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真正意義上的獨資
- 說好民用火箭,殲星艦什么鬼
- 獵鷹九號
- 2657字
- 2025-07-27 11:27:46
李震虎稍作思考。
首先不可能是赤道,否則必須走一個正方形路線,才能回到原點。
也不會是南極點,因為指南針在南極點無效。
那么答案顯而易見,地球上只有一個地方,能在走出三個方向后,形成三角形的路線、并返回原點——
北極點!
從這里出發,就能在地球頂端走出三角形。
李震虎興沖沖的寫出答案,時間才過去一分鐘。
這簡直so easy啊!
他欣喜的抬頭望了眼臺上,正好與陳鼎的目光碰上。
后者釋放出一個純良的笑意。
李震虎又趕緊低下頭,信心滿滿的思考下一道題。
可突然間,腦中靈光一閃,視線開始往上瞟,回到第一題。
此刻,他的腦海中,緩緩浮現一個地球儀的模型……
北極、北回歸線、赤道、南回歸線、南極……
不對!
地球上還有一個地方,走三個方向能走出三角形。
李震虎心中一震,差點因為這點失誤丟掉一題的得分啊。
幸虧咱腦子好使!
他胸有成竹的在剛剛的‘北極點’答案后,續寫了一句:
“除此外,假如在南極點的北邊,找到一條特殊的緯線,該緯線的周長恰好是一公里。”
“那么在該緯線的任意一點,向北一公里作為起點、插入旗幟。”
“此時沿指南針向南走一公里,就會來到這條緯線。”
“再向東走一公里,相當于繞著這條一公里長的緯線走完一圈。”
“最后向北走一公里時,就又回到了原點!”
“同理可得,在該緯線向北一公里,有無數個點可能是自己所處的位置!”
寫下這個答案后,李震虎長舒一口氣,差點第一道題就折戟沉沙了。
看看手表,居然已經過去四分鐘了。
他抓緊時間閱讀后面的題目,爭分奪秒作答。
【題目2.桌子上有一副撲克牌,已知其中一半的牌是正面朝上、且毫無規律。假如此時蒙住你的眼睛,讓你將這副牌平均分成兩堆,能否讓兩堆牌正面朝上的數量相等?】
【題目3.桌子上有八枚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的金戒指,但其中一枚戒指的用料多了點,因此比其余戒指更重一些。假如天平可以隨意使用,那么至少稱幾次,才能把這枚戒指找出來?】
【題目4.根據天文觀測,銀河系中心可能有一個黑洞,距離該可能黑洞600萬公里的星體,正以2000km/s的速度繞它旋轉。請估算一下該可能黑洞的最大半徑,保留一位有效數字即可……】
最后一道黑洞題,甚至比前三道提升了些難度,更加抽象且難以琢磨。
坐在臺上的陳鼎,慢條斯理的喝著茶。
時不時看一下手機時間,然后饒有興致的打量每名求職者的表情。
有自始至終從容不迫的,也有做著做著滿頭大汗的。
陳鼎心里一笑。
他所關注的,并非是他們能給出多么標準的答案。
而是這幫人是否會被突如其來的難題打亂陣腳;
面對陌生、刁鉆、獵奇的問題,能否進行抽絲剝繭和層層分析;
是否會有靈機一動、神來之筆的想法……
臺下的李震虎,以及陳鼎比較看好的劉興龍、梁光旦、云夢菲、馬娟等人,陸陸續續開始交卷。
陳鼎坐在臺上,等魏助理將所有人的答卷收起來后,很快瀏覽了一遍。
五秒鐘過一張卷子,并分成左右兩堆。
被分到左邊一堆的,順利進入第三關,此時只剩三十余人了。
陳鼎在第三關留了兩道題,分別問他們‘對永動機的看法’,以及‘對超光速旅行的看法’。
這是兩道相當開放的題目,標準答案肯定是否定這兩者,但陳鼎想聽聽他們的具體見解。
只要其中一題能回答的令他滿意,就算過關。
最終,有二十二人連過三關,成功拿到了陳鼎給出的offer!
