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流行語是“有什么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大家開心一下”。換一個角度,你的朋友有了傷心的事情,可以說一點你的慘事讓他治愈一下,這叫做共情。
神奇的是,科學家竟然還在人的大腦當中發現了一種“共情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別人傷心的時候,這些神經元便會被激活,能夠讓我們對對方的情緒感同身受,更清楚應該選擇哪種方法去幫助對方。
而對于一個傷心的人,他來找你傾訴,本來就是想要向你尋求肯定和幫助。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做到了共情,便達到了安慰的第一步。
小林早上起晚了,眼看就要遲到,匆匆忙忙地往公司跑去,不小心摔倒了,腿都磕流血了。到了公司,同事們看到小林流血的腿,紛紛表示安慰。
同事小月安慰說道:“哎呀,這算什么,我前兩天還看到一個人坐著輪椅,腿都沒有了呢。”
聽到這里,小林本來因為有人關心變好的心情瞬間陰郁了下來,心想:你這是嫌我摔得不夠慘,在詛咒我嗎?
這時另一個同事阿輝接著說道:“是呀,小林。我看你這傷過幾天就好了,男子漢大丈夫別在意這點兒小傷。”
小林的心情更糟了,心想:受傷的不是你,說的倒是輕巧。
最后還是同事小方聽不下去了,說道:“你們這都說些什么呢?前段時間我腿磕青了一點都不想走路,小林的腿都磕破了,流了這么多血,肯定更難受。我那里有止血藥,小林趕緊來處理下吧。”
小林這才心情變好,跟著小方去處理傷口去了。
安慰人并不是一味地讓你去說一些更慘的事情,若是說的不當,很多時候會造成反效果。
比如,一個人今天被人罵了一頓,來和你訴苦。你卻說,哎呀,有個人更慘,還被打了一頓呢。傾訴者瞬間就會想到,哦,你這是嫌我不夠倒霉,一定要我被人打一頓才夠慘啊。
又比方說,你的朋友被人羞辱了,向你訴說苦惱。你卻說,你就是想太多了,說不定人家沒有這個意思。傾訴者就想,你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感情被羞辱的不是你。這小子不會是在嫌我煩,在敷衍我吧。瞬間你的信用便會在對方的心中降到最低點。
但是當你和傾訴者共情了,你說這件事情就是對方的錯,先肯定了對方的委屈。然后說之前我遇到一個更不講理的人,我就沒有你有涵養,和對方大吵了一架。那對方的心情肯定立馬就變得不一樣了。
當然,安慰別人你光共情,賣慘還不夠。最好的就是能夠幫他想到一些解決辦法,到時候他的傷心就會化解一些,也會覺得你這個朋友真是可靠。
安慰別人,是一門學問。通常有以下幾步:
第一步,就是我們說的共情,表示你對對方感同身受了。一般的表達方式是“評價+問句。”比如:這件事我也發生過,當時真是難受極了,你現在的感覺也很糟吧?
第二步,提供解決辦法。必須是具體的,由你發起的。提供建議之前可以先說一句“你想聽聽我的建議嗎?”對方同意之后,再提供一些行動上的支持。比如:對方失戀了,便說“我陪你逛街去吧,散散心”轉移一下她的注意力。對方感冒了,便說,“多喝點水,我去給你倒一杯吧”等等。
第三步,便是陪著對方展望一下未來的美好生活。因為有了希望,為已經發生的事情傷心就顯得沒那么重要了。
比如:對方失戀了,便說,“你長得這么好看,我要是個男人都喜歡你,咱們多參加點兒活動,還怕交不到男朋友”;朋友正在加班找你抱怨工作辛苦,你便說,“我也加班呢,等著咱們將工作做完了,我去找你,一起去吃夜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