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大家都駕著船,把飯裝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長沙有一個名叫歐回的人,說他白天見到一個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人對他說:“你們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龍吞了。今后你們可以用竹葉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絲線捆牢,因為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說完人便不見了。后來,歐回把此事告訴大家照辦。據說,人們包粽子,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日這天,有拜月、賞月、祭月、吃月餅之俗。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卜葉作娑羅。”

關于中秋節風俗的由來有各種說法:①據史籍記載,在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并將農歷每季中的每個月的十五日,分別稱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稱為“仲秋”或“中秋”節。②古代,由于長期戰火綿綿不息,造成了國破民窮,妻離子散。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鄉,懷念親人。③古時候,由于人們對宇宙間的自然科學缺乏了解。便將“月缺月圓”作為“悲歡離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宮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薩,祭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間逐漸形成了祭月、拜月的儀式和賞月吃團圓月餅的風俗習慣了。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于中秋吃月餅的由來,有許多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進獻給李世民一盒胡餅。唐太宗李世民接過裝飾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后,將賀餅分給了文武臣官。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習俗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正值金秋,古人賞菊花、佩茱萸(一種濃香的藥草),所以亦叫茱萸節、菊花節。我國古代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月日并陽,故名“重陽”,又稱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形成,到了漢代,漸漸盛行起來,至唐代正式定為節日。

重陽節,實際上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因“九”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于長久”、“年年豐收”之意。

重陽節有出游登高、賞菊、插茱萸、放風箏、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習俗。據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是日京師花糕極勝,市人爭買,供家堂,饋親友,有女兒之家,送以酒禮,歸寧父母。”歷代文人多有詠重陽詩。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望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為詩家佳作,萬家傳誦。

我國政府于1988年定重陽節為敬老節,每年九月初九,全國開展敬老活動,關心老人生活,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藝演出等。

重陽節吃糕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我國許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風俗。

傳說,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著一個莊戶人家。戶主人是個為人忠厚的莊稼漢。一天傍晚,他從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對莊稼漢說:“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災。”

他一聽,嚇了一跳,說:“我沒做壞事,怎么還有大難呢?”老先生說:“天有不測風云,好人難免受災,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揀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話做,就可以避災。”老先生說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莊稼漢依老者的話領著家人剛爬到一座山頂上,就見家里房子著起火來,越燒越大,山腳下和山腳中一片火海,幸虧山頂周圍全是光禿禿的石頭,才沒燒上來。

莊稼漢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災一事,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災難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處搬家,登高避災。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辦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騰不起呀,后來,有人想出一個辦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來表示登高消災。從此,重陽節吃糕的風俗流傳至今。

重陽節賞菊

我國民間流傳的九月初九重陽節賞菊習俗,始于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陶淵明,他一生酷愛菊花,以菊為伴,號稱“菊友”,被人們奉為“九月花神”。

陶淵明種菊,既食用又觀賞。每逢秋日,當菊花盛開的時候,附近的鄉親、遠處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賞菊。他就攤煎餅、燒菊花茶款待親朋,大家走時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東方朋”。來賞菊的人們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時去田園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讓菊花一日開,客人一天來,那該多好啊!后來,他灌園澆菊時,自語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來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爭奇斗艷地一齊盛開了,客人們也都在那天來了。親朋詩友笑逐顏開,望著五彩繽紛、芳香四溢的滿園菊花,吟詩作詞,令人心醉,都夸菊有情,不負陶公心。親朋好友相約,年年重陽一日來賞菊,重陽賞菊的習俗便由此形成,流傳至今。

重陽節采茱萸

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季節。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走向野外,到山里去采茱萸。采茱萸的習俗可能源于漢代。據說,采茱萸能夠消災避邪,保佑平安。

據南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東漢年間,汝南汝河一帶流行瘟疫,威脅著人們的生命。有個叫桓景的人歷盡艱險入山,拜道士費長房為師,學習消災救人的法術。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趕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九月九日這天要人們登高,把茱萸裝在紅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禍。”桓景回到家鄉遍告鄉親。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涌澎湃,云霧彌漫。瘟魔來到山前,頓覺菊花氣味刺鼻,茱萸異香刺心而不能靠近。這時,桓景揮劍激戰,把瘟魔斬死在山下,為百姓消除了禍害。傍晚,人們返回家里,發現家里的雞、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而人免除了災禍。從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禍,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事實上,這個習俗還有些科學根據呢!因為茱萸是一種散發著濃重香氣的藥用植物,能驅蚊殺蟲,而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這一習俗有防止秋季疫病的作用。

臘月的由來

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這一名稱的由來,要追溯到距今一兩千年的古代。

據《說文解字》注云:“臘,合也,合祭諸神者。”《玉燭寶典》說:“臘者祭先祖,臘者報百神,山日異祭也。”可見臘是古代人們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種活動。因為臘祭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農歷十二月叫臘月。到了漢代,又按“干支紀日”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定為“臘日”,就是“臘八”。

臘月初八喝粥

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叫做臘日。臘也是合的意思,在新舊年銜接之際,舉行連天地神靈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時稱為“臘祭”。也有的說臘是獵的意思,臘祭即子孫們獵取了野獸,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這是原始社會對祖先崇拜的遺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麻栗坡县| 伊宁市| 图片| 石泉县| 修武县| 关岭| 运城市| 集安市| 双城市| 青州市| 明溪县| 凤城市| 彩票| 林芝县| 昭觉县| 阳春市| 璧山县| 郧西县| 监利县| 岳普湖县| 肇东市| 博野县| 车险| 攀枝花市| 淮滨县| 黄骅市| 共和县| 观塘区| 汕尾市| 天柱县| 东城区| 梨树县| 阿克苏市| 怀集县| 卢湾区| 丁青县| 平邑县| 长丰县| 宝鸡市|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