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一般內科病癥(2)

胃痛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的病癥。此病的發生多與過度勞累、外受風寒、情志刺激、飲食失調及脾胃不和等因素有關,現代醫學中急、慢性胃炎及消化道潰瘍、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胃黏膜脫垂癥等均可出現胃痛的癥狀。

中醫學將胃痛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風寒傷胃:胃脘冷痛,嘔吐清水痰涎、胃寒喜暖、得熱痛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浮緊且弦。

(2)胃中實熱:痛勢急迫、胃脘部有燒灼感而拒按、吐酸嘈雜、心煩口苦、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3)食滯內停:胃痛且脹,噯酸厚膩或嘔吐不消化的食物、吐后則痛減、舌苔厚膩、脈滑實有力。

(4)肝氣犯胃:胸脅脹痛、胃脘痞滿且痛、噯氣頻作、惡心嘔吐、逢情志抑郁則疼痛加重、舌苔薄白、脈象弦數。

(5)陰虛胃痛:胃痛隱隱、灼熱不適、嘈雜似饑、饑不擇食、口干口渴、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6)脾胃虛寒: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欠溫、胃痛纏綿、喜溫喜按、空腹為甚、或嘔吐清水、大便稀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7)氣滯血淤:胃痛如遭針刺或刀割、痛無定處、拒按或兼有嘔血及黑便、舌質紫黯或有淤斑、脈弦澀。

胃痛患者日常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飲食起居有節有度,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感受風寒,以防復發;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咳嗽

作為一種生理現象,咳嗽是清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進入氣道內異物的保護性反射動作,但如果持續、頻繁的咳嗽,則為病理現象,指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等現象。西醫中的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病,常以咳嗽為主要癥狀,與中醫學的咳嗽概念相合。

中醫認為,外邪侵襲和內傷皆可引起咳嗽。外邪侵襲所致之咳嗽又稱外感咳嗽,有寒熱之分,其主要特征是:發病急,病程短,并常發感冒。風寒咳嗽的臨床癥狀為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等;風熱咳嗽的臨床癥狀則為咳嗽頻劇、氣粗、咽痛痰稠等。內傷咳嗽的特征是:發病緩,病程長,皆由五臟功能失常所致。內傷咳嗽又可分為痰濕咳嗽、痰熱咳嗽、陽虛咳嗽及陰虛咳嗽4種。痰濕咳嗽的臨床癥狀為咳嗽痰多,痰出咳平,咳痰色白或呈灰色等;痰熱咳嗽的臨床癥狀為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質黏厚或稠黃等;陽虛咳嗽的臨床癥狀為咳嗽反復發作,痰涎清稀,心悸,畏寒等;陰虛咳嗽的臨床癥狀為干咳少痰,痰中挾血等。

咳嗽患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急性咳嗽是由細菌、病毒(外邪)引起的,治療時應首先控制感染,而單純鎮咳不利于排痰。只有結合消炎或無痰干咳時方可選用鎮咳藥。

(2)外感咳嗽忌用油煙及吹冷風。

(3)忌食生冷食物。

(4)不吸煙,多喝熱茶。

(5)減少房事。

(6)忌食酒釀、蟹、海鮮等。

(7)忌食肥肉以及過甜、過咸的食物。

胸痛

胸痛的原因有外傷、炎癥、機械性壓迫、組織缺血缺氧等。它不僅見于呼吸系統疾病,亦可以生于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疾病以及胸壁組織疾病。不同器官和不同疾病引起的胸痛,在部位、性質和發生時間上不盡相同。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輔以X線心電圖等特殊檢查,可以得出正確診斷。引發胸痛的常見原因有:

(1)胸壁病變。胸壁軟組織損傷及炎癥,有局限疼痛和壓痛。肋間神經炎疼痛沿肋間神經分布,在脊柱旁、腋部和胸骨旁常有壓痛點。帶狀皰疹引起的胸痛可以相當劇烈,但與咳嗽和深呼吸無關。肋骨骨折,除壓痛外還有骨裂聲,擠壓胸部時疼痛加劇。肋骨骨髓炎有局限性疼痛、周圍肌肉痙攣和發熱,晚期有骨壞死和膿竇。癌腫轉移到肋骨,則出現劇烈難忍的胸痛和局部壓痛。

