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陳平的同月,劉邦從平陰津南渡黃河來到洛陽,繼續向東推進。
新城邑的三老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難以成事’,所以古語才說,要確立賊者,方能取勝。項羽不講道義,謀害義帝,就是天下共誅之賊。以仁義之舉,便可不依賴武力。我們的三軍將士應全部身著素服,并布告天下,我軍將東伐項賊,天下就會仰慕大王的德行,這堪比夏禹、殷湯、周武王三位古代賢王。”
劉邦說:“好!我倒是第一次聽說這個說法?!庇谑莿畲髲埰旃牡臑榱x帝發喪,還半脫衣服,哭靈三天,做足了戲碼。同時還布告諸侯:“當初天下共立義帝,諸侯以臣事之,如今項羽放逐并殺害義帝,大逆不道。我劉邦親自為義帝發喪,全軍將士皆著素服。關中兵馬悉數出發,再聚攏河東、河南、河內三郡將士,渡水南下,愿跟隨諸王共同伐楚,為義帝報仇!”
董公給了劉邦一個絕佳的建議。實際上劉邦哪會在意義帝的死活和仇恨,不過是借義帝被殺大做文章,為自己攻楚披上道義的外衣罷了。項羽若能保全義帝,那自己仍然是反秦復楚的領袖,他可以借這面旗幟討伐任何反對自己的人,即使劉邦想要反楚,也要花點功夫捏造一些理由。如今他親手殺了義帝,看似為自己除去了緊箍咒,實際上卻將“正義之師”的名義拱手讓人,自己反倒成了“亂臣賊子”。而劉邦在諸侯中率先為義帝發喪,使自己成為了一種精神意義上的領袖。
四月,齊國的局勢仍然十分膠著。田榮死后,他的的弟弟田橫糾集了數萬人馬,在城陽反擊楚軍。項羽這時候已經知道劉邦啟程東伐了,但他計劃先平定齊國,再回過頭收拾漢軍。
項羽這么做大概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齊國地理位置優越,能夠開山采礦,煮海為鹽,自古就富庶而強大,還與自己的楚國接壤,齊地不穩則楚國也不穩,先后實際控制齊國的田榮、田橫這父子倆又一直是反楚的,所以必須要先處理好齊國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項羽看來,劉邦的實力目前尚不足為慮,西邊的事兒可以先放一放。項羽的判斷基本是準確的,從后面彭城一役的結果就能印證。
劉邦抓住這個時機,帶領所收降的五諸侯(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漢王鄭昌、殷王司馬卬)兵馬共五十六萬向東攻楚。大軍走到外黃時,彭越率三萬將士歸附漢軍,因其收復了魏國不少城池,劉邦便拜彭越為魏國相國,令他平定梁地。
彭越是盜賊出身,活躍于亂世,沒什么立場,只是逐利而戰。他之前就幫助劉邦打過昌邑,也幫助田榮統一了齊國,還擊敗過楚軍。
漢軍趁項羽在齊國作戰,一路向東攻入楚國大本營彭城,盡收美女和財物,并大擺酒宴。這里印證了劉邦的“好酒及色”,他也再也無法按捺住攻入咸陽時就被抑制的欲望,在項羽的國都縱酒狂歡了起來。
彭城被攻克后,項羽再不能置之不理了,于是命手下將領繼續攻打齊國,自己親率三萬精兵南下解圍彭城。
遺憾的是,項羽的部下敗給了田橫。田橫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新齊王,自己為相國,獨斷軍政大小事宜。田榮當年立田巿為傀儡齊王,如今自己的兒子也迎來了同樣的命運。所以,古往今來,決定權利走向的從來都不是虛偽的位置,而是真正的實力,如二者兼而有之,則萬事皆可成矣。
項羽軍隊在清晨發動對劉邦的攻擊,中午就大破漢軍,展現了出色的軍事實力。漢軍被迫南逃,楚軍追擊漢軍至彭城南的睢(suī)水河。楚軍大殺四方,漢軍潰敗,連人帶尸十幾萬人擠入睢水河,以致河道堵塞,十分狼狽。
隨后,楚軍將漢軍緊緊包圍,劉邦兇多吉少。但帝王畢竟有帝王的命數,千鈞一發之際,戰場上忽然刮起了西北大風,霎時間房倒樹折,飛沙走石,白晝昏如黑夜。楚軍陣腳大亂,劉邦才得以趁此機會與身邊數十人騎馬逃走。
劉邦逃至沛縣,令人尋找一家老小,但他們早已逃亡不知所處了。巧的是,后來劉邦在逃跑途中遇到了兒子和女兒,也就是后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就讓他們上了自己的車。遇到楚軍追擊時,劉邦看到馬已經累了跑不快,難以脫身,情急之下竟然將一雙兒女推下車。車夫滕公夏侯嬰冒著被劉邦殺了的風險,又把他們拽上車,兩個孩子才得以逃脫。
夏侯嬰早年與劉邦交好,還替他受過刑,現在又救下劉邦的兒女,日后又在征臧荼時帶著劉邦成功突圍,絕對是漢朝第一車夫。劉邦死后,夏侯嬰以太仆之職侍奉過漢惠帝、呂雉和漢文帝,直至死在任上。
劉太公和呂雉就沒那么幸運了,他們和審食其走小路逃亡,反而遇到了楚軍,被項羽抓做了人質。諸侯看到漢軍大敗,也都四散逃走了。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項羽,殷王司馬卬戰死。
當時,呂雉的哥哥周呂侯將兵屯居在下邑,劉邦便向西來此投奔。然后稍微收整剩余兵馬,回到碭縣駐扎下來。
劉邦收復關中后,盡管趁著項羽收拾齊國之機一路向東攻破彭城,但隨即又被回師的項羽帶兵區區三萬打的落花流水。這是劉項二人首次正面交鋒,劉邦慘敗,靠運氣才得以逃脫,并且為了活命,竟然置自己親生骨肉的生死于不顧,要不是夏侯嬰,大漢的長子、長女可能就早早喪命于楚軍的鐵蹄之下了。劉邦確有天子的運氣和果決,但要想取天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