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武道為什么用‘火’來比喻嗎?”
就在鹿沉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時,許冬枝再次開口。
“史書記載,五千年前,諸國林立,天下未定,中原宋、吳、越、韓、狄等國紛爭不斷。那時荒野中出了一位古賢,能徒手撕裂虎豹、搏殺熊羆,超然脫俗,被尊為古往今來第一位‘念燈境’武者,奉為‘武祖’?!?
她抬眼看向鹿沉:“‘念燈初燃’的境界,就是由武祖開啟。其實用金、木、水、土來比喻,換個詞也能成立。為何獨獨用‘火’?沒有確鑿證據,后人推測,可能是武祖受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古老傳說啟發?!?
鹿沉聽得入神,前世記憶翻涌不息。
“這五千年前,聽起來就像前世的春秋戰國,也是思想大爆發的時代。前世有孔、老、墨、釋、蘇格拉底等先賢,在這個世界,則有開創武道初境的武祖……原來如此,世界雖不同,追尋真理的道路卻相通。”
感慨至此,他不禁脫口而出:“無論哪個文明的先民,在最初階段,都免不了崇拜光和火焰。我大膽猜測,火焰升騰,便象征太陽。對太陽的崇拜,恐怕就是一切神巫、禮教、哲學思考最初的源頭?!?
話一出口,他忽然覺得安靜得過分。抬頭一看,只見許冬枝像看什么怪物似的盯著他,神色震動,似乎倒抽了一口涼氣,半晌說不出話。
這目光讓鹿沉頗為不自在,“呃……怎么了?”
“沒什么。”
許冬枝搖搖頭,“只是這話……好像直指根本道理……嘖,你果然與眾不同,總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且總能抓住關鍵。事實也確如你所說,武道自比作火之后,它的演變發展,真的一步步在接近太陽的意象?!?
一邊說話,一邊凝視著鹿沉,咀嚼著他的話,心中暗暗消化,隱隱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宏大視野。
她心中暗想:“太陽崇拜,確有道理……但把它提煉成一條普遍規律,真是聞所未聞。簡直像他親眼見過‘多個文明的先民’,而且每家都有相似特征似的。這傻大個的想法真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此刻她對鹿沉思想的驚異,甚至超過了之前對他敢于質疑的欣賞。
敢于質疑的人雖然稀少,但并非沒有。許冬枝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只是反應不如鹿沉這般初入門徑便頓悟來得敏捷,比他慢了一兩年。
慢就慢了,前提是還能比較快慢。但這番“太陽崇拜”的言論,卻透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宏大氣魄,仿佛鹿沉眼中看到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超越了個人,貫穿了整個文明的源流。
這種思想,不僅許冬枝從未想過,也從未聽宗門里的前輩宿老提起過。這話看似簡單,實則深奧至極。若以此為基礎,假以時日,或許真能開創武道的一大新境。
暫時無暇深想,許冬枝只得繼續道:“武祖雖是開天辟地的大賢,但終其一生,也只停留在念燈境?!?
“此后武道流傳開來,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知念燈,再無更高境界。此后每隔兩三百年,才有驚才絕艷之輩橫空出世,不斷拓寬武道的邊界,直到今天。”
“念燈境、形骸境、服元得氣、齋主人、真住我……每一個境界的突破,都經歷了百年甚至千年的積累,才造就了如今的武學盛世?!?
“換句話說,武道在不斷演進,日益壯大。從古至今,是越來越強的。武祖雖受后人敬仰,但實力恐怕不如現在的初窺門徑者……比如你,他恐怕勝不過你?!?
“所以有句話,道出了武道演進的根本動力,可概括為四個字:‘是火天日’。意思是,回望千年歷程,武道典籍日益厚重,天才如過江之鯽,英杰代代相承。終有一日,武道之火將燎至天際,敢與日月爭輝!”
許冬枝說到這里,不免胸懷激蕩,豪情滿懷。將人力壯大武道,比作舉火向天、挑戰太陽,這是何等宏大的偉業?何等崇高的追求?
武者的驕傲與夢想,盡在于此。
就像前世的科學家,敢于宣稱自己是在探索宇宙真理,追尋那至高無上的法則。
“是火天日?!?