(2)胸膜及肺部病變。干性胸膜炎患者胸膜表面有纖維素滲出及附著,呼吸時兩層胸膜互相摩擦發生疼痛。其性質多為刺痛,于胸廓擴張幅度較大的部位(如肋部)最顯著,隨呼吸和咳嗽而加劇。自發性氣胸及胸膜腔出血都可刺激胸膜引起疼痛,常伴有氣急。胸膜惡性腫瘤的胸痛持續而劇烈,常合并大量血性胸水。肺部疾病,當病變影響壁層胸膜時可引起疼痛,多位于病變鄰近部位,隨咳嗽和深呼吸加重。

(3)心血管疾病。常見于冠心病、心包炎、胸主動脈瘤等。冠心病的心絞痛多位于心前區或胸骨后,可向左肩及臂部放射,常因體力活動、飽食和情緒激動而誘發。休息或應用硝基甘油可迅速緩解。

(4)縱隔病變。縱隔氣腫或縱隔炎時胸骨下有強烈的疼痛,可因吞咽而增劇。急性食管炎為胸骨下灼痛,亦隨吞咽而加重。

(5)膈肌及膈下病變。如膈疝、膈胸膜炎、膈下膿腫、肝臟疾患等。疼痛一般位于胸廓下部,可放射至肩背部或上腹部。

胸痛的治療首要的是治療引起胸痛的疾病。疼痛劇烈者可選用鎮痛藥。若疼痛與呼吸運動有關,則可在胸廓貼以膠布固定,以減少胸廓活動,緩解疼痛。

腹痛

引起腹痛的原因有:腹腔內臟器疾病,占腹痛病因的絕大多數,如消化性潰瘍、闌尾炎、膽囊炎、膽石癥、胰腺炎等,其腹痛的部位往往相當于病變器官的部位;胸腔內臟器疾病,如急性胸膜炎、大葉性肺炎、心肌梗塞等引起的反射性腹痛,一般為上腹部痛,比較少見;脊髓病變或下胸椎病變,如結核、腫瘤壓迫神經根部所致的腹痛,其疼痛部位多按神經分布;全身性疾病,如中毒、過敏等(如鉛中毒、過敏性紫癜等)也可引起腹痛。

分析腹痛病因時要考慮下面幾點:

(1)腹痛部位和壓痛點往往相當于病變器官的部位。

上腹痛。消化性潰瘍:典型的消化性潰瘍腹痛具有慢性、周期性、節律性與飲食關系密切等特點。疼痛和壓痛一般在中上腹部。消化性潰瘍活動期可有持續性劇痛。后壁穿透性潰瘍可有后背部放射痛;膽囊炎和膽石癥:右上腹疼痛,并可放射至右肩部。在膽囊部位有壓痛,也可有腹肌痙攣。膽囊炎的疼痛多呈持續性,而膽石癥者多呈絞痛樣;膽管或腸道蛔蟲癥:多見于兒童,成人也可發生。膽道蛔蟲癥的疼痛多在上腹部劍突下,常呈突然發作的、陣發性加劇的絞痛,并可有鉆頂感,疼痛間歇期可完全不痛。腸蛔蟲癥的疼痛性質與膽道蛔蟲癥相似,但多位于臍部。二者均可有嘔吐,有時還可嘔出蛔蟲。便檢多可檢到蛔蟲卵;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呈劇烈而持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背部。體檢時在中上腹或偏左部位有壓痛,并可有腹膜刺激征。常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和血液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血清淀粉酶檢測有助于確診;急性胃炎和急性胃腸炎:常伴有頻繁嘔吐,上腹疼痛隨嘔吐而減輕;急性胃腸炎則多伴腹瀉,并有不潔飲食史;肝炎、肝膿腫、肝癌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時,肝臟迅速增大,肝包膜被擴張,可引起持續性右上腹疼痛及肝區疼痛。

