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陣是士兵士氣的源泉,尤其是對于單兵作戰能力弱于對手的一方來說,更需要重視保持陣形。只有保持陣形,才可發揮出集團作戰的威力。在這一點上,我國古代要比西方認識的明確得多。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一樣,最大的傷亡和戰果不是在有組織的對抗中,而是在破壞了敵軍有組織的戰斗之后,而陣則是組織作戰的外部表現形式。也就是說,破壞了陣形之后才是屠殺的開始。所以說,在實力相差不大、雙方互相對峙的情形下,戰斗雙方往往想方設法破壞敵方陣形的穩定性。比如派遣少量騎兵,不斷反復地沖擊,防止敵人布陣,例如春秋時期,楚國與晉國進行的一次交鋒中,楚軍就逼營布陣,防止晉軍成陣。而晉軍填平灶坑水井,撤掉營帳,最后撤掉柵欄成陣。而布陣過程中,往往派遣弓箭手占領控制一定地幅,使用遠程攻擊武器控制大片地域,用句舊小說或者評書中的話來說就是“射住陣腳”,防止敵人沖陣。在破陣時,或派遣強悍勇士為先導,破入陣中而大軍隨后進行強行突破,而成語中所說“陷陣之士”,就是指此。或引誘敵軍進入復雜地形,或迂回攻擊薄弱部位。在如此殘酷的古代戰爭中,將士們不得不精研陣法,使得陣法在歷次戰爭中經受磨煉,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以下便是對幾大古代重要陣法的介紹。
(一)鶴翼
鶴翼是古代戰爭常用陣形,是專供包圍用的陣形。此種陣形,主將位于中央(多半是弓步兵),兩側是副將,兩側最好使用強的部隊(騎兵為多),當敵人后方有我方部隊出現時,兩翼立刻可以拉長,跟我方部隊會合,立刻形成包圍。這被認為是唯一可以積極攻擊的陣形。其實嚴格說來,也就是要形成包圍圈。這種陣形的弓箭攻擊力較不集中,所以效果不是很強,一般會跟雁形進行比較。
(二)魚鱗
魚鱗是把兵團分成五到六段,一層壓一層的陣形。主將的位置是位于中后方,魚鱗跟錐形的不同點,就在于三角形的寬度,而且魚鱗在前方的部隊,通常跟保護主將的是一樣密集的。這樣的排列造成魚鱗跟錐形迥異的結果。由于錐形的部隊比較散,所以互相推擠效果小,移動速度非常快。但是速度稍慢的魚鱗卻可以突擊(因為最前方的部隊很密集,全軍才不會被沖散,錐形卻會)。魚鱗跟鶴翼都是“文官陣形”,也就是主將不用在前面親自帶頭攻擊,而是躲在后面。但是魚鱗防守力很弱,被人背后一沖,立刻全軍潰散,因為背后露出太多了。
(三)鋒矢
顧名思義,“鋒矢”就是在全軍形成箭狀的樣子。主將的位置在最前面,所以適合戰斗力高的勇將。由于最前面的部隊非常密集,所以也是突擊陣形。請注意,所謂的突擊陣形,并不是只有這種陣形可以突擊,事實上所有陣形都可以下突擊令,但是不見得能夠做到突擊效果(全軍穿入敵陣不會被沖散),也就是說,真正戰場上有突擊的效果,而非只有此部隊可以下突擊令。此外,此種陣形的后方是一平行隊形,所以在山地的移動效果相當好,當然此陣防守也是很弱的(背后露出太多)。
(四)沖軛
“沖軛”是車前方的橫木,作為陣形就是英文字母X形陣。把隊形排成X形最大的效果就是從前、左、右三方來的敵人都如同前方一樣(請注意兩排的部隊前方朝東北跟西北方)。這是個相當好的山地防守陣形(因為也是線形,所以山地移輿夠快)。
(五)長蛇
全陣分陣頭、陣尾、陣膽(中央戊己土)三部分。陣形變幻之時,真假虛實并用。長蛇陣是根據蛇的習性推演而來的,共有三種變化:一、擊蛇首,尾動,卷;二、擊蛇尾,首動,咬;三、蛇身橫撞,首尾至,絞。
由此三種變化,長蛇陣運轉猶如巨蟒出擊,攻擊凌厲。兩翼騎兵(古代機動能力強的兵種)的機動能力最為重要,所以要破除長蛇陣,最好的方法就是限制兩翼機動能力,以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揪其首,夾其尾,斬其腰。詳細方法就是在我方步兵陣群中設置陷阱,以兩個步兵方陣協作阻止對手兩翼騎兵運動,使其無法發揮其機動靈活的能力,再以強悍重騎兵為主對其蛇腹步兵發動強悍沖擊,使其陣形散亂無序。一舉擊潰步兵方陣,將長蛇陣切割成為三塊,如此一來,長蛇陣各自為戰,無法再以三方配合作戰,陣勢不攻自破。
(六)車懸
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車懸”不是指形態,指的是含義。車懸是一種騎兵陣。軍隊排成不互相推擠的多列,也就是說,這是一種車輪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