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子:一位穿越時空的旅人
一
從此刻開始,我們將跟隨老子一起,穿越歷史的時空,重新探訪華夏心靈世界的原風景。那么,老子是一位怎樣的人?他是《老子》這部古典著作的作者嗎?現代的學者們對此聚訟紛紜。關于老子其人及著作的記載,當以太史公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6)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相關敘述為最早,所以,我們首先就沿著太史公繪制的路線圖,開啟我們的探索之旅吧。
首先,根據太史公的描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又稱“老聃”。老子出生于“苦縣”,當時屬于古楚國,位于今日的河南省。老子曾經出任“周守藏室之史”,這個“守藏史”又稱“柱下史”,相當于掌管周王朝圖書館的史官。太史公特別記載說,青年時代的孔子(前551—前479)曾經到周王朝王都,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臨別時,老子告誡孔子要去掉“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即要去掉虛驕的神氣、過多的欲望以及由此而來的神情和志向,因為它們“皆無益于子之身”。孔子回去后,曾在弟子面前感嘆道:“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將老子比作“神龍”,這就是老子被稱為“猶龍”的由來。
太史公又記載說,老子在周王都居住許久后,看到王朝日漸衰敗,就選擇了離開。據傳,當老子乘青牛走到函谷關時,關令尹喜“預占見紫云西邁,知有圣人當度”,所以見到老子后便強求“為我著書”,老子于是留下五千余言,這就是《老子》一書成書廣為流傳的緣由;尹喜也由此與老子并列,成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西出函谷關后,“莫知其所終”,堪稱神龍見首不見尾,為后世道教徒將其神化留下了絕好的余白。緊接著以上描述,太史公又記載說,與孔子同時代的一位叫“老萊子”的楚國人,也曾“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另外還有一位晚于孔子一個多世紀的周朝太史儋,有人認為他可能是老子。太史公留下的如上史料非常珍貴,這里將原文抄錄如下,供各位讀者參考: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這里全文抄錄太史公的敘事,其實還有一層目的。20世紀以來,華夏世界出現了一股強勁的疑古之風,許多先秦古籍都被貼上了后人“偽作”的標簽。保持懷疑精神以求真,這是理性昌明的表現,值得稱許;然而,如果沒有確實證據而隨意推翻舊說,就難免為“證偽”而做牽強附會的解釋。我們仔細看上述材料就會發現,太史公正是出于歷史學家嚴謹的闕疑意圖,同時記載了另外兩種說法。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新的證據出現,按照太史公的意思,我們當認為老子就是李耳,亦即老聃。
另外,《史記·孔子世家》篇記載,孔子離開時,老子有贈言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問禮于老子的事跡,《莊子》《呂氏春秋》《禮記》等古籍中也有相關記錄。由此亦可見太史公再次認可了孔子見老子一事。
現代考據學者雖廣泛檢索古籍,但所能證明的事實,鮮少有超出太史公的記載。比如,有學者指出,周秦時代的人們但言“老聃”而不言“李耳”,而老、李二字古音極相近乃至相同,春秋時代尚無“李”姓,所以老子本來就姓老,李為后來出現的借字。這是對老子名“李耳”說的懷疑。又有學者考證說,“老萊子”在文字上或應寫作“老李子”,因為在先秦時代,萊、李是同一個字,也只是在發音上略有差異。這條證據支持老子為“李”姓。這些考證雖說證據有限,目的亦各不相同,但綜合看來,孔子“問禮于老子”中的老子就是老聃;而“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出現的“太史儋”,今日的學者普遍認為不是老子。
我們現在可以得出結論了:老子即老聃,大概出生于公元前600年前后,主要生活于公元前6世紀的東周王都,相當于孔子師長輩的人。
二
