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德國現代文學精品(1)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歌德用他在1777~1785年間寫的一部小說稿《維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為基礎,加以改編和擴充寫成的。

德國資產階級建立民族劇院,企圖通過戲劇教育群眾,以求得在精神上統一德國,萊辛、席勒以及當時一些民族劇院的創辦者,都對此作過很大的努力。《維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也反映了這種資產階級的愿望和企圖。出身于商人家庭的維廉·麥斯特不滿意他身邊的狹隘庸俗的環境,投身于他認為具有廣闊天地的戲劇事業,想建立一所民族劇院。他幼年就愛好傀儡戲,到了青年時期,他經常到劇院看戲,愛上了女演員馬利亞娜,不久由于誤會和她分開了,隨后加入了一個流動劇團。這個劇團到處流浪,有時也受雇到貴族府邸去表演。但劇團的實際情況和他對戲劇的理想有很大距離,他感到非常失望,最后發現了莎士比亞,在莎士比亞的著作中看到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他親自串演哈姆萊特,想成為德國的莎士比亞。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把一部原來主要是描述戲劇生活的小說發展成“教育小說”,作者在其中樹立了“古典”主義的人生理想,即不斷地克制自己,培養自己的個性,成為一個所謂完整的人投入現實生活。所以他在《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里,維廉的戲劇事業只是他成長中的一個階段,在這階段里他接觸到各階層的人物,經歷了許多迷津和錯誤,最后被接納加入一個秘密團體,為改造社會而努力。

《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描繪了德國18世紀80年代前后的社會情況。小說前半部通過演員和貴族這兩種人的活動,反映出德國社會的鄙陋而可憐的狀態,小說最后兩篇寫到的秘密團體,使人想起當時歐洲盛極一時的“共濟會”一類的組織。但小說里秘密團體的首腦羅塔利奧以及他周圍的人物都是些理想化的貴族。羅塔利奧解放農奴,實際上是迫于時勢,同時也是為了個人利益。歌德希望在肯定現存社會制度的前提下,通過貴族的道德改善,來改變現實。全書對于貴族所具有的優越條件經常加以歌頌和贊嘆。維廉厭棄商人家庭追求利益的庸俗環境,同處于下層地位的演員們生活在一起,這些人物描繪得很生動,有血有肉;等到他脫離劇團,加入秘密團體,發展到一個所謂較高的生活階段,這時人物的活動卻使人感到空虛了。這說明秘密團體所追求的不過是一種不能實現的空想。

在描述個人發展和成長的教育小說中,《維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在德國文學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對于19世紀不少作家的長篇小說如凱勒的《綠衣亨利》等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破甕記

《破甕記》是德國作家克萊斯特于1811年完成的喜劇作品。

故事發生在尼德蘭(即荷蘭)的某個村莊。村法官亞當是個仗勢欺人、為非作歹的壞家伙。他看上了漂亮、淳樸的姑娘夏娃,起了歹心,詐稱她的未婚夫魯普雷希特倘若得不到他為之提供的一張假的疾病證明書,就必定會被抓去荷屬東印度服兵役,而且一定會在那里染上熱病死去。夏娃為了拯救情人,便假意與亞當周旋。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亞當以送疾病證明書為借口,溜到夏娃家里,圖謀不軌。不料這時魯普雷希特闖了進來,亞當嚇得倉皇跳窗逃跑。他在逃奔時無意中碰翻并打碎了夏娃母親瑪爾特·魯爾太太珍愛的酒罐,假發也給掛在了窗外的葡萄架上,腦袋被魯普雷希特用門把手打破了,腳受了傷。虧他在黑暗中向追趕自己的魯普雷希特撒了一把沙子,才得以逃走。夏娃母親認定酒罐是魯普雷希特打碎的,要他賠償,而魯普雷希特又認定夏娃對他不忠實,要解除婚約。于是第二天大家都到村法院起訴。

