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列不是憑空產生的,隊列的出現是有著實戰意義的。如果溯源的話,現代隊列的遠親應該是冷兵器戰爭時代的“陣”,“陣”是存在的,陣法是一種戰斗隊形的配置,在古代戰爭短兵接戰的條件下,為求戰場上統一指揮和協同動作而產生的。中國古代很講求陣法,代有傳書。對古代軍陣進行鉆研的軍事學博士金玉國對“陣”的定義如下:所謂“陣”,就是軍隊在投入戰斗時,根據地形條件、敵我實力等具體情況而布置的戰斗隊形,從基礎的一兵、一伍、一列開始,一直到全軍,都做到“立兵伍,定行列,正縱橫”。換句話說,“陣”就是各種戰斗隊形的排列和組合。最早的陣應該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狩獵活動之中。在我國奴隸社會中所使用的陣,在今天大多數已經隨著歲月流逝了,我們僅能通過古代典籍來對當時的陣進行模擬、研究。下面就介紹一些典型的或者記載比較詳盡的陣法。戰國時期《孫臏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將春秋以前的古陣總結為“十陣”。這“十陣”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水陣和火陣講的是水戰和火戰的戰法,不是單純的戰斗隊形,所以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基本的戰斗隊形。
(一)方陣
方陣是冷兵器時代,軍隊戰斗的最基本隊形。大的方陣都由小的方陣組成,這就叫 “陣中容陣”,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就是說方陣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間兵力少,可以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地防御敵人進攻,方陣是一種攻防比較平衡的陣形。指揮等金鼓旗幟一般部署在方陣的后方。
(二)圓陣
圓陣是古代野戰防御戰時的戰斗陣形,系古代“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中解釋說:“圓陣者,所以槫也。”(槫,假借為團,意義是采取環形防御。)意謂圓陣的作用是當軍隊在野戰中轉入防御時,就要由方陣變為圓陣,采取環形防御。《武備志》卷五十四有“裴緒演孫武圓陣圖”,可供參考。圓陣用于防守的情況,在古代戰爭中有不少實例。如《漢書·項籍傳》載:項羽兵敗于垓下(今安徽靈壁南)后,僅剩二十八騎。為了作最后的防御,項羽乃“為圓陣”,即結成一個小的圓陣。又如《魏書·楊播傳》載:北魏時的左將軍楊播在一次南征時,被敵軍圍困于淮河南岸,楊播“乃為圓陣以御之”。圓陣是為了進行環形防御的。金鼓旗幟部署在中央,沒有明顯的弱點。
(三)疏陣
疏陣是古代作戰時因己方兵力少而采取的一種疏散的戰斗隊形,系“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中說:“疏陣者,所以狊(虛張聲勢之意)也。”意謂疏陣的作用是為了虛張聲勢。孫臏認為,疏陣的列法,是由于兵力少,所以要顯示強大。可用旗幟顯示威武,可用較多的武器顯示人多。因此必須加大行列間的距離和間隔,還要多豎些各式各樣的旗幟,把光亮鋒利的武器插在旗旁。隊列稀疏,不可讓敵人迫近;戰車不要馳騁,步兵不要急走。疏陣的一般用法在于把士卒分成若干戰斗小群,或者前進,或者后撤;或者出擊,或者固守;或者給敵人以威脅,或者截擊精疲力竭的敵人。若如此,疏陣就可以打破敵人的精銳部隊。
(四)數陣
數陣是古代作戰時采取的一種密集的戰斗隊形,系古代“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數陣者,為不可掇。”(掇,掠取,引申為割取、擊破。)意謂數陣的作用是防止敵軍擊破。孫臏認為數陣的列法是,行列間距離間隔要縮小,但必須行列靠近而不混亂,兵器密集而使用自如。前后要能相互支援。若敵人退走,不要出陣追擊;敵人進攻,不要出陣阻擊,或者截擊其迂回部隊,或者挫其前鋒銳氣。陣勢要嚴密得無隙可乘,兩翼要穩如泰山。若如此,便不會被敵人攻破。
(五)錐形陣
前鋒如錐形的戰斗隊形也就是“十陣”中的“錐形陣”。錐形陣必須前鋒尖銳迅速,兩翼堅強有力,可以通過精銳的前鋒在狹窄的正面攻擊敵人,突破、割裂敵人的陣形,兩翼擴大戰果,是一種強調進攻突破的陣形,錐形陣又叫牡陣。
(六)雁形陣
所謂雁形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戰斗隊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是一種用來包抄迂回的陣形,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則是保護兩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敵人迂回,如果兩翼是機動性比較強的騎兵,則在靜止時,可獲得處于中央步兵的保護與支援,而又可發揮進攻騎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亞歷山大在印度進行的會戰就是采用近似于這樣的一種隊形。
(七)鉤形陣
鉤形陣正面是方陣,兩翼向后彎曲成鉤形,保護側翼的安全,防止敵人迂回攻擊后方指揮金鼓之所在。
(八)玄襄陣
古代作戰時所采取的一種疑陣,系古代“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玄襄之陣者,所以疑眾難敵也。”意謂玄襄之陣的作用是迷惑敵人,使其難以實現原來的企圖。孫臏認為,玄襄之陣,必須多設旗羽,鼓聲錯雜而雄壯,士卒表面混亂而實際穩定,兵車看來雜亂實際卻在行進,讓整治有序的兵車和士卒故意發出嘈雜的聲音,好像從天而降,如同自地而出,步卒往來,終日不絕。若如此,就會迷惑敵人,打亂敵人原來的部署。
(九)水陣
水陣是古代用于水上作戰的戰斗隊形,系古代“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水陣者,所以倀固也。”(倀,引申為加強。)意謂水陣的作用是增強防御的穩固性,或淹沒敵人的防御設施。孫臏認為,水戰的方法,必須多用步兵,少用戰車,讓部隊把鉤子、木筏、小艇、叉子、快艇、槳、船等各種水戰用具都準備好。船隊前進時,必須前后相隨,后撤時不要相互擁擠。船只亦可并列起來,順流而下,以敵軍人員為射擊目標。水上戰斗的方法是,用輕便船只作指揮船,用快艇進行聯絡,敵人退走就追擊,敵人前進就迎戰。進退都要根據情況慎重處理,使船隊嚴整有序。敵人移動時要阻礙它,敵人布陣時要襲擊它,敵人調整部署時要分割它。敵軍武器的種類、車輛和步兵的數量,都必須查明。一面攻擊敵船,一面封鎖渡口。同時還要把敵兵到來的情況,告知兵民。
(十)火陣
火陣是古代用于火攻的戰斗隊形,系古代“十陣”之一。《孫臏兵法·十陣》:“火陣者,所以拔也。”意謂火陣的作用是拔除敵人的營寨。孫臏認為,火攻的方法,溝壘都筑成了,還要再挖一些溝塹,每隔五步,堆放柴草,要疏密均勻,縱火的人不必多,令每人都準備一支縱火用的草把,動作必須敏捷利落。要注意方向,避開下風,以免火燒自己,否則不但不能戰勝敵人,反而會因此而失敗。若敵處下風,又在低而平坦、野草叢生的地方,火發時,敵全軍將士就無處可逃。在此情況下,就可以用火攻,尤其是大風天氣,雜草叢生,柴草齊備,敵人營寨,戒備不嚴,更可以用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