其次,關于《老子》其文,按照太史公的說法,就是老子本人在隱居前留給這個世界的禮物。但這里有一個問題:老子留下的五千余言,是以口傳還是文字的形式,最終定型為后世所見的《老子》文本呢?太史公對此語焉不詳。基于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思想史研究的進展,現代學者傾向于認為,我們今日所見到的《老子》文本有一個逐漸定型的歷史過程,其中包含著后人的制作和加工成分。
這個看法或許不錯,但我們不能過于強調后世對文本進行的“加工”工作。比如,有現代學者認為,傳世本《老子》是后世戰國時代(前403—前221)學者收集各種文獻記錄,將其中被視為老子的言論加以重新編制而成;更有學者考證說,《老子》文本出現于漢代初期。但這些其實都是淺率的臆度。事實上,《老子》文本中部分說法源于當時的共有認識與智慧,自然也可為其他作者所使用,而20世紀下半葉的一系列考古發現,直接否定了20世紀初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臆度與妄說。
關于傳世本《老子》字句的搜訂,近代以來中外學者用力甚多,文本的精確性大大提高。提到《老子》各種寫本的歷史,最值得關注的兩件事均發生在20世紀下半葉。1973年12月,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墓出土了兩種《老子》寫本,均抄寫在帛上,一種用篆書抄寫而成,一種用稍晚的隸書抄寫而成,分別被命名為“帛書甲本”和“帛書乙本”,通稱“帛書本”。乙本諱“邦”字而不諱“恒”字,而甲本這兩個字均不諱,根據傳統的君主名字避諱禮制,可以斷定乙本抄寫于漢代初年,即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與其第四子漢文帝劉恒(前202—前157)之間,而甲本則抄寫于漢高祖之前。帛書甲乙本雖都有文字缺失,但與傳世本非常接近,所以當時學者多認為是《老子》最早的寫本。不過,1993年10月,位于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的東周時期楚墓中又出土一批有《老子》文本的竹簡,現存1 750字,篇幅約為今本的三分之一,學術界通稱“郭店本”或“竹簡本”。據考古學家測定,郭店楚墓年代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戰國中期,由此郭店本被視為目前所知的最古老的《老子》寫本。另外,北京大學于2009年從海外獲贈的一批漢代竹簡中有一部《老子》,由成熟的隸書寫成,總字數約為5 300字,與傳世本基本相同。該寫本的成書時間被推定為漢武帝劉徹(約前156—前87)前期,或西漢后期至晚期,但無論如何都是較早的寫本。
在帛書本和郭店本出土之前,通行的傳世本以相傳生活于西漢文帝時期的河上公的《老子章句》系統、三國時期魏國王弼(226—249)的《老子道德經注》系統最為著名。大致成書于東漢末年、由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約34—156)或其孫張魯撰寫的《老子想爾注》是道教體系內的著名作品。1900年,著名的敦煌藏經洞被偶然發現后,里面有多種白文《老子》或注解《老子》,多為唐代以前的寫本,其中《老子想爾注》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的寫本。這個寫本體系又被稱為“五千文”體系,因文本字數為五千字而得名,在民間影響較大。另外,作為傳世古本,生活于西漢末年的著名學者、隱士嚴遵(約前82—10)的注本《老子指歸》,對后世有較大影響;而在今天仍存的一些石本中,位于河北易縣的唐景龍二年(708)制《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與唐開元廿六年(738)制《易州龍興觀御注道德經幢》,時代較早。有學者認為,這些石本大致可歸入河上公注本系統。
這里的目的不是羅列《老子》的版本學知識,而是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在什么意義上可以認為帛書本以及郭店本為更古老的寫本,因而更接近《老子》的原貌?很多現代學者主張說,這些出土文獻優于以河上公、王弼注本為代表的傳世本。但這種看法并非不證自明:焉知傳世本不是依據更古老的寫本或者口傳的某個版本演化而來?在郭店本形成前的公元前6世紀至前4世紀之間,圍繞文本的形成究竟發生了什么?在未來的考古學發現給出進一步的證據前,認為老子過函谷關時留下的文本就是《老子》的祖本,才是科學的態度;當然,目前人們還無法斷定這個可能的祖本存在于何處。