這一天,碰巧城里的司法檢察官瓦爾特突然趕來視察工作,也要出庭陪審,弄得亞當狼狽不堪。但是亞當善于弄虛作假,巧舌如簧,因此真相一時沒有敗露。對他頭部和腿上的創傷,他巧妙地加以解釋。當找不到假發時,他馬上推托說:“今天早晨貓在我的假發里生了小貓,這畜生!”在審判過程中,亞當見機行事,隨時變換策略。他時而威脅利誘,時而順水推舟,把禍水潑向他人。當夏娃母親對魯普雷希特提出起訴時,亞當毫不遲疑地為她幫腔,而當魯普雷希特在答辯時認定案犯是一個老早就覬覦著夏娃的皮匠時,村法官當即表示贊同:“除了他以外還有誰!”盡管亞當詭計多端,但局面對他愈來愈不利。

當魯普雷希特的姑媽拿著亞當丟失的假發趕來出庭作證,人證物證足以使亞當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的時候,司法檢察官從維護法院的尊嚴出發,公然站到亞當一邊,為他辯護,并為他出謀劃策。亞當有了檢察官撐腰,更是狐假虎威,當即宣判無辜的魯普雷希特為罪犯。夏娃原先害怕亞當報復,不肯說出真情,這時眼看情人面臨危險,終于忍無可忍,說出了事情的原委。亞當嚇得狼狽不堪地逃出法庭。這一對發生了誤解的情侶重新言歸于好。

旅行札記

《旅行札記》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海涅于1826~1831年創作的著名作品。

他的散文作品《旅行札記》分為4部。

第1部《哈爾茨山游記》寫于1826,是19世紀20年代德國社會現實面貌的一幅速寫。作者辛辣地諷刺了特權階級,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市儈的庸俗和市民階層的淺薄和褊狹。另一方面,他也抒發了對祖國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在藝術手法上,海涅把抒情和政論自由地結合在一起,把作者主觀的印象、思想情感和對事實的客觀報道融匯在一起。他以諷刺、幽默、活潑的筆調,寫出了令人窒息的德國現狀。這部作品標志著海涅已開始走上反映現實的創作道路。

第2部《觀念——勒格朗特文集》寫于1827年,用回憶的方式頌揚了拿破侖在德國推翻封建制度的進步作用,海涅把統一的法國和分裂的德國作了鮮明的對照。這本書一出版就遭到普魯士反動政府的查禁。

第3部包括寫于1828年的《從慕尼黑到熱內亞的旅行》和寫于1829年的《璐珈浴場》等篇,描繪了意大利的風景和社會政治生活,揭露了貴族、天主教的反動性,并對當時貴族作家一味模仿古典文學的形式、脫離現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

游記的第4部是《英國片段》,寫于1831年。1827年,海涅曾到英國旅行。他以尖銳的目光,觀察了當時歐洲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社會中的階級矛盾。他從繁華的大都市的背后,看到一貧如洗的勞苦大眾的生活。《倫敦》一章深刻地描繪了他在倫敦街頭目睹的下層人民的悲慘景象,指出在大多數人挨餓的同時,卻有少數人沉湎在宴樂中,他們就是貴族和大資產階級。這些人給下層人民制造了貧困,他們是剝削者和壓迫者。海涅痛罵他們是“趾高氣揚的盜賊”。作品結束時,海涅預言了爆發革命的必然性。

丹東之死

《丹東之死》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格奧爾格·畢希納爾于1835年創作的作品。

作者肯定羅伯斯庇爾的革命堅定性,雖然對丹東之死抱有一定同情,但還是譴責了丹東放棄革命,沉湎于個人的生活享受。在丹東要求羅伯斯庇爾放棄革命政策的一段對白中,羅伯斯庇爾回答丹東說:“社會革命沒有結束;誰要是半途停止革命,那就是給自己掘墳墓。”但作者又認為羅伯斯庇爾的革命政策并不能解決廣大勞苦人民的生活問題,正如丹東在煽動群眾時所說的:“你們要面包,他們把頭顱扔給你們!你們渴,他們叫你們喝斷頭臺上的血!”

