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時許,朝陽剛剛升起,萬壽宮南面的樹林里便已是車水馬龍,人影瞳瞳,不知多少匠戶在綠樹紅墻間奔忙。
那一圈圈圍屋和一棟棟奇形怪狀的廠房也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拔地而起。
朱覺帶著王承恩、方正化和劉若愚等細細巡視了一圈又如同往常一般回到了研制蒸汽機的院落里。
這會兒中間的廠房才剛開建不久呢,他還只能讓匠戶在四周建好的圍屋里面打造蒸汽機。
王徵那是早就已經過來了,船塢那邊他是根本不用管,有經驗的匠戶自己就會建造,他是每天一大早就跑過來,盯著這邊的匠戶打造蒸汽機,生怕出一點問題。
這蒸汽機看似簡單,對尺寸的要求卻是相當的高,很多地方那都要做到嚴絲合縫,那真是一根頭發絲的間隙都不能有。
說實話,這會兒要把蒸汽機做出來那真不是一般的難。
西洋諸國是早知道了蒸汽機的原理,也嘗試很多年了,但他們那落后的加工水平壓根就打造不出真正意義上的蒸汽機來。
大明能好一點,畢竟兩百余年的底子還在,領先世界的加工水平還在。
不過,光是大明現有的水平想要把蒸汽機打造出來那也相當難。
皆因這會兒大明也沒有任何的加工機床,皇城里甚至就連個鑄造廠都沒有。
他們還只能先將蒸汽機拆成簡單的零部件,一件一件用手工打造出來,而后再做精細加工。
還好,大明匠戶的加工經驗真不是一般的豐富,什么手搖的,腳踏的,乃至利用樹枝彈性的簡易加工設備他們是造了一堆,加工簡單的零部件還是沒有問題的。
朱覺進來的時候王徵就在那專門組裝的圍屋里面測試加工好的零部件呢。
他測試的零部件著實很簡單,也就是一個大致巴掌大小的圓銅板,中間立著一根大致三指粗的銅圓棒,這個是擺桌上的,他手里還拿著一塊大致巴掌大小的圓銅板,銅板中間還有個窟窿。
這測試方法也很簡單,也就是把他手里的圓銅板套中間立著的圓銅棒上,而后上下滑動。
朱覺看滑動一點問題沒有了,這才問道:“良甫,怎么樣,這么改一下好多了吧?”
那可不。
王徵滿臉欽佩道:“陛下,您真是神了,這么一改,一點問題都沒了,那真是頭發絲都進不去,而且滑動起來還輕松得很。”
說罷,他將帶孔的圓銅板拔出來,指著中間道:“陛下,您看,微臣專門放了根最細的頭發絲。”
這零件看似簡單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皆因中間的圓孔里還嵌了個小金環。
這就是他想出來的密封圈,這會兒還不知道哪里能買到橡膠呢,他只能用黃金密封圈來替代了。
皆因這會兒就有專門加工黃金首飾的匠戶,且這些匠戶還有簡易的加工設備,加工出來的黃金絲那是渾圓光滑,尺寸精密得很。
萬歷就命人用黃金絲做了個精致的皇冠,名曰金絲翼善冠,那精細程度,后世出土之后都仿制不出來!
這會兒他就讓專門加工黃金的匠戶打造個黃金密封圈,那自然一點問題沒有。
他接過圓銅板細細看了看,隨即微微點頭道:“嗯,沒問題了就好,所有滑動部件的密封都用這個替代吧。”
這用的可是真金!
王徵聞言,那都不由得肉疼道:“陛下,若是密封全改成這樣,一個蒸汽機怕是要用一兩多黃金。”
這算什么?
