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谷神章第六
宇宙心靈:生命的自我意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文義

道,仿佛是棲宿于幽谷中的神靈一般永恒不滅,我稱其為玄妙莫測的母體。這個玄妙莫測的母體生生不息,它進行繁殖的門戶,就是天地萬物得以生養的本源。它的存續連綿悠長,舒緩從容、永無止境地生養著萬物。

評唱

本章描述“道”創生萬物的狀態。如果說上一章“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是一種比喻,本章則用“谷神”這一意象來表述高天大地生生不息的運作機制。谷神,其意或為“居住在空谷中的神靈”,或為“生養之神”,或為“如空谷般神妙莫測”,亦即“道之別名”,于文義上均通。李隆基云:“谷者,虛而能應者也;神者,妙而不測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應聲,莫知所以,有感則應,其應如神,如神之應,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虛而生物,妙用難名,故舉谷神以為喻說也。”這一解釋將谷神的意象表達得極為豐滿。

從根本上說,我們可以將“谷神”理解為宇宙自身:谷,即宇宙所代表的至大的空間;神,既代表宇宙間神秘莫測的創生機制,又代表人們面對天地造化的不可思議性時的驚嘆與贊嘆;不死,則意味著宇宙處于我們的時間意識之外,有著永恒的屬性。因此,“谷神不死”四個字不是在講道理,而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意象,讓人們可以動用全部的感官與知覺去體會道自身的形象與功能。同樣,“玄牝”“玄牝之門”“天地根”也是這樣的獨特意象,它們共同指向由道所創生的全部事物,亦即宇宙自身。

現代學者多參照人類學和考古學當中的“生殖崇拜”理論,來解釋本章思想的起源。生殖崇拜,是指原始人在面對大自然的各種生命生生不息的現象時感覺神秘莫測,于是對生殖活動自身產生了崇敬和皈依的觀念。這是達爾文的生物演化論在解釋人類心智與生命意識上的一種表達。當代學者徐志鈞評述道:“老子‘玄牝’的說法,反映了中國遠古曾經有過的月亮崇拜和生殖崇拜。老子把這些原始思想概括為玄牝——天地之根——萬物起源。‘玄牝’實際上已超越了生殖崇拜的經驗……所以它已是一種哲學意識。”

關于生命以及意識的起源,還有一種古老的看法,那就是我們在第一章中曾提到的創造說,它曾廣泛存在于古印度和古希臘的思想當中。提到創造說,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一位具有某種意志和心靈的“創世者”,但這個理論還有一個預設:作為保證“本體常如”的“物質本性”,或者說本體。古希臘自然哲學家泰勒斯“水為萬物本源”的命題,其深刻的含義就在于物質的永恒性上。亞里士多德曾對此總結說:“正復如此他們就說事物或生或滅而實無生滅;因為那些組成一切事物的實是……在萬物成壞中,依然如故。”(《形而上學》)

實是,相當于本體或“自然本性”,它的永恒與泰勒斯另外一種命題,即萬物中皆充滿了“神靈”或曰“靈魂”并行不悖。萬物皆有生命,這同樣是事物的“自然本性”,也就是所謂的“物活論”(hylozoism)。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了古代希臘思想的多元性。亞里士多德深刻領悟到了這種宇宙觀的寓意,曾這樣寫道:“蕃殖后裔是生物界惟一可得參與宇宙(大自然)的‘永恒與神業的’方法;每一生物恰都力求要把自己垂于永恒,而這正是所有它們所以備有種種自然機能的極因(目的)。”(《靈魂論及其他》)這是從目的論的角度對生殖現象的解釋。

上述說法讓我們再度想到了圍繞生物演化論而出現的相關議題。我們在上一章已經提到,對大自然林林總總神奇的生命現象的起源的原因,人們依然在進行深刻的思索;從根本上說,這個問題涉及人們對物質—心靈或者說物質—意識的關系的看法。在這里,我們不妨參考一下叔本華的說法。在廣泛吸收了當時的生物學研究成果后,叔本華從作為自在之物、作為“原初的東西”的“意欲”的視角,將無機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意識”做了統一的說明:無機自然和有機自然從根本上說是一個連續體。比如,這種意欲在物體的身上,就表現為一種“力”的形式:事物間的相互作用就是沒有意識的“意欲”的作用和顯現。

按照他的說法,這并不是以前康德時代的獨斷論(dogmatisim)——主觀獨斷的方法——表述形而上學的問題,而是從“現實的外部的立場”出發,“把自然界看作是被給定的,認為它們的客觀存在以理智的存在為先決條件,而后者又把前者作為表象而包容”(《自然界中的意志》)。這個說法的關鍵點在于,叔本華用“意欲”在作為客觀實在的大自然和作為意識最高顯現的理智之間架起了橋梁,給出了一幅關于宇宙存在與運作機理的整全說明。所以,叔本華一方面承認1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的進化論上的證據,另一方面又認為這些證據不能自證其身,從根本上說要依賴人的理智進行說明。不過,此時人的理智或曰理性并不像康德那樣,是一種先驗的主觀的東西,而是作為萬物本體的“意欲”在人身上的表達。進化論只是為生命的起源和表象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圖景,而未涉及作為萬物本源的“意欲”。

