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改良火器!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567字
- 2025-07-25 22:29:00
姚廣孝捻動佛珠,聲音恢復平緩:
“殿下,南京城最佳破城之機已逝。既知此火器可防制,便不必再急。與其倉促再戰,不如暫斂鋒芒,深固根本。一則,命大公子加緊籌措糧秣兵甲,穩固后方。”
“二則,遣得力之人,或威逼,或利誘,務必穩住梅殷,至少使其不得助朝廷,至少,不讓他輕舉妄動。”
說著,他目光落在案上那些拆開的火器零件上。
“最后,則是要全力仿制此物,精研改進,同時廣募工匠,積蓄火器。”
“待我燕軍甲兵更利,糧秣充足,朱允炆小兒銳氣漸消,內憂顯露之時,便是殿下飲馬長江一舉定鼎之日。”
“一年,老衲以為,當以一年為期。”
姚廣孝這話,說得毫無波瀾,語氣更是鎮定到了極點。
仿佛只有這種說話十分平靜的人,往往都是能夠說到做到。
朱棣沉默良久,目光在案上的火器零件與姚廣孝沉靜的臉龐間逡巡。
最終,他長長吐出一口濁氣:
“好!有老和尚你在我身邊運籌帷幄,本王這心里,才算真正踏實了。就依老和尚之言!一年!本王等得起!”
“傳令下去,各營加固營寨,整訓士卒,廣積糧草!”
“此外,新建霹靂營,由老和尚全權督造火器!所需物料匠人,盡數調撥!”
帳內壓抑的氣氛為之一松。
南京,乾清宮。
晨光熹微,穿透精雕的窗欞,在光潔的金磚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馬靈蕓早已悄然出宮,去操持那環環相扣的殺豬大計。
朱允炆卻毫無睡意,獨自在御案前踱步。
鸞影司有李采薇和李漱玉二人,聯儲商幫有馬靈蕓,徐妙錦。
自己接下來,就可以親自操刀最為重要的事情了。
那便是火器改良。
明初的火器,戰力沒多少,但是問題不少。
于是,朱允文便讓秦逵叫來了工部,以及兵仗局的幾個核心官員,另外又叫來了不少火器相關的工匠。
不到半個時辰,秦逵便領著一行人匆匆趕到乾清宮。
工部軍器局大使鄭大器、兵仗局掌印太監劉瑾,還有三位火器匠頭。
兵仗局火藥作大匠馬文回、兵仗局銃炮作大匠趙瑯瑯、以及民間征召來的巧手匠人錢琛。
“臣等叩見陛下!”
眾人齊齊跪拜。
“都平身。”
朱允炆坐在御案后,先是寒暄了幾句,夸贊幾人在之前守城戰中,晝夜無明地為朝廷制備掌心雷毒煙雷。
隨后才開門見山。
“諸位,此次鐘山御敵,能擊退燕逆,掌心雷、毒煙雷,功不可沒。”
“可今日召諸位前來,便是要議一議,我大明火器之現狀與未來!”
“這次大戰,諸位也看到了,新式火器,這小小一枚掌心雷,要抵得上好些城頭的大炮,造價低廉不說,還十分有效。”
“故而這火器,重要的就在于革新,改進……”
“眼下燕逆隔江對峙,朕打算改進我明軍火器,在此之前,諸位可暢所欲言,暢談火器之弊。”
工部鄭大器聞言立刻接話:
“陛下所言甚是。且我大明軍中所用火器,亦多有積弊。”
他如數家珍般開始細說:
“先說火銃,軍中主力,仍以單兵手銃為主。材質多為青銅,延展好,不易炸膛,然銅價高昂,耗材甚巨。”
“少數嘗試鑄鐵銃,成本雖低,然鐵質脆硬,閉氣不佳,彈丸無力,射程不過五十至百步,且裝填極慢,熟練兵卒亦不過一二發每分鐘。”
“更兼管壁薄,約一指厚,氣密差,威力實難盡如人意。”
兵仗局掌印太監劉瑾也尖著嗓子補充:
“鄭大人說的是。還有那大將軍炮,前朝的千斤銅炮,炮身長逾兩丈,無炮耳,需巨木支架固定,挪動一次,費時費力。射石彈或鐵彈,射程倒有二三百步。”
他頓了頓,臉上露出心有余悸的表情。
“但這炮,火藥配方粗劣,硝、硫、炭比例不一,雜質又多,加之鑄造時砂眼、氣孔在所難免,炸膛之事,時有發生。”
……
朱允炆靜靜聽著,手指在御案上輕輕敲擊。
待二人說完,他目光掃向三位工匠:
“幾位大匠常年操持此業,于這火器弊端,想必體會更深。有何難處,盡管直言。”
火藥大匠馬文回皮膚黝黑粗糙,手指關節粗大,他搓著手,甕聲甕氣地說:
“回陛下,這火藥最難。”
“硝石、硫磺、木炭,各地所產純度不一,配比更是全憑老師傅的手感經驗,差之毫厘,威力便謬以千里,濕了結塊,干了易散,點著了燒得快慢不均,推力自然不穩……”
火藥配方,很重要!
