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天長地久章第七
永恒: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文義

高天與大地的存在悠長而久遠,茫茫無涯際。天地之所以能夠久遠地存在下去,是因為天地聽憑萬物生長發育,而不去創生。因此,圣人取法天地,行事時先人后己,將自己的得失放在后邊,這樣反而使得自己站在人們的前面;修身時不為嗜欲所束縛,將有形的軀體置之度外,這樣反而使得身體得到了真正的保存。這難道不是因為圣人沒有用私心嗎?正因為圣人沒有私心,最終取得了非凡的功業,可以說反而成就了真正的自我。

評唱

開篇“天長地久”四個字,言簡意賅,意蘊遼闊,極富古典意境之美:“長”可以理解為空間上的無限延長,“久”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無限悠久;二者合在一起,意思就是說天地有著超越時空而長存的屬性。人類自誕生以來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都露天而居,他們仰望浩瀚的蒼穹,心靈的永夜逐漸為星辰的光芒照亮,這是人類意識覺醒的時刻。在經年累月的觀察和思考中,一種秩序和永恒的意識涌現了出來;表現在語言上,就是“天長地久”,就是無限、不朽、永恒。

后世的人們記住這四個字,或許源于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在長篇敘事詩《長恨歌》中的名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顯然,詩人有意正話反說,以天地的屬性反襯玄宗皇帝對貴妃的無限思念,可謂神來之筆。其實,詩人的“天長地久”這四個字,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或許平淡無奇。早在開元十七年(729),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而制訂了“千秋節”,天寶七載(748)又改稱“天長節”,皆取“千秋萬代”“江山永固”“天長地久”的吉祥寓意。在對白居易的詩歌推崇備至的日本平安時代,淳和天皇和仁明天皇即以“天長”作為自己的年號(824—834);1868年明治維新后,新政府為慶祝天皇和皇后的生日而制定“天長節”與“地久節”,這兩個說法隨即在日本國民當中普及開來。另外,中國現有一叫“天長”的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該市“天長”的命名從玄宗朝開始,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到今日而基本未變,在中國城市的命名史上算是不小的奇跡,亦可謂“天長地久”了。

我們言歸正傳。想來,太古的人們在自我意識覺醒的瞬間,在他們仰觀俯察的那一刻,就直觀到了高天與大地這類永恒的事物。于是,他們開始運用理智去思考:為何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天地卻能永遠存在下去?這個問題,既是所有哲學與宗教思想體系的根本起點,又是自然科學探索的第一個對象。亞里士多德有言:“探索真理必以保持常態而不受變改之事物為始。這些當以諸天體為最宜;列宿千古無恙,昨今相同,不參加變化,也不會一刻這樣,一刻又那樣。”(《形而上學》)科學、哲學與宗教有著相同的起源。

在文義和表現形式上,我們可接著上一章來看:“谷神不死”說的就是“天長地久”的屬性,皆為永恒。“谷神不死”,告訴人要保持內心的虛靈;本章文義的重心在于“無私”二字,即行事沒有追逐私利私欲的念頭,任其自然,這可以視為保持內心虛靈的方法。“谷神不死”為比喻,“天長地久”為直觀,本質上都是道在人們心靈中的表象,是生命意識的自我表達。

無私,其中的“私”可以理解為“我”,因而無私就是人的各種欲念得到消除后的狀態,是哲人教誨的最重要的主題。比如,我們引述過的孔子“克己復禮為仁”的說法中,“克己”其實就是克制并消除自己的貪欲;這二字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見于《論語·子罕》篇的一條記載:“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完全消除了四種心態:無臆測、無期必、無固執、無私己。其中,“毋我”分量最重,換成本章的說法就是“后其身”“外其身”的“無私”之意。另外,《金剛經》中有著名的破除四相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相,就是在意識中取消自我與萬物的差別,做到物我一如,這時候“自我”的形象與意識就會從我們的大腦中隱去,達到意識中“無我”的靜寂狀態。