我們再回頭看本章“谷神”的說法;李隆基注曰“有感則應,其應如神”,這當然不是科學的解釋。現代的人們都知道,所謂的“空谷回音”現象是聲波在山谷間傳播的物理學效果,并沒有什么超凡的神靈存在。然而,這種科學認識并不影響老子這個比喻的價值和功用:聲波在空谷當中的傳播讓人感到物理世界的神妙莫測,但在其他地形中則無此效果,正因為山谷間中空無物的“空間”本質特征,而這正是“道”自身在“空間”這一事物上的顯現。

黃元吉言“圣人以有而形無,實而形虛,顯呈此至隱至微之一物,曰谷神”,正是從有無、虛靈的角度來說明“谷神”這個比喻的功用,極為精微。因此,老子的說法是一種與古希臘認識論和科學思想傳統相異的宇宙論:古希臘的思想家最終把神視為宇宙的理智和心靈,而老子認為這個宇宙的心靈只能描述為“道”,因而物質和生命并不是孰先孰后、彼此對立的關系;它們在道那里有著統一的創生根源和形式。從“有無相生”(第二章)的角度來說,物質與生命事實上處于相互依存、相生相克的關系當中,這正是“谷神不死”的深層含義。

若將本章視為修行指南,也就是從治理身心的道教“內說”的角度看,亦有大意思。呂洞賓在《道德經心傳》中對此有所描述,這里摘錄兩段說法,供大家玩味體會: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這谷神之源。譬如山,四面皆是聳嶺,中是深谷,落葉聞聲。人身上下皆實,唯中常虛;將谷譬言之,山谷聞聲,乃山之虛神爾。山有虛神,故千萬年無有更變之端,目今如此,千載之后亦如此。人之修身,當推此理。一個幻身,只有中之內一點靈氣,四肢百骸,皆是無用;若有嗜欲,虛靈就被他埋沒,終日用心勞碌于外,神從眼耳鼻舌身意散盡,安得不死?若求不死,須問靈神。靈神所居,上不在天,中不在人,下不在地,只在虛靈不昧一點真性之中。

虛靈之神,在于空谷之間;空谷之處,在于幻身之中;幻身常無,神乃純一;神一,而性命方來朝宗。性命合而魂魄潛跡,收來入神,方能靈光;靈光一現,便是慧照;慧照無間,才是綿綿若存,使之不窮,用之不竭,才如山谷;常靜而存神,是為綿綿,若用心存,就不是了。

當然,若無修行的真切體驗,這種內說的微妙之意也無法得到真切的認知,但這不妨礙我們在理性上進行討論。從一般的道理上說,人們對身心的修煉無非是謀求延年益壽,其方法可能正是對“谷神不死”的逆向運用:既然空谷才能顯示出神妙莫測和“不死”的狀態,那么人就要取法于山谷空虛靈動的特征生活,要致力于克制無明的欲念對自己身心的占領,因為后者正意味著與“虛空”相反的“脹滿”狀態,生命的韻律將因此變得拖沓、凝滯、沉重,讓人步履維艱。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的舉凡焦慮、不安等情緒,皆因雜念和欲望占據了心靈,生命處于一種無明狀態。

在上述引文中,呂洞賓用“幻身”來描述俗世紅塵中蕓蕓眾生的身體,其實就是要人破除對身體的執著念頭,因為后者正是萬千外物此來彼往的場所,全憑人身上的那一點“虛靈之神”方才能凝聚為“我”的客觀表象。如果沒有這個“我”的表象在場,身體與外物的差異亦將消失,我們也將不再有關于世界和萬物的意識。因此,破除了對自我的執著,就會出現一種永恒的意識,而“谷神不死”就是對這種要義的一種表達。若要意識到這個“我”,就要從虛而入,向內直觀。否則,我們看到的永遠是萬物與我們的對立關系,并為這一關系所束縛、所窒息,生命的源泉自然會枯竭。

要言之,若要“谷神不死”,要保持智慧生命的靈明,就要保持心靈如空山幽谷一般,虛而能應物容物,而要避免心靈被外物埋沒。在后世道家學者或者說神仙家那里,就是要人保養身上的“虛靈不昧之真”或“先天一元真氣”,而具體的方法就是要人取消嗜欲、貪欲、私意,為“谷神”創造一個棲息地。近代以來,學者們在注解老子思想時多重視邏輯與理性分析,而忽視了老子思想在生命哲學與實踐上的真實角色,這其實是認識上的損失與缺陷。

注釋

1.谷神不死——河上公:“谷,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謂五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2.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王弼:“谷神,谷中央無者也。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守靜不可得而名,故謂之玄牝。”牝,母也,雌也,與牡相對;玄牝,字面上有“玄妙不可思議的生殖能力”的意思。老子常借用“牝”“母”“雌”的意象來描述道既能自然無為又能生養萬物的屬性。如文義所示,對生命意識是如何誕生的探究,迄今仍然屬于心靈哲學與生命科學最前沿領域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富民县| 东兰县| 南安市| 浮山县| 江油市| 招远市| 吴川市| 察雅县| 珲春市| 玉环县| 铅山县| 旺苍县| 东海县| 淄博市| 封开县| 昭觉县| 砚山县| 宿州市| 静乐县| 达孜县| 花垣县| 原阳县| 晋城| 德钦县| 平遥县| 汝城县| 依兰县| 应用必备| 化德县| 江西省| 绍兴县| 白银市| 辽中县| 东至县| 东源县| 柳江县| 湘阴县| 南川市| 澄江县|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