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可以顯化為多種寶相,依據觀音菩薩隨意顯化這一特點,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后,在中國各佛教宗派和中國民間又供奉著各種觀音,如密宗所傳為六觀音,天臺宗所傳也為六觀音,中國民間則盛傳三十三觀音。中國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多是唐以后逐漸定型流傳至今的,其形象為中國古代畫家依據流傳故事而精心創作。三十三觀音是:1.楊柳觀音:造型為立像,手持凈瓶、楊枝,常戴女式風帽和披肩長巾。2.龍頭觀音:造型為云中乘龍。3.持經觀音:坐在崎嶇巖石上手持經卷。4.圓光觀音:合掌坐于巖石上,身后現圓光火焰。5.游戲觀音:乘五色云,左手放于偏臍處。6.白衣觀音:身披白衣,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愿印。7.蓮臥觀音:臥于池中蓮花之上。8.瀧見觀音:坐巖石觀賞瀑泉。9.施藥觀音:手持藥草。10.魚籃觀音:手提魚籃。11.德王觀音:坐于巖畔,左手置膝上,右手持樹枝。12.水月觀音:法相現身月色水光中。13.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花飄于水面。14.青頸觀音:坐于斷巖,右膝立起,右手置膝,左手扶巖壁。15.威德觀音:坐巖畔,左手執金剛杵,右手持蓮花,作觀水狀。16.延命觀音:頭戴寶冠,身著白衣,手持草藥赤檉柳。17.眾寶觀音: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在彎膝上,身掛寶物。18.巖戶觀音:在山洞中打坐,欣賞水面。19.能靜觀音:佇立海巖邊上,望海沉思。20.阿耨觀音:左膝倚于巖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21.阿摩提觀音: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手持寶棍,怒目嗔容。 22.葉衣觀音:四臂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23.琉璃觀音:乘一片蓮葉,雙手捧璃壺,輕浮水面。24.多羅尊觀音:直立乘云合掌,持青蓮花。25.蛤蜊觀音:乘蛤蜊上,或居于兩扇蛤蜊殼中。26.六時觀音:左手執摩尼寶珠,右手持梵策,立像,常作居士裝束。27.普慈觀音:頭戴天冠,身披天衣,立于山岳之上,為大自在之化身形象。28.馬郎婦觀音:右手持《法華經》,左手持頭骸骨,為民婦形象。29.合掌觀音:合掌立于蓮臺上。30.一如觀音:坐于云中蓮座上,立左膝作飛行狀。31.不二觀音:兩手重疊在水中,坐蓮葉上。32.持蓮觀音:坐蓮葉持蓮莖,常作童女或童男面孔。33.灑水觀音:又稱“滴水觀音”,右手執灑杖,左手執灑水器,作灑水相;或右手作持瓶瀉水狀。除三十三觀音外,中國民間還有大量各不相同的觀音,如自在觀音、送子觀音、三面觀音等。
(五)叱咤風云的“哪吒”
在佛教經籍中,哪吒是梵文Nalakuvara 的音譯之略。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三子,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曾“折肉還母、折骨還父,然后顯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見宋普濟《五燈會元》)。后逐漸演化成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其中《三教搜神大全》卷七說:哪吒本是玉皇駕下的大羅仙,身長六丈,頭戴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盤石,手持法律,大喊一聲,云降雨從,乾坤爍動。只因世間多妖魔,玉帝命他下凡降除,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為李靖的第三子。生后不久,去東海沐浴時,惹惱龍王,還殺死龍王太子,又射死諸魔領袖石記娘娘之子,致使李靖非常生氣。于是,哪吒割肉剔骨送還父親,而抱真靈求全于世尊(釋迦)之側。世尊因哪吒能降除妖魔,便以荷菱為骨,蓮藕為肉,蓮葉為衣,使其復活,并授以法輪密旨及“木長子”三字,哪吒便能大能小,能透河入海,移星轉斗。后被玉帝封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天神之領袖,永鎮天門。《封神演義》中在寫完他大鬧東海,蓮花化身后,即去幫助姜子牙興周滅紂,立下了汗馬功勞。