朱覺不假思索道:“你只管讓他們趕緊把蒸汽機樣品打造出來就行,這蒸汽機的價值可是萬兩黃金都不止。”
說的也是。
蒸汽機對于他們來說那就是無價之寶,皆因后面所有機器都要用蒸汽機來帶動。
王徵聞言,連連點頭道:“陛下英明,微臣明白了。”
說罷,他便興沖沖的拿著圓銅板跑其他加工車間去了。
朱覺見狀,這才在大條桌旁坐下,拿起上面的奏折飛快的看起來。
劉若愚連忙往他身邊一坐,提起了紅筆,王承恩則飛快的拿出印璽來,站在劉若愚旁邊。
這會兒他們處理奏折那就跟流水線一樣,簡直不要太快。
還是不到一個時辰,他們便把奏折給處理完了。
朱覺正琢磨著去哪里巡視一番呢,外面突然響起一聲通傳,“徐光啟求見。”
總算是來了!
徐光啟是南直隸松江府的。
畢懋康兄弟是南直隸徽州府的。
宋應星兄弟的老家也就在南直隸旁邊。
徐光啟來了,畢懋康兄弟和宋應星兄弟也就快來了,內廷很快就能組建起來了。
他頗有些興奮道:“宣。”
很快,徐光啟便疾步而入,拱手躬身道:“微臣參見陛下。”
呃,這頭發和胡子都花白了,你的年紀怕是比王徵都大多了!
朱覺愣了一愣,隨即忍不住問道:“子先,你多大歲數了?”
徐光啟不假思索道:“回陛下,微臣六十有六了。”
六十六了?
這不是半截都入土了!
朱覺頗為關切道:“你感覺身體如何?”
這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我還能為大明出力啊!
徐光啟想了想,隨即略帶夸張道:“陛下,微臣這幾年在家務農,身體好著呢,還能刨地,還能挑水,還能除草施肥,就跟個壯勞力差不多。”
你個禮部侍郎致仕回家還務農!
朱覺細細一看徐光啟的手。
信了。
這就不像是一個讀書人的手,反而像是一個老農的,人家手上那老繭怕不都有一寸厚了!
朕就需要你這種注重實干的人。
還是那句話,年紀大了沒關系,大不了讓你多帶幾個徒弟。
朱覺微微點了點頭,隨即問道:“聽聞你在編撰《農政全書》,編的如何了?”
陛下竟然知道我在編撰《農政全書》!
徐光啟連連點頭道:“微臣已經編撰完了,正準備找地方刊印呢。”
這書有了教授弟子就方便了。
朱覺聞言,又問道:“你可把稿件帶來了。”
那可是我畢生的心血啊,自然得時刻帶在身邊。
徐光啟不假思索道:“微臣帶來了。”
那就行了。
朱覺聞言,果斷道:“那你直接交給司禮監經廠去刊印吧,先刊印十萬套。”
司禮監經廠,那可是專門刊印經書和經史子集等典籍的地方!
還先刊印十萬套?
我編著的《農政全書》豈不是要變成傳世經典了!
問題,這需要花很多錢。
徐光啟按捺了一下激動的心情,小心道:“陛下,《農政全書》足有六十卷,五十余萬字,刊印起來太費錢了,微臣原本想著傾家蕩產能刊印一千套出來就不錯了,十萬套真的太費錢了啊。”
那點錢算什么。
《農政全書》的價值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朱覺不假思索道:“錢的問題你不用管,現在內庫還是有些盈余的,印十萬套書不算什么,關鍵《農政全書》推廣開來最少能全活上千萬百姓。”
當今天子竟如此重視農政!
大明之幸啊!
徐光啟不由感動道:“多謝陛下恩典。”
行了,這個就先不說了。
六十卷,排版都不知要排多少天。
朱覺微微點了點頭,隨即問道:“你可聽聞過紅薯和土豆?”
紅薯和土豆?
徐光啟琢磨道:“陛下,您說的紅薯可能是甘薯,甘通紅,甘薯微臣倒是見過,而且還試種過。
至于土豆,微臣沒聽過也沒見過,微臣只在萬歷末年西城指揮使蔣一葵所著的《長安客話》中見過一種名曰土芋的根莖植物,不知是不是陛下所說的土豆。”
你試種過甘薯?
朱覺聞言,饒有興致的問道:“你試種的甘薯是否外皮為暗紅色,長得圓鼓鼓的,中間粗,兩頭尖,帶甜味,大的有胳膊大小?”
