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陣法的產生
中國古代軍事學源遠流長,成就巨大,在世界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筑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御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藥、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涌現了許多杰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家;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后有兩千多種兵書問世,并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
人類最初的戰爭,主要是制作和使用石(骨)兵器。相傳約四五千年前,中國父系氏族社會部族融合時期,黃帝、炎帝兩大部落聯盟同蚩尤部落聯盟戰于逐鹿之野,蚩尤部落“以金作兵器”。說明中國在原始社會末期,已開始生產金屬武器。
公元前二千多年,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建立后,雖仍以石兵器為主,但已能制作刀、戈、戚、鏃、矛、匕首等青銅兵器。商代有了專門煉銅的坩堝,能較大量生產銅兵器,開始了以金屬兵器為主的時代。西周制造銅兵器的技術和形制都有顯著改進,出現了合戈、矛為一體的戟。周代青銅兵器制造進入鼎盛時期。
古代軍隊已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商代軍隊編制最大單位是“師”。士卒由貴族和自由民充任,戰時應召出征。奴隸在軍中一般只擔任運輸或勤雜勞役。西周軍制沿襲殷商而有所發展,已有軍、師、旅、卒、兩、伍的編制。
文獻記載表明,夏初甘之戰已出現戰車。商在滅夏的鳴條之戰中使用戰車70乘。商代后期車戰已成為主要作戰方式。武王伐紂用戰車300乘,周宣王攻楚用戰車3000乘。車戰一般在平原地區進行,根據地形情況將戰車列成方陣,作戰時通常是對攻。在作戰指揮上,最遲到西周中晚期已用金鼓旌旗。
世傳所謂黃帝兵法,雖難以稽考,但到氏族社會末期,戰爭指導中已不乏謀略。軍隊出現后,謀略運用成為重要問題。據載夏少康以武力奪回王位時,在戰前就注意謀略,還派出了軍事間諜;商滅夏,先攻取夏的屬國,改變了力量對比再伺機決戰;周滅商也采取由近及遠、先弱后強地剪除對方羽翼的謀略,然后趁商王室內部紛亂、商都空虛之機,聯合諸侯大舉東征;牧野之戰武王誓師,揭露商紂罪行,進行戰場動員以鼓舞士氣。
古代軍事理論,并非一開始就以兵書形式出現,而是散見于國家的典章法令和其他文獻之中。《易經》的卦辭和爻辭中就有一些反映商、周之際謀略思想的內容。如認為國政衰敗不能興師,深得民心則可用兵;主張師出有名,紀律嚴明;作戰時避敵鋒銳,伺機而動,誘敵而動等。中國古代最早的文獻匯編《尚書》和詩歌總集《詩經》也記述了夏、商、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零星的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
春秋以前已有專門的軍事文獻《軍志》《軍政》,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學誕生的重要標志,相傳,中國最早的陣法已于春秋之前形成,后由孫臏總結為“八陣”,可惜它們已經失傳,僅能從其他典籍的一些引錄中窺其一斑。
(二)中國古代陣法的發展
秦統一之前天下長期處于戰爭之中,各國的常備軍數量龐大且有效,從客觀上保證了通過陣法對士兵進行有效的約束,也保證了將領們能有效地排出他們想要的、最適合戰場形勢和雙方兵力對比的陣勢。秦滅六國,天下一統,秦二世時,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涌現出兩股有影響力的義軍。一是西楚霸王項羽,二是漢王劉邦。此時的步兵陣在中國幾乎已發展到一個高潮,隨著三十幾萬秦軍主力被項羽在巨鹿擊敗,早期的楚漢爭霸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兵團,有組織地將陣用于戰爭,這樣比劉邦更強悍的項羽占盡了優勢,一度把劉邦打得狼奔豕突,潰不成軍。只是在韓信出現之后,漢軍才憑借其出色的用兵,終于擊敗不可一世、只憑勇力的西楚霸王。東漢建立后,隨著北方匈奴的屢屢入侵,漢軍的步兵又幾乎沒有用處,只好憑借強大的國力組建龐大的騎兵集群。而騎兵又不大可能像步兵一樣進退有序地列陣,這就意味著將步兵的陣近乎完全放棄 (只有弩兵的戰術雁行陣還保留著)。騎兵的戰術大部分時間里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后路等等。但這時的漢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琢磨出了一種新戰術——車懸。總的來說,這一時期陣的發展處于停滯、甚至是倒退狀態。兩漢之后,進入三國兩晉,中國在騎兵方面對北方民族的優勢喪失殆盡。三國時期曹操深知陣的奧妙不在兵的多少,而在紀律是否嚴明,士兵是否有足夠的戰斗力。經過隋、唐二百多年的短暫強盛之后,中國又一次陷入了軍事上的低潮,反過來說,步兵的陣又一次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宋明兩朝,“岳家軍”的“疏陣”、戚繼光的“鴛鴦陣”都在軍事作戰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中國古代火藥開始應用于戰爭以及中國國門的被迫打開,古代陣法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