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別讓信念崩塌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是悄無聲息的,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落下之前,輕飄得毫無存在感,誰也不曾想到,它會在某一刻引發這樣天崩地裂的反應,徹底摧毀一個人的信念與希望。
走在街上,突然看到閨密挽著男友的手,姿態親密,笑容燦爛,你呆立在原地,目送他們漸漸消失在視野里……
看著曾經無所不能的父親,如今躺在病床上,虛弱無比,可你卻無能為力,還得裝出一副“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樂觀樣子……
參加同學聚會,聽到許久不見的老同學調侃:“以前你在班里可是風云人物,怎么現在混成這樣了啊?”你表面上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內心卻波濤洶涌……
靜水流深,這就是成年人的崩潰,看似云淡風輕,實則波濤洶涌,為了保住最后的體面,搖搖欲墜地維持著平靜的現狀,就連自己也不知道,何時會迎來信念的崩塌,落下壓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分開來看,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走向崩潰顯然并非一瞬間的事情,它就如同一座爆發的火山—許多炙熱的巖漿早已開始積累、醞釀,誰也不知道,會在哪一個瞬間,從最薄弱的環節噴涌而出。
那一刻,信念崩塌,“駱駝”終于被“稻草”壓死,我們毫無征兆地做出自傷行為或過激行為,不幸的人生就此迎來更大的不幸。為了避免這一切,如何用心理學去自愈那些默默崩潰的瞬間,便成為每個人都要掌握的“生活常識”。

沉默的崩潰
在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里,有一個讓觀眾感到極度悲傷的情節——
諸葛亮用計將司馬懿父子圍困于上方谷,試圖在谷中燃起大火,徹底終結北伐路上的“攔路虎”“老冤家”的生命。
計劃實施得很順利,眼看司馬懿父子就要葬身大火,但幾個月不下雨的上方谷地區突然天降暴雨。司馬懿父子逃出生天。
諸葛亮功敗垂成。
諸葛亮為恢復漢室,努力了幾十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在最大的敵人幾乎已經要“手到擒來”,卻因為一場大雨讓敵人逃掉了,其中的辛酸、憤懣、失望,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其實是非常崩潰的。不久之后,諸葛亮就與世長辭了。
后來,在新版《三國演義》電視劇里,為了表現諸葛亮的崩潰,演員在暴雨中用激憤的語氣,說了很長一段臺詞:
祁山整整九個月不曾下雨,
今日為何暴雨傾盆吶?
天不助我!助爾曹!
我北伐十年,六出祁山,
今天,好不容易把司馬懿逼入絕境吶!
可這場大雨救了他,
害了我呀!
最后,諸葛亮還仰天“噴”出一口老血,可以說是把“崩潰”推向了高潮。
但是,這種表演出來的崩潰,并沒有打動觀眾,反倒有許多觀眾覺得這個“崩潰”太表面、太浮夸,大家普遍認為,老版電視劇中的演繹更打動人心——
上方谷中,大火眼看要吞沒司馬懿父子,卻突然天降大雨。
司馬懿絕處逢生,欣喜若狂。
功敗垂成的諸葛亮,站在大雨中,任憑雨打風吹,似乎不忍心看眼前的場景,緊閉雙眼,卻一言不發……
為什么后者的演繹,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呢?因為他成功演繹出了“默默崩潰”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危機”,擊中了大多數觀眾的同理心。
默默崩潰,多源于“信念崩塌”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在《壓力:評價與應對》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存在信念”,意思是人對于某些“秩序”的堅信,形成了一種叫“存在信念”的東西。
理查德·拉扎勒斯指出:“信念涉及一個人認為什么是真實的,而不管是否喜歡或贊同他。”也就是說,所謂的存在信念,和人們所說的“因為相信,所以相信”“因為愛,所以愛”是一樣的—是一種非理性的確信。
例如,諸葛亮知不知道蜀漢與曹魏之間的實力差距是巨大的,蜀漢很難擊敗曹魏?
他是知道的,早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既然知道曹魏強大、自身弱小,為什么諸葛亮還一再帶領蜀漢對曹魏發起主動進攻?是因為他堅信—大漢王朝“命不該絕”,上天會幫助自己復興漢室、討伐逆臣。這不是一種理性的判斷,而是一種非理性的“信念”。于是,諸葛亮在困難重重的背景下,一次次發兵北伐,屢敗屢戰、壯心不已,這都是因為有“存在信念”支撐著他。
后來,在上方谷中,眼看著司馬懿就要被火燒死,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救”了司馬懿。此時,諸葛亮突然意識到:老天并沒有幫自己復興漢室,而是在幫“逆賊”對付自己,一瞬間,他的存在信念崩塌了。整個人自然也崩潰了。
崩潰的結果是—在上方谷之戰后不久,諸葛亮的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死在了五丈原。只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限遺憾……我們或許可以判斷,諸葛亮之死,一方面是久勞成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內心的支柱坍塌,使他的病情惡化。
用信念去追求過程,用理性去面對結果
生活中的我們,也常常會和諸葛亮一樣,有各種來自非理性的“存在信念”:
理性告訴你,世界上沒有任何感情是牢不可破的,但你卻偏偏相信—我和他是天生一對,今生今世永遠不可能分開;
理性告訴你,任何人都將走向衰老和虛弱,但你卻偏偏相信—父親是神不是凡人,他永遠強壯、永遠可以將我護在羽翼之下;
理性告訴你,人和人之間的交情,大都是建立在有著共同利益的前提之下,但你卻偏偏相信—我和某人的交情,是超脫利益的靈魂契合……
有“存在信念”,不見得是壞事,理查德·拉扎勒斯也說:“特定的存在信念(如相信某個醫生、某種特定藥物、某種教育方式等),可以讓人充滿希望!”就比如那些堅信自己和“小美”是天生一對的人,因為他們擁有了這個信念,所以在感情道路上,比其他一些“理性”的人更有耐心和恒心,更能應對情感挫折帶來的挑戰。但是,正如理查德·拉扎勒斯同時指出的那樣:“(信念)往往會成為一個人的‘脆弱點’。”
當一段感情面臨徹底失敗時,那些擁有理性認識的戀人,可能也會非常傷心,但是他們不至于崩潰。但那些將這段感情視為“信念”的人,他們會因為信念崩塌而格外脆弱,可是他們的理性又告訴他們,“這本來就是一種早已存在的可能性,你不能因此而大吼大叫、大悲大喜”,所以,他們只能“默默崩潰”。
默默崩潰如果不能自愈,可能會產生長期的負面作用—那些口口聲聲說“永不相信愛情”的人,往往都是曾經將某一段愛情視為“信念”的癡情種。
所以,當我們因為某種信念坍塌而崩潰之后,想要自愈,最好的方法就是“重拾理性”。人沒必要從一開始就用絕對理性的目光審視所有,但是當一件事情違背了你的“信念”、走向你不愿意看到的地方時,你就必須讓理性重回高地,以理性分析自己的得失。
用信念去追求過程,用理性去面對結果,是解決“默默崩潰”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