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透營銷本質:品牌營銷的12大策略
- 付邦安
- 5594字
- 2025-06-23 11:32:17
第四節 戰略規劃七步法
《孫子兵法》中提及,“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這句話強調在兩軍交戰時,對自己和對手的了解程度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商場如戰場,無論身處什么行業,我們都會遇到競爭對手。
要在競爭中做強做大,成為行業領導者,就需要根據實際的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制定應對策略,并根據競爭對手的實力出招。
我們要從行業、競品、自身、政策、市場等多個角度出發,利用“戰略規劃七步法”制定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
第一步:看行業,明空間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市場是做出來的,品牌是做出來的,只有夢想還不夠,必須讓夢想照進現實。
夢想既是戰略目標,也是行業發展方向,需要我們竭盡全力。企業在制定戰略規劃之前,需要認真分析行業狀況,通過行業發展趨勢來預測未來的市場空間,最重要的是明確自身的市場空間有多大,能夠分哪一杯羹。
所以,戰略規劃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清行業,這樣才能做好產品,做好市場。
行業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一般來說,行業發展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衰落階段和第二曲線階段。還有人將市場分為紅海市場和藍海市場,將產業分為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等,這些都是對行業的發展總結。實際上,不存在絕對的紅海市場或藍海市場,因為整個行業和社會充滿競爭,這些只是相對的稱謂而已。發展的階段性也不是絕對的,不能僅以時間來評判興衰,而要靠企業的引導來確定行業發展方向。
品類由企業創造,而非消費者,因為企業通過引導消費和擴大需求來塑造市場,而消費者不會自發形成新的消費市場。
第一,先進入者塑造市場空間。
企業如果是某個新品類的開創者,它就是市場空間的締造者,但并不代表它就一定能成功。關鍵在于企業是否能夠堅持戰略,能否最大限度地投入資源,建立行業品類王國,成為行業領導者。蘋果做到了這一點,它開發了iPhone,塑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讓模仿者和競爭者難以望其項背,從而成為行業老大。當然,不是第一個進入行業的品牌也能夠成功。例如,安慕希不是第一個做常溫酸奶的品牌,六個核桃不是第一個做核桃乳的品牌,營養快線不是第一個做奶味飲料的品牌,但是它們都取得了成功,成為行業領導者。
第二,后進入者占領市場空間。
如果一家企業想進入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已經有老大品牌,那么企業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占領一部分市場空間,在整個市場空間內塑造差異性,制定相應的戰略規劃,與行業內的老大品牌進行差異性競爭。
第二步:看競品,明突破
邁克爾·波特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這一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企業的競爭環境。
這五種力量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與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
邁克爾·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幫助企業系統評估行業競爭結構,幫助企業識別影響獲利能力的核心要素,同時企業還需結合競爭對手分析框架制定相應的策略。
首先,要分析我們的競爭對手是誰,并根據競爭對手的實際狀況來反思自己,找到戰略突破點。企業在不同的目標市場可能有不同的競爭對手。
其次,要分析競爭對手的現行戰略,研究競爭對手目前正在做什么以及將來可能采取的行動。列出競爭對手的戰略并進行分析,以便企業做出有效及時的回應。
再次,要通過分析競爭實力,找出企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明確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和劣勢,更有針對性地制定競爭策略。
最后,要分析競爭對手對自身和行業的發展預測。這有助于了解競爭對手的戰略定位,以及它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測。競爭對手對自身和行業的預測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不正確的。通過掌握這些預測,企業可以從中找到發展的契機,從而使自身在競爭中處于有利的位置。
危機和機會是相對的,且可以互相轉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危機突然降臨時,我們必須有化危為機的心態和策略。