無須說,從某種可能存在的祖本或曰寫本到傳世的河上公注本、王弼注本或嚴遵注本,其間因輾轉抄錄,文本自然會發生一些變化;與此相對,新出土的寫本自誕生時刻起未發生變化卻也是事實,這一點明顯優于傳世本,異常珍貴。不過,既然傳世本和20世紀新出土的幾種寫本都可能有自己的“祖本”,那么我們在版本上就不可輕易厚此薄彼。再進一步說,既然目前人們無法斷定傳世諸本所依據的祖本晚于帛書本或郭店本,那么當寫本間出現差異時,我們就有必要從文字、文法、義理等角度去進行綜合的取舍判斷,尤其要以義理為重。這個判斷方法,可稱為思想史的方法;簡單地說,那就是我們要綜合地去辨析,哪一種寫法在解釋老子思想時在邏輯上更為自洽與嚴密、在思想上更為深刻,并以此為基礎確定老子的文本。
如果提到文本的思想史意義,我們就可以說傳世本《老子》的價值遠遠高于帛書本和郭店本了。道理并不難理解:在老子的思想流傳于世的兩千多年間,各個時代的思想家們正是通過對傳世本的注釋和闡述——事實上正是他們同時“創造”了各種傳世本——才得以將老子思想納入華夏精神與生活世界,使得文本和思想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人們經由傳世本創造了異常豐富的老子解釋,這種認識積累的意義甚至不亞于原創。比如,道教就是建立在對老子思想的宗教化的基礎之上,對后世華夏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漢末年佛教體系傳入華夏后,老子思想又為其體系的本土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進入宋代后,一批杰出的儒家學者通過全面吸收佛道兩家的思想,創造了聞名后世的新儒學思想體系。老子思想的這些影響,顯然都要歸功于傳世本。
三
我們這里對老子其人其書進行的簡略介紹,目的是為初次接觸《老子》的讀者提供相關的基本知識,同時將幾種主要的傳世本形成的思想空間呈現出來。在本書中,我將以河上公和王弼的注本和解釋體系為線索,結合后世知識與觀念體系的變遷,嘗試將老子的真意揭示出來。這種探尋老子真意的過程,就是我們這里所要進行的“穿越時空”的旅程。
穿越時空,這并不僅僅是比喻的用法。當我們完成這場旅行時,老子究竟是何許人以及《老子》成書于何年何月的問題將不再重要,因為讀者朋友們屆時會自然地意識到,《老子》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仿佛就是成書于后世每一位讀者生活的時代。——這么說吧,我們可以認為《老子》成書于此刻,是為此刻我們每一位讀者而寫。因此,讀完本書,我們的心中就會有一個自己所認識的“老子”,而這又會讓我們最終意識到,老子是一位穿越時空的旅人。
當然,我們還會高度確信,《老子》就是一位被尊稱為“老子”的華夏圣哲的作品,而老子就是孔子曾經拜訪、問禮的老聃。這自然也意味著,老子絕非后世虛構的人物,《老子》文本更非后世學者對古來的諺語、箴言、格言進行的匯編。不過,由于后人抄錄時出現的訛舛,傳世本以及出土本《老子》與最初的某個祖本會有所不同,自然亦是題中之義。
這種經驗或許意味著,圍繞老子其人及《老子》文本而出現的某種非確定性,對于我們的探尋而言反而是一個有利的起點:如同風景吸引我們的恰恰是它的非確定性,從而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一樣,老子其人的某種“神秘性”以及文本高深莫測的屬性,會天然激發我們用自己的心智去進行探索的動力。我們將通過老子的眼睛,去凝視宇宙和我們自身的本質;通過老子的耳朵,去傾聽來自宇宙洪荒和我們心靈深處的訊息。在這個過程中,老子和當下的我們之間兩千五百年的時間距離,以及老子生活的周朝王都和當下我們所置身的空間——無論你此刻在這個星球的何處——的差異都將自然隱去,蕩然無存。
再進一步說,我們的認識將通過老子的文本,進入一個堪稱永恒的世界當中。當我們用語言進行描述時,這個世界必然表象為一個由概念和語詞構成的觀念世界,但在我們的探索旅途中,我們會發現它就是一個真正實實在在的世界:天地,山谷,江海,風雨,草木,樓臺……這些尋常的事物將次第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自然會從中體味到旅途的自由、自在、喜樂以及清靜,它們其實就是華夏心靈世界的原風景。
我們仿佛已經看到了途中的風景。——不錯,自由、自在、喜樂與清靜,這些正是我們把握老子思想的一些關鍵詞,但并不是全部。我們可以從《老子》文本的任何一章開始,去探索這幅心靈風景的原貌。我們會重逢我們一直渴望的樸素真理。比如說“清靜”二字,我們將會發現,將其用于人生,則人生喜樂幸福;將其用于智慧,則智慧清晰純粹;將其用于天下,則天下海清河晏。在旅程中,隨著我們認知視野的擴大和清晰,我們將會看到一幅全新的人生與世界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