臍周或全腹痛以腸道病變最多見。急性腸炎或胃腸炎:呈絞痛樣,常伴有嘔吐和腹瀉;腸梗阻:可由腸蛔蟲癥、腸套疊、嵌頓性疝、腸黏連、腸扭轉和腸腫瘤等引起。以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呈絞痛,并伴惡心和嘔吐;腹膜炎:各種原因所致的彌漫性腹膜炎均有全腹持續性銳痛,輕微咳嗽或震動均可使腹痛加劇。此外,可有腹脹、腹肌強直、腹壁壓痛和反跳痛,以及迅速出現的休克征象;腹腔內出血:主要原因有宮外孕、肝脾破裂等。腹痛常驟然發生,并自出血部位起向全腹擴展,呈持續性脹痛,多伴急性失血癥狀和腹部進行性膨脹、彌漫性壓痛等;結核性腹膜炎:其腹痛常較輕,但發生腸黏連時和部分性腸梗阻時,也可有劇痛,腹壁可有柔韌感及壓痛,且常伴有長期發熱、體重減輕等癥狀和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如肺結核和生殖道結核等)。

下腹痛。急性闌尾炎:往往先有上腹部和臍周痛,以后轉向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續性而有陣發性加劇。闌尾部位有壓痛,局部炎癥嚴重或有穿孔時,可有反跳痛和腹肌緊張;宮外孕:停經1~2個月以上的育齡婦女,突然出現一側下腹部劇痛,并迅速出現腹腔內出血現象;急性輸卵管炎:表現為下腹疼痛、發熱、恥骨上兩側均有壓痛及反跳痛,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高,陰道分泌物增多。常見于流產或產后。婦科檢查可以確診;卵巢囊腫扭轉:病人可突然有一側陣發性下腹劇痛,持續較久,并可在患側下腹部發現壓痛及反跳痛,伴發熱,有時尚可捫及腫塊。婦科檢查可查到囊腫。急性或慢性結腸炎:疼痛及壓痛多局限于下腹部,常伴有腹瀉;急性膀胱炎或膀胱結石:在排尿時有恥骨上區疼痛,并向外生殖器放射。前者常伴有尿頻、尿急,尿液檢查可見白細胞增多,后者則見肉眼血尿或尿檢發現紅細胞增多。

側腹痛。腎結石時常有突然發作的劇烈絞痛,自一側腰部沿輸尿管向膀胱和外生殖器放射。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血尿等癥狀。在急性腎盂腎炎時也可有類似癥狀,但常伴有發熱。

(2)腹痛性質和程度。陣發性絞痛者往往表示腹腔內空腔臟器的痙攣,如急性腸炎、膽囊炎等。持續性疼痛者往往表示腹腔內實質性臟器的病變,如肝膿腫、腹膜炎。持續性劇痛伴陣發性加劇者,多為炎癥伴管道痙攣或結石嵌頓,如胰腺炎、膽石癥等。

(3)放射痛。膽囊及橫膈病變常放謝至右肩部;腎臟病變向腰背部放射;輸尿管病變向恥骨上及外生殖器放射;胰腺病變則向背部放射。

(4)伴隨癥狀。如泌尿系統疾病常伴有血尿、尿頻、尿急;肝膽系統疾病常伴有黃疸;內臟出血時往往伴有休克;急性炎癥則常伴有發熱及血液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高等。