哪吒,無論是作為神話的形象,還是作為宗教的圣靈,無論是作為文學描寫的題材,還是藝術審美的對象,他都是正義的代表和美好的化身,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哪吒的形象之所以具有強健的生命力,還因為他用的“風輪”“火輪”“金磚”“乾坤圈”“混天綾”等,將生命的諸多元素綜合于一身。他不是單一的神,而是集生命之大成的不可戰勝之神。哪吒雖然是神,但他又具有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有少年兒童的活潑天真,頗具人情味,形象貼近民眾。臺灣民間盛行對哪吒的崇奉,往往建廟祭拜,或在他廟里祭祀,民屋神壇上也祭祀,哪吒成為了民間信仰的守護神。
(六)食鬼護君的“鐘馗”
鐘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圣君”。在中國的陜西西安(鐘馗故里)、江淮、閩南、臺灣等地,對鐘馗的信仰非常盛行。人們在春節、端午、開工、開盤、開地、開業、開廟、開臺、謝土、喬遷、慶豐、婚壽、祈福以及重要慶典活動時,都會懸掛鐘馗畫像和舉行儺舞表演,常會有藝師打扮成鐘馗的模樣戴儺面具、著官袍、手持蝙蝠和寶劍跳儺,有迎福納祥、人壽豐年、祈福除邪、鎮宅佑安之意。
關于鐘馗的起源,楊慎《丹鉛摘錄》載:“齊人謂椎為終葵。”顧炎武《日知錄》中引申了楊慎的說法,指出“終葵”本為逐邪之物:“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大儺之為耳。”趙翼《陔余叢考》更在顧炎武說法的基礎上指出由“終葵”演變為“鐘馗”的軌跡。趙翼認為“終葵”本為逐鬼之物,后世以其有辟邪之用,遂取為人名,并附會為真。經楊慎、顧炎武和趙翼等人的考論,鐘馗乃是由驅邪法器“終葵”衍生而來,逐漸演變成神祇的名稱。
那么鐘馗又是如何深入民間并走入文學創作之中的呢?從民俗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鐘馗為人們所接受,因其能殺鬼辟邪。而從通俗文學傳播的角度而言,在大量通俗文學作品中,鐘馗形象及其故事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基本上擺脫了辟邪的功用,變成了文人抒發胸臆、反映社會現實的工具。這是文人再創造的結果,也是鐘馗由民俗走向文學的必然。如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所記載的鐘馗故事,在鐘馗故事的演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較之以前的記載有了實質性的突破。首先去掉了巫舞的描寫,使鐘馗基本擺脫了辟邪的性質,取而代之,是以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誓與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正義形象出現。雖然在故事框架以及鐘馗的相貌等方面,還是依據之前記載,但在鐘馗故事的實質上已經擺脫了辟邪的性質,加入了文人創作的因子,鐘馗的正義形象更是成為后世通俗文學中作者抒情達意的工具。至明代的通俗文學作品中,鐘馗的形象逐漸遠離神的威嚴,而被賦予更多的人性色彩。無論是在敦煌文獻還是在唐宋人的記載中,鐘馗始終是一個威嚴的神,對鬼怪毫不留情,甚至帶著殘忍和血腥。而從明代開始,作者大膽突破,塑造了豐富多彩而又剛烈忠義的鐘馗形象。如在《鐘馗全傳》中對鐘馗形象以及故事的描寫,較之以前的文獻記載,要具體細膩得多,鐘馗被塑造成一位忠義之士。小說的情節更加完整曲折,寫了其武曲星下凡的身世,及其從生到死,乃至為神捉鬼的完整過程。在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鐘馗高尚的人格。此外鐘馗疾惡如仇、為民除害的行為在文中也多有描述。鐘馗成了一個正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在無名氏的《慶豐年五鬼鬧鐘馗》雜劇中,鐘馗是一個平生正直、滿腹詩書的形象。