例如,喜茶、奈雪的茶看到年輕人的健康化、簡單化需求,推出即飲茶和糕點,贏得了市場的認可,成為熱門品牌。
第三步:看自己,明利弊
戰略規劃的制定不是“畫大餅”,而是要“量體裁衣”,注重可執行性。企業需要全面分析自身的優劣勢以及外部市場的競爭態勢。只有看清了自己,才能明確戰略方向,才能聚焦資源、拓展市場,從而提高戰略執行的成功率。
企業內部分析的對象主要包括人力資源、技術資源、生產資源、財務資源、管理資源、企業文化資源等方面。戰略規劃的制定需要具備前瞻性,而不是聚焦短期利益。資源匹配不當,將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使企業破產倒閉。
看清自己,不僅是看清產品是否有差異性、產品產量是否充足,還要看清市場服務人員是否充足。如果企業想擴大業務規模,在規劃好產量之后,首先要想到如何管理市場,如何組建相應的銷售隊伍來跟蹤和服務市場。否則,這種擴張可能只是一時沖動,不是可持續發展。
國家提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企業是否跟風進入這一領域?若有意涉足,企業需要先審視自身是否具備這種產業基因,切不可盲目投資。
第四步:看大眾,明需求
企業在做戰略規劃時,首先要想到消費者在想什么,他們需要什么,然后根據他們的需求來開發產品。
大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眾的需求是海量的。
如果產品不符合大眾需求,就很難動銷,也就難以獲得市場空間。研究消費者的需求狀態,找到企業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這就是“狀態營銷”。讓大眾的需求狀態發生,企業給予滿足,開發相應的產品,自然容易取得相應的成功。
王老吉發現了“上火”這一普遍的健康焦慮,所以提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
開車人士經常處于精神高度集中狀態,易疲勞,而普通消費者也會經常感到勞累,紅牛找到了“困了、累了”的狀態,所以提出了“困了累了喝紅?!?。
總結這些成功品牌,它們都是抓住了大眾消費者的需求狀態,提供了簡潔明了的功效定位,從而實現了產品的銷量爆發。企業都是通過洞察消費者的內心需求,制定了企業和品牌的發展戰略,?并始終如一地推廣運作。
需求并非全部都是顯性的,有些存在于消費者心中,需要企業去挖掘。企業主動表達出來,相當于讓產品說出了消費者的內心需求。而這需要企業引導其消費,而不是簡單地滿足其需求。
需求來自哪里?
它不是消費者的表面需求,不是企業的主觀判斷,也不是市場調研問卷的結論,而是來自社會環境下消費者的內心變化。如果戰略規劃能夠把握消費趨勢,就可能引起消費共鳴。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我國果斷采取了策略,以阻斷病毒的傳播。這次疫情對國人的價值觀也產生了影響,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飲食衛生更加受到重視,并促使食品、餐飲行業的安全標準提升。
同樣因為疫情的影響,健身器材、保健產品、外賣等迎來了增長大爆發。
這些都是現實的消費需求,需要從生產硬件到服務軟件的全面升級。
第五步:看市場,明傳播
戰略規劃的傳播策略在市場建設中起到關鍵作用,一定要明確面對什么樣的市場,采取什么樣的傳播策略,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傳播方式。
如果產品主攻農村市場,則應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引導消費者,抓住消費者的跟隨心理。在戰略傳播的規劃上,要根據農村市場的特點整合資源,策劃接地氣的傳播活動。
如果產品主攻城市市場,則要根據城市人群的生活特點和生活軌跡來制定傳播策略,使其符合城市消費環境的特性。很多人認為城市人群品牌意識強,不太容易接受新的品牌。實際上,如今的城市市場正處于好時候,因為“90后”“00后”已經成為消費主力。他們更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對網絡營銷特別敏感,思想開放,消費意識強。面對這種情況,品牌的戰略規劃必須明確且針對性強。
“90后”“00后”是互聯網時代的真正“原住民”。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氛圍:快節奏、高強度、媒介環繞。與他們的上一代、上上一代相比,他們具備非線性的思考方式,能夠快速在不同畫面之間切換,接收和處理信息,并與世界進行交互。
對于他們來說,這個豐富多彩的電子世界是真實的。他們不能理解父輩為什么把它稱作“虛擬空間”,因為在他們的孩童時期,所看到的一切圖案、動漫、游戲等,都充滿了“場景切換”“時空旅行”“生命奇跡”。
“90后”“00后”的價值觀、審美觀、消費觀與上一代有很大不同,只有洞察他們的整體特點后,企業才能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傳播策略和規劃,而不能按照傳統的思維與他們溝通。“90后”“00后”比較突出的特點如下所示。
他們喜歡“混搭”,不會一味追求全身名牌,更注重個性化消費,企業需要采取情感化的營銷策略。
他們的消費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非常舍得花錢,另一方面又很注重價格,關鍵是性價比。只要他們認為產品的性價比合理,就會很爽快地購買。對企業來說,可以從折扣品牌切入。?