腹痛常是各種重危疾病的共同癥狀,一旦發生應及時就醫,切莫亂服止痛藥而耽誤病情。如果腹痛尚能耐受時,應盡可能在作出初步診斷后,根據不同病因選用止痛藥物。如果腹痛難以耐受者,可先用針灸療法或注射阿托品解痙。在診斷未確定前,一般應禁用嗎啡、度冷丁等麻醉藥,以免掩蓋病情,腹痛伴反復嘔吐、腹瀉者,應適當補充液體。部分病人在腹痛早期就診時,典型癥狀和體征可能尚未出現,需要經一定時間的觀察方可確診,所以必須嚴密觀察和隨訪。當腹痛緩解后,病人準備回家休息時,仍必須與醫生保持聯系,以便繼續觀察病情變化。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或排出困難,也指糞便堅硬或排便不盡的感覺。根據有無器質性病變可分為器質性便秘與功能性便秘兩種。器質性便秘可由多種器質性病變引起,如結腸、直腸及肛門病變;老年營養不良、全身衰竭、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均可引起便秘。功能性便秘則多由功能性疾病(如腸道易激綜合征),或濫用藥物及不良的飲食、排便、生活習慣所致。

便秘的主要表現是大便次數減少,間隔時間延長;或間隔時間正常,但便質干燥,排出困難;或便質不干,排出不暢。可伴見腹脹、腹痛、食欲減退、噯氣反胃等癥。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西醫藥物有些不宜久服,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使用。

①潤濕劑:辛丁酯磺酸鈉,口服,每日50~200毫克。運用于糞便堅硬、排便無力、直腸疾患及術后患者。

②滑潤劑:石蠟油,15~30毫升睡前服,適用于肛門疾患所致大便干結。

③刺激性瀉藥:酚酞,每次01~02克。蓖麻油,每次10~30毫升。波希鼠李皮,每次300~600毫克。

④容量瀉劑:硫酸鎂,每次10~20克;氧化鎂,每次1~3克,適用于胃酸多并有便秘。鎂乳,每次15毫升;山梨醇,口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60%乳果糖,每次10~30毫升,每日3次,適用于肝昏迷并有便秘者。甲基纖維素,每日15~5克。

⑤栓劑及灌腸法:甘油栓,每次1粒,納入肛內。開塞露,每次1支,插入肛門并將藥液擠入直腸。溫鹽水2000~3000毫升,溫水500~1000毫升、肥皂水(75毫升加水至1000毫升)灌腸。礦物油或棉籽油200毫升保留灌腸,多用于臨時清潔腸道。

(2)中醫藥治療。

①熱秘: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口干口臭,腹脹或痛,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潤燥通便。

中成藥:新清寧片。

②氣秘:排便困難,大便干或不干,伴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舌苔白,脈弦。治宜順氣行滯。

中成藥:開胸順氣丸。

③氣虛:大便秘而不結,雖有便意,臨廁努掙乏力,掙則汗出氣短,伴見神疲氣怯,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治宜益氣潤腸通便。

中成藥:補中益氣丸。

④血虛:大便干結,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健忘,唇舌色淡,脈細澀。治宜養血、潤燥、通便。

中成藥:潤腸丸。

⑤陰虛: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口干思飲,或有心悸,顴紅,失眠,眩暈,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潤腸。

中成藥:增液口服液。

呃逆

嗝逆俗稱“打嗝”,是由于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反射性地使膈肌產生間歇性收縮運動,導致空氣突然地被吸入氣道內,同時伴有聲帶閉合,發出一種“呃”聲。呃逆大多輕而短暫。正常人在進食過程中或食后不久,突然受寒或吸入冷空氣,也會發生呃逆。呃逆可持續幾分鐘、幾小時至幾天。呃逆多見于健康人,但有時則是病情危重的一種臨床表現。由疾病引起者,可歸納為中樞神經性呃逆和周圍神經性呃逆兩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益阳市| 紫金县| 左权县| 富顺县| 铁岭县| 安阳市| 疏附县| 孝感市| 满洲里市| 榆中县| 颍上县| 隆化县| 临沂市| 包头市| 滦南县| 冕宁县| 郓城县| 青铜峡市| 忻城县| 沁水县| 汽车| 白银市| 邵阳市| 游戏| 桐梓县| 临海市| 青阳县| 澄城县| 精河县| 曲靖市| 宿松县| 五指山市| 江达县| 神农架林区| 大同县| 蛟河市| 信宜市| 工布江达县| 玛沁县| 鲁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