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持而盈之章第九
我們身邊的天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文義

我們大家都知道,手里拿著容器而持續向里面盛裝,就不如停下來,否則就會因盈滿而掉落;手中持有利刃,卻還要磨礪以使其更鋒銳,那鋒芒就無法長久保持了。同樣,家中已經堆滿了金銀珠寶,卻還繼續聚斂,那他最終也無法守住;已經身居高位且非常富有,卻態度驕橫、盛氣凌人,那他就會為自己引來禍患。所以說,在大功告成時能退居幕后而不居功,這才符合天道虛盈有時的運行方式。

評唱

本章老子教人要適可而止,懂得知足,懂得“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虞夏書·大禹謨》)的古訓。本章句句皆是格言,我們只需反復誦讀其中“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句,或許已善莫大焉。其實,我們在吟誦中會將格言的精神內化,進而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狀態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說,時時拿出《老子》文本讀上幾句,不必思考其中的道理和緣由,就足以做到開卷有益。這其實是偉大的古典文本獨有的精神力量。

對于吟誦格言與人行事方式之間的關聯,我們可以見諸先賢的行事:“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孔子的弟子南容一天之內多次吟誦“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詩經·大雅·抑》)這一句詩。詩的大意是說,白玉上的污點還可以磨去,言辭上的污點就不好辦了,也就是告誡人要謹言慎行。南容反復吟誦,孔子據此就判斷出了他的人格和志向,于是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對于一些行事上的金科玉律若能歡喜奉行,就會避免人生道路上的障礙和歧途。

我們在讀本章時要時時吟誦“金玉滿堂”這一句,因為財富和地位是凡俗的人們理解最為深刻的兩種日常事物,人們見到金銀珠寶總會兩眼放光,所謂“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是也。財富本質上是滿足欲望的中介物,追逐財富就是追逐欲望的滿足,這在一定的范圍內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就在于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但老子并沒有這么說,而是做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你地位升得再高,財富積累再多,不是到頭來一場空,而是最初你就守不住它們,因為它們從本質上說屬于這個世界自身,而并不屬于肉體生命必然有限的“你”。守,就只能成為人見人笑的“守財奴”。這就回到了主題:不求自滿,要在適當的時候停下來,因為人自身無非是天地間一過客而已,所謂“一向年光有限身”(晏殊《浣溪沙》)是也;所謂“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李叔同)是也。《莊子·知北游》篇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意思是說,人生不滿百,就像駿馬飛馳過縫隙一般,一晃而過而已。“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清代戲曲家孔尚任(1648—1718)在《牡丹亭》中的這一句著名唱詞,人皆知他唱的歷史,但不知他又是在唱這種如云煙般的人生。

如果說老子從終極的角度說出了“金玉滿堂”的啟示意義,孔子對于世人掛懷的富貴與貧賤,則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比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富貴如果不以“道”得之,如果富貴屬于“不義”,那么富貴本質上就如同那天上的浮云,是與自己無關的存在。但反過來說,追尋富貴又是“人之所欲”,是人正常欲望的一部分;若符合道與義,孔子并不否定這樣的人生追求。

符合道義,就是不要持續追求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是要迷途知返,順其自然,以無心的方式對待外界事物。人的欲求雖然形式上五花八門,但本質上就是欲望自身的單一的屬性,無窮無盡;當欲望得到了滿足時,它會給人的大腦提供一種快樂的信號,以激勵這個有機體繼續為滿足它而工作;而一旦這個工作達不到它的要求時,人就會感受到痛苦。因此,唯有依靠理智的干預,停止欲望永無休止的自我運行,才能終止這個盲目的生命沖動。本章所言的“富貴”,正是凡夫俗子最難過的一關:在世俗生活中,富貴不僅僅代表著財富和地位,更是權勢的代表,而權勢又有著讓人性變得卑微乃至墮落的腐蝕性力量。

正因此,人類歷史上那些為人們所贊頌的偉大政治家,諸如春秋時代的范蠡、西漢初年的張良、近代美國的華盛頓(1732—1799)等人,都做到了“功遂身退”。世人贊頌他們,是因為他們看清楚了世界的真相,實現了對自身欲望的克服。

滿招損,謙受益;這一條看似普通的格言,實則關乎我們心靈的真相。在快樂和痛苦之間,或者說在二者之外,心靈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狀態:無聊。叔本華對此有極高明的描摹:

從愿望到滿足又到新的愿望這一不停的過程,如果輾轉快,就叫做幸福,慢,就叫做痛苦;如果陷于停頓,那就表現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虛無聊,表現為沒有一定的對象,模糊無力的想望,表現為致命的苦悶。——根據這一切,意志在有認識把它照亮的時候,總能知道它現在欲求什么,在這兒欲求什么;但絕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每一個別活動都有一個目的,而整個的總欲求卻沒有目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這段說法中的一個關鍵詞就是“目的”。目的,是我們主觀設定的有待達成的目標,是理智世界的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持續設定目的,來獲取生活的意義,以抵抗無目的、空虛無聊必然帶來的苦悶。那么,為何“目的”具有這般近乎拯救的功用?這種拯救自身可靠嗎?這些問題指向了我們生命深層的真相。

