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放糧途中巧設攤
- 重生之我在北宋當牛馬
- 明天oy
- 2748字
- 2025-06-29 10:26:30
日頭正盛,照得倉前青石板泛著光,暑氣漸騰,李長安披了件薄衣,抹了把額角的汗。
糧倉前依舊排著長隊,百姓們手里捏著戶貼,眼巴巴地望著已經領完糧出來的糧車。
雖說隊伍動得慢,但秩序井然,再無人鬧事。
核對、登記、分糧,流程已逐步穩定下來,黃策站在一旁看了片刻,忽然發現李長安沒再翻契紙、也沒再招呼小玉,反倒從車尾掏出幾樣鍋碗瓢盆,又抱出一盆調好的面糊和幾缸配料。
他皺了皺眉頭:“你這是……要干什么?”
李長安拍了拍裝著鐵鏊的推車,理直氣壯地回答:“擺攤。”
“擺攤?”黃策一時沒轉過彎,“在這兒?你不是負責放糧的嗎?”
“放糧又沒餉領啊。”李長安笑嘻嘻地揭開一只陶罐的蓋子,里面滿是攪拌好的豆醬和蜜醬,“青苗糧是官糧,我不過是代發,又不拿俸銀。你以為我靠什么活著?”
黃策一愣:“所以你……這是謀生?”
“是啊。”李長安把面糊攪了一下,“不賣幾個煎餅,今晚我喝西北風去?”
黃策看著他將炭盆點燃,爐火騰起,熱油刷上鏊子,頓時滋滋作響。
香氣伴著油煙在倉前彌漫開來,引得周圍百姓紛紛側目,有人小聲議論:
“這放糧官怎的……怎的……擺上攤了?”
“我前幾日在西巷見過他攤子,就這餅,三文一張,比饃還貴。”
“但聽說……賊香。”
李長安壓根沒理周圍目光,自顧自地大喊了一聲:
“煎餅果子!熱騰騰的煎餅果子啦!三文一張,可加蛋、加肉,醬料自選,不好吃不要錢!”
這聲音一嗓子下去,像是扔進水缸的一塊石頭,立時炸出一片漣漪,原本排隊的農人紛紛轉頭,看向這邊。
幾個小孩忍不住咽口水,大人也嗅著香氣忍不住動了心。
黃策看得目瞪口呆。
李長安卻攤得飛快,油刷刷,面糊潑,蛋一磕,醬一刷,咔噠一卷,一氣呵成。
那煎餅邊焦脆中帶著韭菜香,蛋香四溢。
他抬手遞給黃策:“嘗一個。”
黃策遲疑接過,一口咬下去,頓覺香酥滿口,外焦里嫩,醬香和油香纏在一起,韭菜雞蛋恰到好處。
他忍不住點頭:“這……你這是學廚子出身的?”
“自學成才。”李長安得意地一咧嘴,手上翻餅的動作卻不慢。
鏊子上一張剛揭下來,他便順手又攤上下一張。
等一爐烙完,他用竹鏟撥拉著,把十來張香氣四溢的煎餅裝進竹籃,遞給一直在旁幫忙的小玉。
“拿進去,分給石大牛,還有倉里幫忙的幾個老哥。”
小玉早就被香的流口水,連忙起身抱著籃子跑了進去,遠遠還能聽見她清脆的聲音在叫:“石大牛哥,馮旺子哥,吃餅啦!”
李長安看著她小小的背影,不自覺地笑了笑,剛忙完一批,騰出手來,便問黃策:“吃完了沒?”
“嗯。”黃策點頭。
“那好,”李長安笑容燦爛,“幫我數錢。”
黃策一愣:“……你不是說是請我吃的?”
李長安一邊把下一張餅扔進鏊子,一邊笑瞇瞇道:“飯錢抵工錢,咱倆扯平。”
黃策哭笑不得,低聲罵了句:“你這書生,油滑得很。”
可手還是老老實實地伸向了那堆文錢,開始清點起來。
周圍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攤子前排起了新一輪小隊。
李長安這次準備的兩盆面糊,不到一個時辰就見了底。
黃策幫著他收拾了攤位,他這才重新回到桌后坐下,開始繼續核驗戶貼、登記戶數。
正忙著時,忽然人群外響起一陣騷動。
“那誰家說不敢簽,說是要被充軍的契紙!”
“還有的說,咱們這糧是個套,簽了就得把地貼出去!”
“可不是!哪有好事上趕著讓你借糧的?”