“90后”“00后”并不在意“60后”“70后”把他們歸類為“非主流”,事實上,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好與不好完全是“我的地盤我做主”,他們對產品的感性認知往往超過理性認知。認為產品好就點贊,認為不好就“噴”,這是他們感性思維的體現。要想獲得他們的好感,不是讓他們感動,而是要讓他們激動。
“90后”“00后”中有很多所謂“宅女”“宅男”,他們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中長大,對于他們而言,網絡世界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為重要,因此傳播需要借助網絡的力量。尤其是手機,它已成為一個多功能的生活工具,可以滿足上網、聽歌、看視頻、拍照、玩游戲、翻譯、購物、直播、工作等多種需求。在傳播方面,企業要根據他們使用手機的習慣制定策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
什么樣的產品最酷、最值錢?當然是稀缺的產品。對于崇尚自我個性、追求與眾不同的“90后”“00后”來說,得到一款稀缺產品會讓他們感到興奮或滿足。例如,中國李寧的“悟道”系列掀起了國潮消費熱潮,推動李寧的業績迅猛增長。
針對核心消費人群,企業除了采取多樣化的營銷手段,還要讓品牌和產品傳播形成獨特的風格。
第六步:看政策,明方向
營銷就是生態競爭,既然是競爭,就要看清環境。
企業必須看清社會發展的政策方向,才能夠制定符合社會政策的企業發展戰略,順應時代潮流,才可避免與社會背道而馳。
社會政策主要包括與民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決策,例如,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等,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點,企業要根據政策方向來制定企業的戰略方向。
企業可參考政府的經濟政策,如重點扶持什么產業、計劃淘汰什么產業等。還可參考對企業經營行為具有約束力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貿易法規和協定等。
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資源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未來的經濟走勢等。例如,銀行利率、匯率水平、通貨膨脹率、人均就業率、人均收入水平、能源供給成本、市場化程度、市場需求狀況等,都是經濟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文化環境指組織所在社會中的民族構成、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因素。
技術環境指與企業產品相關的技術、工藝、材料的現狀和發展以及應用前景,企業尤其需要關注可能引發產業變革的新技術和新發明。
(1)國家重點投資和政策支持哪些新技術?
(2)新技術是否提高了企業的營運效率?
(3)新技術是否提高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或降低了成本?
(4)新技術是否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產品、服務與消費體驗?
(5)新技術是否會導致全新商業模式的出現?
社會政策導向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方向,為企業戰略發展指明道路。
目前正朝著綠色節能技術方向發展,從世界和我國的發展趨勢來看,這是共同的方向。這就給汽車、電子、材料、化學、建筑、照明、能源等行業指明了方向,只有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才能贏得市場,并實現更好的發展。
我國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包括:一是農業,推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業質量和產量,助力中國農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二是服務業,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拉動內需的產業,通過服務促消費;三是高科技產業,重點圍繞醫療、教育、康養等民生領域,大力發展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產業服務,聚焦大數據驅動下的各類互聯網業態創新。所以,在我國的政策環境下,企業戰略規劃應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契合我國的基本國策。
第七步:看實際,明執行
戰略的制定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分析研究明確企業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為了一時鼓舞人心而畫的“餅”。
戰略的制定要建立在企業能夠執行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實現戰略規劃的價值,否則只能淪為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企業需從了解競爭對手入手,統籌考慮利益相關者(包括股東、員工、供應商等)的需求和期望,合理安排和利用資源并找到能夠實現目標的策略,如人力資源、資金等。這種現實的目標策略要有可行性,讓企業內部的資源能夠支撐戰略的投入需求,讓外部的市場資源能夠支撐戰略布局,只有做到內外結合,才能推動戰略落地,創造價值。
戰略目標應該保持一致性和可實現性,而策略應該具有靈活性,不能一成不變,應根據實際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做到“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判斷商業戰略規劃是否具有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主要考慮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1)市場的需求空間有多大。
(2)競爭對手的實力如何。
(3)企業自身生產能力如何。
(4)企業整體人力資源是否匹配。
(5)企業未來需要的資金投入有多少。
(6)產品的競爭力如何。
(7)產品的動銷能力如何。
(8)產品的研發能力如何。
(9)產品如何升級換代。
(10)企業的資本整合能力如何。
只有看清企業自身的優劣勢,才能明確戰略的執行能力,預估未來的市場競爭結果。商業戰略規劃一定是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以企業的執行能力為基礎,緊密圍繞市場,確保切實可行。
無論多么宏偉的戰略,無論是長期還是中期戰略,如果沒有執行計劃,戰略都將成為一紙空文。制定戰略實施計劃是戰略落地的關鍵環節。
因此,在完成戰略規劃制定后,應著手制定第一個三年實施計劃,推動戰略逐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