他先前看好的李震虎等年輕人,全部是滿分成績,十道題都拿到了分數。
陳鼎讓他們回原公司后,盡快辦理離職手續,來太空先鋒入職。
……
在十一月的時候,這幫人陸續完成了報道。
陳鼎在木星會議室里,當著各部門主管和二十多位新人的面,宣布了成立‘載荷規劃部’、‘發射測試部’和‘測控通信部’的決定。
并分別任命了谷瑞玉、徐文國和盛瑞卿仨人為主管。
這意味著原先一些比較零散的,無人問津的職能和權利,被集中到了三個新部門手里。
例如衛星的規劃和對接、火箭的彈道和瞄準等,交給載荷規劃部負責。
火箭零件的組裝測試,以及外包產品的抽樣檢查等,交給了發射測試部。
火箭起飛后的全球測控,與三司的通信協調等,由測控通信部接管。
新部門的權利得到加強,意味著其余幾個老部門的權利被削弱,同時也讓各部門的職能更清晰了!
進行這么一番大動作的調整,本應是通過股東大會討論的。
當初,陳鎮江車禍走后,沒來得及留遺囑就死在救護車上了。
老爺子心思多,當初給錢開公司時,就表示這錢是給陳鎮江個人的,因此只能按照順位繼承,由陳鼎、母親馮麗華和老爺子各繼承三分之一的股份。
不過老爺子財大氣粗,也瞧不上這點股份,于是又發出一紙聲明——
沒直接說放棄繼承,而是拐彎抹角的將自己繼承的股份,全部轉讓給了陳鼎。
母親馮麗華也想轉讓,不過為了分散經營風險、方便融資貸款,便改成了替陳鼎代持三分之一的股份。
明面上是合資,背地里仍是個人獨資。
因此,太空先鋒公司如今只有陳鼎這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股東,他搞一言堂自然無人反對。
經過調整后,研發團隊便成為由8個部門組成的框架——
第一梯隊:動力推進部、結構設計部、航電系統部。
第二梯隊:地面設備部、機械加工部,載荷規劃部、發射測試部、測控通信部。
陳鼎將實習生們,給三個新部門分了分,但特意留出五個名額,塞到李顯輝的特種裝備事業部去鍛煉。
這五人是面試中頗為出色的李震虎、劉興龍、梁光旦、云夢菲、馬娟。
正好接下來要搞增雨、增雪、防雹、消霧火箭,研發團隊的重心放在先鋒2號上,肯定無暇顧及,就派這些人給李顯輝幫忙。
陳鼎首先聽取了雷霆火箭的情報。
“自從第一批雷霆火箭交付后,根據‘雷眼系統’收集到的氣象數據,總體來說,每發火箭引雷成功率維持在七成以上是沒問題。”
“但在一些高海拔地區、特殊氣候帶以及極端天氣條件下,成功率大幅下降,最差的時候連40%都不到……”
李顯輝一邊說著,一邊掏出自己的筆記本。
雷眼系統便是將之前的‘AI閃電預警模型與丠斗定位’結合后,為雷霆火箭專門開發的APP。
它不僅能提供準確的點火倒計時,還會自動收集當地雷電數據,喂養AI機器人。
“最大的影響因素,還是海拔。平均每升高1000米海拔,引雷成功率就下降20%!”
“像藏北地區,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大氣邊界層抬升,導致雷暴云的底層高度,普遍在兩千米以上。”
“在青藏高原一帶,經常能看到三千米高的‘巨型雷暴塔’,也就是颮線雷暴。雷霆火箭1500米的金屬絲,逆向發展1500米放電通道的概率太低了。”
“陳總您看,接下來是不是要再升級一下雷霆火箭,爭取飛的更高一些?”
聽完李顯輝的匯報,陳鼎沉吟了一會,揮手說:
“雷霆火箭可以升級,但作為一個次要目標就行了。1500米的金屬絲,已經能解決大多數的雷電隱患。”
“像那些三四千米的颮線雷暴,對付起來耗時耗力,咱們正處于起步階段,沒必要死磕。”
“接下來的精力,要放在這款火箭上——”
陳鼎說完,給李顯輝丟過去一本《多功能氣象火箭可行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