明代憨山大師對此亦有極為清晰透徹的評述,這里抄錄如下,供讀者詳細參考:

至若極力為人處,則曰“克己”,則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四言者,肝膽畢露。然己者我私,意者生心,必者待心,固者執心,我者我心,克者盡絕,毋者禁絕之辭,教人盡絕此意、必、固、我四者之病也。以圣人虛懷游世,寂然不動;物來順應,感而遂通;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身心兩忘,與物無競。此圣人之心也。世人所以不能如圣人者,但有意、必、固、我四者之病,故不自在,動即是苦。孔子觀見世人病根在此,故使痛絕之。即此之教,便是佛、老以無我為宗也。且“毋”字便是斬截工夫,下手最毒,即如法家禁令之言。毋得者,使其絕不可有犯,一犯便罪不容赦,只是學者不知耳。(《老子道德經解》)

抓住“無私”二字,我們就能看到“天長地久”的另一層含義。在高天的遼闊、大地的茫茫面前,人們自然會意識到自己的卑微渺小;而當這個卑微渺小的自我意識進一步淡化,最終消失時,我們的心靈就與天地合二為一,就體驗到了天長地久般的永恒。其實,我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面對蒼山巨河、曠野莽原,我們往往會意識到自己平時所在意的事情之渺小、瑣碎和庸俗,而它們竟然是給我們造成無窮無盡的擔憂和煩惱的元兇。高天大地以其雄壯的存在與偉力,讓我們的內心冷靜了下來——我們凡庸的意識無非是欲望燃燒的現象,大自然以其無私的力量,讓我們瞬間窺見到了它熄滅后的清靜的世界:這就是“無私”,就是“無我”。大詩人李商隱(812—858)的名句“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北青蘿》)正是此意。叔本華言“世界是我的表象”,而“我”亦是世界的表象;我們要通過這個現象,看到那個永恒不變的本源。我們今天常用“忘我”一詞來描述一個人對某種事情的專注與投入,可謂恰如其分——因專注于某種事物而泯滅了時空意識,可以說是人們最日常的“無我”體驗。

在《論語·子罕》篇中,我們看到了孔子的“無我”體驗:“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宋代新儒學家慧眼如炬,徑直指出這就是“道體之本然”(《四書章句集注》)。孔子看到大河浩蕩,奔騰不息,來去無始無終,一句“逝者如斯夫”就將“自我”從時間的先驗束縛——或曰理智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在根本上消除了表象世界中的“自我”。這個“自我”的表象因為以時間和空間為根據,無論身體存在多長時間,在宇宙尺度上無非一瞬間而已;只有時間和空間的先驗意識得到消除后,人才會領悟到永恒的本質。

我們在這個地方,其實已經看到了本章最后的那個神奇的轉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這句話不是推理和邏輯論證,不是基于辯證法認知的結果,而是實實在在的經驗事實。天地因其無私而成就自身,人亦然。黃元吉的注評極得老子意,這里抄錄如下:

天地之氣,渾浩流轉,歷億萬年而不敝者,皆由一元真宰默運其間,天地所以悠久無疆也。即發育萬物,長養群黎,而生生不已,天地亦未嘗不足,氣機所以亙古不磨也。太上曰天長地久,不誠然哉?然天地之能長且久者,其故何歟?以其不自生也。設有自生之心,則天地有情,天亦老矣。惟不自有其生,而以眾生為生,是眾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也。故曰長生。世人多昧此生生之理,不求生而求死,不求長生而求速死,陷溺于富貴功名,沉淪于聲色貨利,時時握算,刻刻經營,不數年而精枯氣弱,魄散魂飛,費盡千辛,難享一世,營生反以尋死,可勝浩嘆!

