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要的是交付,而不是服務
我們會一直去一家餐廳吃飯,是因為它越來越好吃嗎?不是的,是這家餐廳口味穩定,每次去都一樣好吃。這就是“穩定交付”。穩定交付,才是復購的底層邏輯。
我常常拿星巴克當例子,星巴克的咖啡好不好喝,見仁見智,但星巴克絕對有世界級的穩定輸出,你每次去都可以期待拿到一致的咖啡。這個“每次都一致”,我講的是你走進全球任何一家星巴克,喝到的咖啡幾乎都是一樣的口味,這真是不簡單。這個交付上的確定性,才會讓客戶一買再買。
一家咖啡店店長手沖的咖啡很好喝,店員沖的就很難喝;資深領班細致到位,新來的服務生很隨便……這種交付上的不確定性就是地雷,就是低谷,非常影響客戶的復購。全世界的星巴克你喝到的味道都是一樣的,到哪里都很容易買到,還能夠讓人“裝”起來,難怪品牌會大賣。
所以我們要看懂人、貨、場,看懂客戶在什么時刻買的是什么。如果是用來請客吃飯的餐廳,就是用來擺譜的,賣的是門面,是氣派,所以這種餐廳就要讓出錢做東的人覺得有面子,餐廳老板得出來親自招呼。有些地方你會去吃,也不是因為有多好吃,就是近、快,就是“我家巷口那家”,天天去還吃不膩。
要搞懂消費者的動機和情緒,就要回到馬斯洛需求理論,這才是人邏輯的底層邏輯,第一性。讓消費者覺得值了的時刻,就是你該交付的事,消費者要的是交付,而不是服務。你不去搞清楚消費者的動機和情緒,就只是賣貨,一旦熵值降低,進入信息增益,消費者要的就是確定性的答案,例如便宜大碗,競爭怎么可能不激烈?
說說抖音吧,你以為抖音提供的服務是短視頻,主力是賣貨嗎?從“人、貨、場”邏輯、動機情緒去切分,抖音賣的是轉移你的注意力,講得更準確一點兒,其實是轉移你的壓力。你本來專注于某件事,但因為壓力太大,暫時躲到抖音的世界里。暫時逃避、轉移注意力、放松,這是很高頻的需求,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第二層,這才是底層邏輯。
經濟學家曾提過“注意力經濟”,但當下社會不如說是“轉移注意力經濟”。各種短視頻平臺的發力,早就硬生生把人的注意力給切碎了。很多精神病學家和腦科學家都提出警告,短視頻引發的手機上癮癥是值得憂心的現象。但這種發展應該已經不可逆轉,做體驗設計的還是要看懂這個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