您也見過甘薯?
徐光啟連連點頭道:“是的,陛下,您說的正是甘薯,此物不但好種且產量高,只要培育的種苗好,施肥得當,畝產能達數千斤乃至上萬斤。
微臣不但試種過,還在萬歷三十五年刊行過一本《甘薯疏》,希冀能在大明兩京十三省推廣開來,奈何,三位先帝皆無意于此。
現如今民間也就浙閩兩地種得人多一點,其他地方鮮有人專門栽種此物。”
萬歷、泰昌、天啟,一個拯救大明的機會擺在你們面前都被你們給錯過了!
朱覺聞言,果斷道:“你編著的《甘薯疏》也刊印十萬份,這甘薯種植必須大力推廣,我們爭取在三年內將甘薯種植推廣到大明兩京十三省。”
當今天子是真重視農政!
不過,甘薯不是這么好推廣的。
徐光啟連忙細細解釋道:“陛下,微臣試種過的甘薯皆喜溫,不耐寒,若是遇著霜凍,別說種植了,種子都會凍壞。
甘薯種子保存的問題微臣也想到辦法了,那得挖最少兩丈深的地窖,且要以沙土隔開存放,方能保證半年不壞。
這也是甘薯只有浙閩兩地人種得多的根本原因,皆因浙閩基本無霜凍,而北方皆有霜凍。
微臣曾在天津三衛試過了,那邊的屯衛軍戶挖地窖都費勁得很,若是讓平民來挖,恐怕沒多少人愿意挖那么深的地窖。
還有,想要讓甘薯高產,不但要有高產的種苗,還要施以足夠的肥料,特別是壯大根莖的肥料,這肥料民間大多不會造。”
肥料的問題朕還是有點經驗的,前世的朕還投資過肥料廠呢,為此朕還查閱過不少資料,這一世再建肥料廠自然沒問題。
這地窖問題也不大,大不了組織匠戶專門給人去挖。
問題就是,甘薯不耐寒,今年怕是沒法在京師試種了。
朱覺想了想,又問道:“那土芋呢,是不是皮色微黃,大致拳頭大小,呈不規則圓形,有的形似馬鈴?”
這東西您也見過!
徐光啟連連點頭道:“是的,萬歲爺,按蔣一葵所著的《長安客話》中描述,土芋應該差不多是這樣。”
那就是土豆了。
朱覺追問道:“蔣一葵有沒有說是在哪里發現土豆的?”
他就是在京畿發現的啊。
徐光啟細細解釋道:“陛下,《長安客話》是蔣一葵任西城指揮使時編撰的,長安代指京師,《長安客話》就是京師一帶所見所聞。”
那可太好了。
朱覺想了想,又問道:“土豆應該比紅薯耐寒吧?”
這個自然。
徐光啟連連點頭道:“京師一帶都有人種植此物,那土豆肯定是比紅薯耐寒的。”
那就沒問題了。
朱覺聞言,果斷道:“承恩,命人傳朕旨意,京營各衛所但凡有土芋者速速上貢,上貢十斤,賞銀一兩,朕要十萬斤,先到先得。”
這一下京營各衛所都炸鍋了。
土芋這東西隨便種種畝產都能上千斤啊,那就是一百余兩啊!
圣旨下,當天便有人趕著馬車上貢土芋來了。
這東西還就是土豆。
朱覺還把上貢土豆的京營屯衛都留下來了,讓他們幫徐光啟培育種苗。
徐光啟那是立馬就在樹林旁靠近太液池的地方開了一畝地,連忙培育土豆種苗,準備試種。
這東西著實比紅薯耐寒,且長的快的三個月就能收獲,這會兒種下去到冰封之前那肯定是有收獲的,就看收獲多少而已。
朱覺那又多了個巡視的地方,每天他都要往太液池旁的田地里跑幾趟。
太液池對面悄摸摸查探的人見了,那都不由得目瞪口呆。
這小皇帝竟然還喜歡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