銃炮大匠趙瑯瑯身形魁梧:
“陛下,鑄造難!銅炮好是好,可太費錢!鐵炮便宜,可十口鐵鍋里,能鑄成兩三口堪用的就不錯了。”
“砂型難做,澆鑄時銅水鐵水溫度、流速稍有差池,炮管內壁便不平整,輕則影響射程準頭,重則直接炸膛。還有那炮耳位置,稍有偏差,炮身就擺不穩……”
這錢琛右手只有三根手指,朱允文方才就注意到了。
“陛下,小老兒斗膽說一句,那手銃的點火法子,太笨!陰雨天火繩點不著,風大了容易被吹滅。”
“裝填也麻煩,捅藥、塞彈、壓實、點火繩,一套下來,黃花菜都涼了。”
……
朱允炆聽完,一臉滿意。
很顯然,朝廷的官員一個個吃干飯,這些工匠倒是十分專業。
無論是火銃還是大炮,所有問題和正解總結得很是到位。
這其中很多,都是朱允文之前沒有想到的。
之前他學習明史,研究火器,只覺得明朝的火器就是工藝上落后一點,其次便是因為禁止民間進行火器研制,所以導致技術進步緩慢。
可現在看來,自己想簡單了。
“諸位所言,皆是切膚之痛。火器,乃未來軍國重器,豈能固步自封?”
“朕這幾日,于火器之道,偶有所得,今日便與諸位探討一二。”
聞言,在場眾人一臉疑惑。
陛下雖然造出了那掌心雷,但是說到底,那掌心雷,并無多少技術可言。
無非就是密封的竹筒當中加入足量的火藥,然后摻入鐵屑。
這真正的火器改良,別說陛下了,就是一些精通火器的匠人,也不一定能有好的改良辦法拿出來。
朱允文看得出在場幾個工匠的木訥無語。
也清楚這些大匠肯定覺得自己是什么都不懂,便要指揮他們。
朱允文示意秦逵鋪開一張大幅宣紙,提起御筆,畫了起來。
殿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支筆尖上。
“這火銃也好,大炮也好,都需要抗住火藥爆炸的威力,故而這鑄造材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這炮管銃管足夠結實,那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朱允炆一邊說,一邊在紙上畫出一個坩堝的簡圖。
“銅貴、鐵脆,鑄造銃炮,皆不是上選,眼下我明軍火器的冶煉材料,銅鐵配比都不是很好,鑄造冶煉出來,強度不高。”
“而朕思得一法,或可煉出上等炮管材質。”
幾個工匠聞言,更加不信。
朱允文筆下不停,勾勒出爐體、風箱、坩堝……
“此法名為坩堝煉鋼,取上好生鐵與熟鐵,置于這粘土石墨坩堝之中密封,以鼓風之力,催動爐火,務求爐溫需達爐火純青之境,再熔煉之。”
“冶煉時,可嘗試加入少量無名異,此物有脫氧去雜之效。如此煉出之鋼,堅韌遠勝鐵,耐壓抗炸,可為炮管、銃管良材。”
鄭大器、趙瑯瑯、馬文回三人眼睛瞪得溜圓,死死盯著那草圖,呼吸都急促起來。
坩堝煉鋼?加入無名異?這聞所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