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東藩中國通史·清史篇(插圖版)
- 蔡東藩 鄭志勇編
- 1667字
- 2025-06-20 14:35:45
袁崇煥氣死了清太祖
太祖自從聽說孫承宗鎮守遼東,多年不敢侵犯,只派人到沈陽營造城池,招募良匠,修建宮殿。修建好之后,太祖率六宮后妃、滿朝文武移居沈陽。
孫承宗因朝中宦官專權,刑賞倒置,心中非常生氣。恰逢熹宗過壽,他便想以祝賀為名,入朝當面彈劾宦官。皇帝壽辰的前一天,孫承宗和御史鹿善繼一起走到通州,被兵部派來的人阻止。孫承宗知道此計不成,急忙回關。沒想到朝中閹黨誣陷他擅離職守。孫承宗又氣又恨,悲憤地請求辭官回鄉。熹宗糊里糊涂地準許了,改任高第為元帥。
高第一到山海關,就把關外守備都撤了。守備一松懈下來,太祖又聞風而至。太祖號令眾將領向寧遠進發,途中沒有遇到任何阻擋。到了寧遠城,遠遠地看見城上旗幟鮮明,中間架著的一具大炮更是罕見之物,太祖非常驚訝,命軍士后退五里扎寨。

第二天,太祖率部眾攻城。只見城上豎起一面大旗,旗上繡著一個大大的“袁”字,旗下立著一員大將,金盔耀目,鐵甲生光,面目間隱隱露著殺氣。太祖見了此人,心中暗暗稱贊。旁邊一貝勒喊道:“你是守城的主將嗎?”城上大將答道:“我是東莞人袁崇煥,現任殿前參政,為國守城,不畏強敵。”貝勒勸他投降,被袁崇煥嚴詞拒絕。太祖知道這個人不好惹,收兵回營,明天再戰。
第二天天剛亮,滿軍攻城,結果城上的石塊如飛蝗般射下來,滿軍傷亡慘重。正僵持不下,忽然滿軍中擁出一隊盾牌兵,用盾牌護住頭部,聚集到城腳,架起云梯,攀緣而上。袁崇煥急忙命令軍士往下扔巨石,將云梯拆毀殆盡。盾牌兵不能登城,便在城腳用兵器挖墻腳。袁崇煥命人開炮。這大炮是西洋人所造,剛傳入中國。當時袁崇煥手下只有一個福建兵羅立會開炮,聽到袁崇煥命令后馬上點炮,“轟”的一聲,炮彈立發,把滿洲前隊的士兵炸向空中。可憐這滿洲軍,不曾遇見過這樣厲害的武器,霎時間血肉遍地,慘不忍睹。太祖急忙帶眾兵逃走。
太祖回到沈陽,檢點軍士,損失了幾千人馬,不禁嘆息說:“我從二十五歲起開始打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想不到今天攻一小小寧遠城,遇著這袁崇煥,吃了這么大的虧,可恨!可惱!”太祖又氣又恨,憂勞成疾,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傳位給太子皇太極后,一代雄主與世長辭。
皇太極是太祖的第八個兒子,相貌奇偉,智勇雙全。七歲時,他已能治理家政,深受父親器重和疼愛。滿族風俗立儲不論嫡庶長幼,因此皇太極能被立為太子。大貝勒代善等人遵照父親遺命,奉皇太極即位,清史上稱他為太宗文皇帝。
袁崇煥擊退滿軍后,彈劾高第擁兵不救。朝廷因此將高第革職,另任王之臣為元帥,升袁崇煥為遼東巡撫,仍然駐守寧遠。袁崇煥聽說太祖去世,便想借吊賀的名義打探滿洲虛實。他派李喇嘛和自己的親信前去吊喪,并祝賀新帝即位。太宗看了袁崇煥的來信,見他有釋怨修和的意思,但是懷疑他的誠心。太宗讓范文程寫好回信,交給部下方吉納,讓他跟李喇嘛一起回寧遠,交給袁崇煥。袁崇煥看到回信中對他的誠心有懷疑,非常惱怒,質問方吉納:“既來請和,為何出言不遜?先不說別的,單是書信的格式,已是十分謬誤,你們竟要和我朝并尊。回去告訴你的主子,要想修和,就得懂禮;要想打仗,就放馬過來。”
方吉納馬上回去報告太宗。太宗一聽,立即要發兵。眾貝勒上前勸諫說:“太祖剛剛駕崩,此時不宜興兵。不如表面修和,暗中備戰,等到他們的守兵懈怠了,我們再一舉攻下。”于是太宗親自寫國書,要求修和,再次派方吉納去送信。
袁崇煥心想,遼西一帶守備尚未完固,不如先答應下來,等兩年后,守備無懈可擊時再一決雌雄。于是馬上寫回信,說這件事自己會向明帝轉達,又寫信勸滿洲息兵。兩封信寫好后,袁崇煥派人跟隨方吉納回沈陽,交給太宗。
過了幾天,送信的人沒回來,警報卻紛紛而至:平遼總兵毛文龍來報,說滿洲入犯東江;朝鮮國王李倧因滿軍入境來求援。袁崇煥正在調遣人馬,此時滿洲回信來了。袁崇煥大略看了一下,信上有三個要求:第一,劃定國界,山海關以內屬于明朝,遼河以東屬于滿洲;第二,修正國書,滿洲國主讓明帝一步,明諸臣也應讓滿洲國主一步;第三,每年互贈禮品。袁崇煥非常氣憤,對信中的要求置之不理,命令水陸各軍迅速出發。無奈朝鮮路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被滿洲攻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