聲音越來越嘈雜,有些排隊的百姓開始交頭接耳,腳下也猶豫起來。
黃策眉頭一皺,低聲道:“我去看看。”
他順著人群走出不遠,站在巷口打聽了一圈,又繞到街角茶棚,和幾位混跡市井的人寒暄幾句,回來時臉色不太好看。
“是城西集市那邊幾個游手好閑的地痞傳的,說你放糧是假,設套是真;契紙里藏了‘地契’條款,不還就押地,不服就充軍。”
李長安聽完,眉頭微擰,卻沒說話。
他知道這招。
不是打明面,而是挑人心里最怕的地方下刀。
百姓識字的少,一紙契書,誰知道寫了什么?一句“押地”、“充軍”,不管真假,都夠人犯嘀咕的了。
黃策問:“人現在不在這邊,消息是昨兒在集市上放出來的,今日早上就在傳了,暫時抓不到。”
李長安點點頭,壓低聲音:“先別動,穩住場面要緊。”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鄉親們,我知道大家有疑慮,有擔心。”他從袖中抽出幾張已經簽署完的契紙,“既然如此,不妨推幾位識字的鄉親上來,幫大家看看這契紙上,到底有沒有‘押地’二字?”
人群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片刻后,一位穿著整齊的年長男子走了上來,低聲道:“我識些字。”
“還有我。”另一位四十來歲的漢子也擠了上來。
李長安將契紙攤在案上,點著要點,一字一句念給他們聽:“每戶借糧不超過五石,約定秋后還糧,附一成利息,遇天災可展緩半年,若歉收減半償還,不足者可議緩期——”
他停頓一下:“這契紙,可有押地之語?”
兩人低頭細看,面色平和。
“沒有。”其中一人抬頭道,“寫得很明白,就是借糧、還糧。說秋后歸還,沒提土地的事。”
“也沒有寫要交篩揚費、抬斛錢這類。”
李長安點點頭,又擺上算盤:“還有人說,一成利息也是假話,那我就算給你們看。”
他撥動算盤:“五石糧,每石六十六斤,加起來三百三十斤,一成利息,就是三十三斤。秋后你家要還的是三百六十三斤。”
他停頓了一下,眼神掃過人群:“不是六百斤,不是八百斤,不是按高價折銀子再翻兩倍收,不是舊法那種貸你五石,年底追你十石——”
說到這,他擺出一張舊年的契紙,翻到其中一頁,“這是之前牛角灣的舊契,一成利息是寫了,可后頭還藏著一個‘收成不足,按田畝估價補償’,就是這一句話,去年牛角灣一家三口,賣了一畝地,還搭了一頭牛。”
石大牛從旁接過話頭:“我爹當時就氣暈過去了。”
馮旺子也點頭:“現在的契紙,我家也簽了,你們要不放心,拿我的去看看。”
小玉也站出來了,舉起那塊小手掌寫得一板一眼的冊子,朗聲道:“我們登記的每一戶,每一石,都有對照,秋后就按這個來。”
李長安掃視四周,沉聲道:“我一個書生,若真要坑你們,敢在這大白天里立榜設帳?你們只管把賬記清、把契收好,秋后咱們對著紙,看誰賴得了誰。”
案前的紙張、算盤、冊子仍擺在那里,陽光斜斜照下來,將木案拉出一大片陰影。
有人沉默,有人點頭,也有人交頭接耳。
那兩名幫忙讀契紙的村民互視一眼,最終抬頭向眾人道:“俺是識字的,字里行間確實沒那幾句嚇人的話。你們信不信,在你們自個兒。”
場中靜默片刻,有一人低聲說:“我家還是先借著,過了春種再說。”
又有一人抱臂冷笑:“萬一寫了歪字兒,到時候縣衙也只認紙不認人,咱們可扯不過人家。”
“你行你來讀啊?剛才不是讓識字的看了么?”
“誰知道是不是串通好的……”
幾句話又引來一陣小亂。
李長安沒再多說什么,只是淡淡道:“這契紙,照章照理,該怎么借就怎么借。不信的,也沒人逼你。”
他說完,便坐回案后,開始整理先前核驗過的戶貼。
人群像是被這句話敲了一悶棍,有些人轉身離開了,也有些人還在隊伍里猶豫著,有的干脆蹲在地上,搓著手發呆,還有幾個悄悄走到石大牛和馮旺子那邊低聲打聽情況。
至于那傳謠的事,雖說暫時平息,但余波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