劇本表達了作者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德國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但是他僅僅站在人道主義立場上反對社會貧富不均的現象,對于怎樣才能解決人民的“胃”的問題,消除貧富不均,畢希納爾自己也是模糊不清的。

《沃伊采克》是一部未完成的社會悲劇,取材于當時在來比錫發生的一起大案件。戲劇的矛盾建筑在階級對立的基礎上,主人公來自窮苦的下層人民,他為生計所迫,給一個醫生充當試驗品,過著動物般的生活。因為他所愛的女子被有權勢的人利誘、勾引,他就殺死了她。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勞苦人民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所受的苦難和剝削的同情。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

《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是德國著名小說家海涅于1843年10月回漢堡看望母親時寫的知名作品。

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國,而祖國依然處于昏睡與停滯狀態,到處彌漫著中世紀、天主教和封建制度的霉爛氣味。但德國的反動政府還企圖利用假象、偽善與詭辯來掩蓋自己的腐朽,企圖將德國的封建制度長期保存下去。這正如詩篇中的紅胡子大帝一樣,他早已被歷史所拋棄,對現實一無所知,竟然還幻想重新醒來利用君主的威權來統一與解放德國。這是違反歷史規律的,是不可能變為現實的,只能是童話故事中一個幽靈的夢幻,而夢幻是一定要破滅的。這就是長詩題目的寓意所在。

對德國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海涅懷有深深的憎惡與仇恨。在長詩中,他以深刻的敵意,無情的揶揄普魯士的書報檢查制度;在戲謔與調侃中暴露普魯士軍隊、憲兵的愚蠢和頑固;普魯士國徽上的鷹是反動普魯士的象征,詩人發誓,這鳥一旦落入他的手中,他就揪去它的羽毛,切斷它的利爪,并號召受到過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影響的萊茵人民對準它射擊。

海涅深刻認識到宗教和教會是封建專制統治的精神支柱與有力工具,在長詩中一再出現對宗教教會的尖銳批判。第一章中女孩彈唱的古老的宗教歌曲,就是要人們忍受塵世上的苦難與犧牲以企求天國的幸福,與之相對立,詩人唱出一支宣傳早期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的歌”。這支歌號召人們實現現實的幸福以打破關于自己處境的幻想。第四章中,詩人抨擊科隆大教堂是禁錮人民精神的牢獄;回顧教會摧殘理性、焚人燒書的罪惡,揭露僧侶的偽善;對宗教與教會表示極度的輕蔑。

紅胡子大帝——中世紀封建帝王的幽靈的傳說,在當時的德國廣為流傳。封建統治者利用它來美化封建君主制,并借以表達出他們妄想通過普魯士王朝戰爭統一德國的反動企圖。民族主義者希望古代日耳曼精神再現,把紅胡子大帝的覺醒作為祖國復興的象征,他們企圖以“中古的妄想與現代的騙局”的混合物來欺騙人民。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激進派也夢想德國人民可以通過一個君主來得到統一和解放。在長詩中,海涅以極其尖銳刻薄的諷刺形式,戳破這個浪漫主義夢幻的童話傳說,使它露出君主復辟的反動內容,狠狠地抨擊德國社會中的倒退逆流。詩人宣告:“我們根本用不著皇帝”,“沒有你我們也將解放自己。”

漢堡是個自由城,資本主義發達,但它的資產階級并沒有進行革命的勇氣和毅力。長詩通過漢堡守護女神漢莫尼亞的形象,諷刺德國資產階級的怯懦、平庸以及對封建勢力的妥協。漢莫尼亞美化德國的過去,對現狀感到滿足,這正是德國社會進步的巨大障礙,是社會停滯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反映德國資產階級的特征。“德國的資產者知道,德國只不過是一個糞堆。但他們處在這個糞堆中卻很舒服,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糞,周圍的糞使他們感到很溫暖。”按女神的指引,在女神祖傳的椅子下,詩人看到德國可怕的將來,嗅到從36個糞坑——德意志的36個邦散發出來的令人窒息的臭氣。詩人指出治療德國的“重病沉疴”,“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只能運用革命的手段才能徹底變革腐朽的現實,才能徹底清除36個糞坑。長詩抒發了詩人盼望德國革命早日到來的迫切心情。