凡夫俗子的這種執迷不悟,與圣人超絕的清醒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圣人窮則清凈無塵,而真形與山河并固;達則人物兼善,而幻身偕爵祿俱輕。迨其后,名標宇宙,身獨居先;功蓋寰區,形存異世,非以其無私耶?(《道德經講義》)

上述說法可謂苦口婆心,非有道之人而不可為也。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黃元吉所說的“一元真宰”,就是“道”的另外一種名稱,而在猶太—基督教思想中,則相當于“上帝”。還要順便指出的是,引文中出現的“天地有情,天亦老矣”一語,化自唐代著名詩人李賀(790—816)的名篇《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后世很多詩人在自己的詩詞作品中直接使用這一句話,而詩家評者對此句更是贊不絕口,視此句為詩人“動情處”,并多以“奇語”“妙語”“神妙”等稱頌。這些還只是從詩文意義上所做的解釋,而姚佺一句“此長吉證知真妙覺明之地也”(《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則出自哲理上的洞察:天地若有人世間諸如離愁別緒、悼古傷今之類感情,就進入了萬物因果關聯的鏈條當中,有始有終,而不再是永恒的存在,故可稱為“天亦老”。長吉此語之所以“奇絕無對”,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描述了一種永恒的事物;而此句詩歌之所以有貫穿千古的力量,原因也在于“有情”和“老”所暗含的“無情”和“永恒”的意蘊。

再回到上面提到的轉折,我們還可從叔本華如下帶有純哲學色彩的說法去理解;他這樣寫道:

現象和自在本質這兩者是絕對無法采用共同尺度互相比較的,其中之一的整個存在方式與這一存在的所有根本法則,對另一種存在而言根本不具有任何意義。(《作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2卷)》)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認知必定是關于世界的表象,屬于對現象的認知,因而時間的規則必然會發揮效力。如果我們持續將表象從我們的意識中加以消解,我們的意識就會向著那個作為本質的自在之物接近——奇妙的事情在這里發生了:這個仿佛消失了自我意識的、當下的此刻的“我”就是那世界的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自身。

當我們把這個過程用語詞表述出來的時候,這依然是一個認知和表象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能時刻清晰地意識到這種表述是工具和手段,我們就要在某一時刻將這個工具和手段毫不猶豫地扔掉,然后對著眼前的事物說:這就是你的本質!——在佛教禪宗的教義中,這被稱為“頓悟”。頓悟的本質就是思考無限深入下去后的瞬間終止,以終止時刻的眼光重新看待這個現象的世界。唐代高僧青原惟信禪師有一則膾炙人口的公案,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某日,他向眾人說道: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五燈會元》卷九)

人們多用此公案來說明修行的三個階段或三重境界,山水各有呈現,隨心意而有差別;然而,此公案的真意還可從“得個休歇處”去讀取。所謂“得個歇息處”,就是說人停止了感官對外界事物無盡的追逐,不再為外界事物操勞,而此刻的“停止”因其生于無心,也就有了直觀自在的效果——此時的你就是你的本質!蘇東坡《觀潮》詩曰:“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這首詩的妙處就在于,人只有在“千般恨”瞬間消散的時刻,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然狀態。這種對自在的直觀,事實上就是對人本質的直觀。

注釋

1.天長地久——呂巖:“乾元資始而不窮,故曰長。地道無成而有終,故曰久。”

2.以其不自生——河上公:“天地所以獨長且久者,以其安靜,施不求報,不如人居處汲汲求自饒之利,奪人以自與也。”

3.非以其無私邪——王弼:“無私者,無為于身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余市| 高阳县| 微博| 讷河市| 砀山县| 汤原县| 金华市| 大田县| 延吉市| 永州市| 龙口市| 宝清县| 绵竹市| 庆阳市| 民丰县| 巩留县| 文山县| 德兴市| 栖霞市| 丹寨县| 渝北区| 塔河县| 保亭| 永善县| 牟定县| 霍林郭勒市| 莱芜市| 海安县| 清苑县| 郑州市| 韶关市| 唐河县| 沁源县| 文化| 灵武市| 怀远县| 阜平县| 滨州市| 象州县| 佛冈县|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