鹿沉重復著這四個字,體會著其中的豪邁氣概,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聯系前面的講述,我明白了。武祖終其一生止步念燈境,恐怕也深知那是當時人力的極限。他這么想,我也不謀而合地這么想,我們如出一轍?!?
“跟誰不謀而合?跟誰如出一轍?”
許冬枝不禁莞爾,“這話要是傳出去,只怕會惹來群起攻之,罵你自不量力、狂妄自大,竟敢與武祖相提并論?!?
“對我而言,這話絕無不敬之意。武祖功參造化,令我無比敬仰。正因如此,我才更想揣摩他的想法,理解他的信念:他為何能成就他人所不能?又為何未能繼續突破?這都是我想探究的?!?
鹿沉坦然笑道:
“我想了解他的歷史,學習他開創的武道。雖相隔千年,卻仿佛見過了他。此時此刻,我有著與他同樣的困惑。只是我比他幸運,能從他的后人這里,得到他當年未能得到的答案?!?
他點了點頭,并不在乎許冬枝的嘲弄,繼續問道:“武祖之后,推動武道邁出下一步的,想必就是那位提出‘以志火生心氣’的先賢了吧?”
直到此刻,他才完全明白許冬枝為何繞這么大一個圈子,講述這么多背景。武道果然深奧玄妙,要解答一個問題,需要層層鋪墊諸多概念?,F在,終于可以深入講解“心氣”了。
若換作別的徒弟,許冬枝當然只需傳授練功方法,不必講清來龍去脈。但鹿沉的疑問直指核心,非得解惑不可。
鹿沉能有此一問,是他的機緣。在武道之初便觸及這些根本,對他日后的精進,必將大有裨益。
許冬枝聽了這話,心里又是一震。
到現在為止,鹿沉已經很多次讓她感到吃驚了,幾乎成了常事。
她一向覺得自己天賦很高,悟性奇佳,無論如何武學,師傅闡述一遍即能明白,甚至舉一反三,常常讓同輩人比不上,在武功上讓別人驚訝,乃是家常便飯。
現在自己卻調換了位置,成了那個不斷被震撼的人,一時間心里各種復雜心緒都有,特別不是滋味。
她思來想去,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也許以后鹿沉會遇到比他更聰明的徒弟,也能體會一下比自己更強烈的落差感。
想到這里,她精神一振,好像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那個人本來的名字沒人知道,都叫他‘心宗’。是和道家真君、佛家覺王、儒家先圣同一個時代的人物。真君、覺王、先圣在各國傳道,地位尊貴,受人敬仰?!?
許冬枝接著說:“在武祖之前,世上根本沒有‘武道’這種說法。他死后幾十年,武道雖然開始流傳,但還沒形成氣候?!?
“心宗偶然學了點武道,又到處游歷求學,先后向真君、覺王、先圣請教,又反過來教了他們三人武道,他們之間亦師亦友,互相交流印證。”
“之后又過了二十多年,真君隱居在陳地,覺王棲息在西邊,先圣住在魯地,心宗則躲進了南山,彼此間的來往漸漸少了。誰也沒想到,相隔這么遠,他們竟然有了同樣的領悟?!?
“一年間,心宗練成了‘心氣’。三年后,真君、覺王也相繼突破了境界。五年后,先圣也領悟了其中的奧妙?!?
鹿沉想象著當年四位開創武道、道法、禪學、文理的祖師互相印證道理的情景,“這么說來,‘心氣’的根本,似乎是在禪理和道書里?倒也對,既然叫‘心氣’,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他轉念一想,苦笑道:“我想我也明白了,為什么武祖難以突破。這位老前輩,恐怕一個大字都不認識吧?”
“沒錯,武祖出身山野,目不識丁。心宗是士大夫貴族,來往無白丁。兩者代表著兩個極端?!痹S冬枝已經習慣鹿沉接話,慢慢覺得今天像在交流論道,而不是她單方面在傳授。
聽了許冬枝的話,鹿沉暗暗點頭,心里浮現出兩個形象:一個是放蕩不羈、能打虎斗熊的粗野漢子,一個是溫文爾雅、道理深奧的古來大夫。
同時,他打起精神,因為許冬枝講完了前面的緣由,接下來就該講“志火生心氣”的根本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