在第六七兩章中,詩人諷刺德國人只滿足于在思想領域中要求自由,而不能將思想化為行動。通過“黑衣喬裝的伴侶”,深刻地表達了思想必須見諸行動以及通過暴力推翻反動統治者的革命思想。在最后一章,詩人銳敏地指出舊時代正在消逝,新時代已露端倪。但在某些章節中,透過陰沉的色調,也流露出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與憂傷。

和長詩的題目相呼應,海涅在詩中采用了許多來自民間傳說、童話乃至圣經故事中的形象。比如彈著豎琴唱著古老宗教歌曲的女孩子,圣經傳說中的三個圣者,黑衣喬裝的神秘伴侶,紅胡子大帝的幽靈,漢堡守護女神的幻影,老保姆的形象……詩人從德國社會現實生活出發,賦予這些形象以新的色彩與政治意義,這樣,詩人通過浪漫主義的幻想與象征的形式表現出異常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在長詩中,詩人在描寫現實時,突然飛騰到幻想的高空去描繪虛幻的形象;在描繪虛幻的境界時,又迅速降落到世俗的生活中來。在詩人所描繪的虛幻形象中包含著他對現實極端清醒的認識和巨大的批判力,也包含著他深情的內心感受。另外,在抒發柔情時,會突然出現尖酸刻薄的諷刺,在莊嚴的場景中又插進喜劇性的狂放。從溫柔轉向諷刺調侃;又從諷刺轉入感傷憂郁。不管是場景還是情調,不論是情緒還是色彩,時時都在變幻閃爍,五彩斑斕而又完整精妙,充分顯示出海涅的詩才。

長詩是海涅諷刺詩的頂峰。由于諷刺的對象不同,傾注的內涵不同,詩人表現出來的色彩與情調也不相同。但不論表現為幽默詼諧也好,戲謔調侃也好,挖苦嘲弄也好,目的都是要把這些社會現象或事物的腐朽反動本質揭露出來并加以嘲諷鞭撻。由于他成功地運用不同色調的諷刺,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騎白馬的人

《騎白馬的人》是德國著名作家史托姆于1888年發表的中篇小說。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在德國北部北海邊上的一個村莊里,自18世紀以來,流傳著騎白馬的幽靈:堤長霍克·海因的故事,一個聲稱親眼見過白馬騎士的年老的小學校長講述了堤長的事跡。

霍克·海因生在農民家庭,自幼聰明好學,但因家貧不能上學。他靠自學學會了計算、測量等本領。他常常整天坐在海邊觀察海堤,幻想征服大海,為人民造福。他看到現有的海堤仍有缺點,立志將來當堤長改造海堤。他在堤長家當小工,幫助堤長管理堤壩和水閘。由于他技術高超,熱情,不知疲倦地勞動,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所以受到大家的重視,被看作堤長的接班人。然而他的才能和在堤長家的地位引起了工頭奧勒·彼得斯的嫉妒。不久,奧勒辭去職務,和一個地主的女兒結了婚,成了富有的專員。霍克接替了奧勒的職位,堤長死后,他和堤長的女兒愛爾凱結了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合川市| 布尔津县| 昔阳县| 上饶县| 武冈市| 武定县| 高雄市| 吴江市| 凤城市| 连州市| 安国市| 彩票| 古交市| 汉沽区| 涿鹿县| 前郭尔| 佛山市| 盐源县| 肇庆市| 婺源县| 寿阳县| 临湘市| 鄄城县| 五常市| 正安县| 尉氏县| 额尔古纳市| 济南市| 高邮市| 内黄县| 台南市| 衡阳县| 许昌市| 贵阳市| 甘德县| 上栗县| 通山县| 临沂市| 梓潼县|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