從根本上說,欲求的每一次滿足看似有一個目的,但這個目的只是“意欲”這種內在于我們自身的本質或者說生命力的自我實現而已,它在自身的尺度上——追求愉悅和種族繁衍——可以說毫無意義可言。因此,人需要用理智來照亮這個過程,在恰當的時刻終止欲求無明的活動,將自我意識投射到對永恒事物的思索和追求中去,而后者恰恰是人的智慧存在的最高目的。換句話說,我們只有認識到了這個最高的目的,才會以新的眼光重新設定自己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真正目的,才能尋找到生命的意義。

要滿足這種最高目的,就需要“觀照內在”,向內求索;如果不這樣做,我們最終會看到什么?聰明的叔本華告訴我們說:“投向外在的審視則讓我們看到:我們存在的結局就是一堆白骨而已。”(《附錄和補遺第2卷》)這個說法讓我們領略到了叔本華的犀利。哲學家的說法或許顯得無情,而文學家在認識到同樣的事實后,他們的說法似乎會給人們留下幾分情感上的慰藉。比如,大文學家曹雪芹(約1715或1721—約1764)在巨著《紅樓夢》中,借助跛腳道人之口詠嘆了一首“好了歌”,歌中道出了向外追逐的人生的最后荒涼:“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這首歌可以說是對本章的最佳注腳。

上述說法將我們導向了本章的結論,導向了老子文本中首次出現的“天之道”、亦即“天道”這個說法上。天道,本義源于天體運行的軌道,引申為宇宙秩序與運行規則,在抽象的意義上就是“上天的法則”。既然如此,天道玄遠,與我們又有何干系?本章告訴我們,天道就在我們的身旁,時時刻刻通過我們的“行事”顯現出它的存在:天道就在那里。福永光司從比較文化的視角,徑直點出了問題的本質,并有高明的發揮。他這樣寫道:

對于沒有基督教中的神觀念的中國人而言,天道在作為所有真理的源泉的同時,還是人們的一切行為的究極準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天道對于中國人發揮的作用,就相當于基督教的神對于歐洲人發揮的作用。當然,天道并非像基督教的神一樣,并不是要求人們跪拜祈禱的具有人格的絕對者;不過,中國人通常在天道中發現自己行事的原理,讓自己嚴肅地認識到自身的愚妄和自負,讓自己在天道面前感到內疚慚愧,并由此進行反省和悔改,最終讓自己認識到自己本應該有的存在方式,因此可以說天道是一種非人格的絕對者。基督教的神以否定的方式超越于人的存在,并從這個否定的超越的立場來拯救人并導引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神的觀念,但他們取而代之,有了天道的觀念。每當他們面對人的命運的悲慘而感到退縮,每當對自己的生存方式感到危懼和困惑時,他們就會仰望高天,向高天呼喊,探詢天道的真意。(《老子》)

福永光司的這些說法并非出自主觀想象。《論語·陽貨》篇記載有孔子的感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孟子·萬章上》篇則記載有舜帝因為不得父母歡心而“號泣于旻天”,即對著蒼天哭泣的往事。其實,“天”“天道”“天理”皆根源于道,是儒道兩家共有的語言,在華夏民族的心靈世界中,扮演著超越者的角色。而要理解這個超越者的本質,我們就要再次回到《老子》的文本當中來。這是我們接下來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注釋

1.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河上公:“嗜欲傷神,財多累身。”徐志鈞:“先秦時,金多指青銅器。玉,圭璧一類的禮器……青銅器和玉器代表了春秋貴族、君王的身份地位、權力和財富,是高貴家世的標志。”

2.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河上公:“夫富貴當賑貧,貴當憐賤,而反驕恣,必被禍患。”

3.功遂身退,天之道——王雱:“寒暑相推,物極則返,陰陽代運,天道固然。而世之愚者,一遭其變,一犯其名,則終身有之,認以為己。曾不知造化之密移,吉兇之倚伏,故終至于坐蒙憂患,無以自存。唯至人不然。藏金玉而不寶,居富貴而不榮。凡物之來寄者,如陰影集身,窅然不知其在彼邪?在我邪?然則豈持盈以為慎,揣銳以為工乎?茍非無我之妙,其何以與于此!天之道大矣,而莫尚乎是。”學者宜通過“天道”而體悟“非我之妙”,以體悟“非我之妙”而知“天道”,從相反的兩個方向上理解本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余姚市| 教育| 盐亭县| 新蔡县| 玛纳斯县| 横峰县| 名山县| 赞皇县| 玉田县| 中西区| 陕西省| 包头市| 建阳市| 汶上县| 民权县| 北碚区| 大姚县| 涞水县| 依安县| 德化县| 宣城市| 台安县| 山东省| 瑞金市| 弋阳县| 固阳县| 云龙县| 宁德市| 镶黄旗| 辛集市| 拉孜县| 娄底市| 连江县| 深泽县| 济源市| 边坝县| 马山县| 镇安县| 军事|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