由于鐘馗的辟鬼作用,以及五鬼鬧鐘馗、鐘馗嫁妹等富有情趣的情節,因而鐘馗故事在民間源遠流長,直到現在依然家喻戶曉。民間流傳的鐘馗故事,與文獻記載和文人創作的鐘馗故事相比,既有所繼承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民間故事在內容的選取上,多側重民間所喜聞樂見的情節,包含很多的故事因子,比如鐘馗捉鬼、貌丑落第、鐘馗嫁妹等。這些故事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民間氣息,故被流傳下來并加以發展和變化,成為鐘馗民間故事的主要組成部分。
鐘馗由祭祀的法器演變為捉鬼的英雄,在民俗學中,以其一直發揮著辟邪的功能為民眾所推崇。而在通俗文學中,經過文人的加工和創造,其形象更加豐滿,故事也日益增多,同時也逐漸演變成了文人抒情寄托的工具。鐘馗的形象因為自身的雙重特質,使得其無論是在民俗學還是在文學領域,都能夠長盛不衰地一直為大眾所認可。
(七)鎖人魂魄的“無常”
“無常”,佛教地獄鬼名,亦稱無常使,無常殺鬼。無常梵語為Anitya,指時間變異不定而言,亦可喻為生命的幻滅存亡無常,因而視造成生命死亡的勾魂鬼吏為無常。中國民俗中的無常亦有不同的刻畫,人們并稱白無常和黑無常為無常二爺。黑無常一臉兇相,長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個字;而白無常則笑顏常開,頭戴一頂長帽,上面有“你也來了”四個字。無常穿的是斬衰的衣服,腰間束草繩,腳著草鞋,項掛紙錠;手拿破芭蕉扇、鐵索、算盤;肩膀聳起,頭發披下;八字眉眼,頭戴長方帽,二尺來高,十足的小丑形象。
在民間傳說中,白無常名叫謝必安,也稱“七爺”,黑無常名叫范無救,也稱“八爺”。據說謝范二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一日,兩人相偕走至南臺橋下,天將下雨,七爺回家拿傘,要八爺稍待,豈料七爺走后,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愿失約,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爺取傘趕來,八爺已失蹤,七爺痛不欲生,吊死在橋柱(由此很多白無常的形象是伸著長長的紅舌)。閻王爺嘉勛其信義深重,命他們在城隍爺前捉拿不法之徒。還有說法稱謝必安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范無救就是犯法的人無救。
為何民間將無常分為黑白二位?簡要說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宗教中的神很多都具有人間性,按照百姓的日常生活邏輯,捉拿惡鬼,不能一天到晚只有一個司此職,總要輪個班,不然一個神司此職長期是受不了的。因此白天一個,黑夜一個。其二,黑白無常并不是因為膚色或衣著顏色的不同而稱之為黑無常、白無常的。黑白無常只是一種陰陽屬性的表示,“黑”與“白”代表的是一陰一陽,也就是說黑無常代表的是陰性體,白無常代表的是陽性體。這是道教陰陽說對民間思維的影響。其三,從民間的具體實際分析,白無常多為懲治那些罪惡不深,也就是“不夠稱”的鬼魂,而黑無常是專拿鏈子、鐐銬捉拿惡鬼的。
(八)斬愛斷情的“孟婆”
孟婆是民間崇信的幽冥之神。相傳黃泉路上有一條忘川河,河上的奈何橋邊有一個土臺叫望鄉臺,孟婆就在望鄉臺邊賣孟婆湯,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三生石記載著人的前世今生,孟婆湯卻能讓人忘了一切。每一個靈魂走過奈何橋,在望鄉臺上看最后一眼人間,喝碗忘川水煮孟婆湯,從此前緣盡斷……
關于孟婆的來歷,民間較為普遍的有三種說法。一說,孟婆本為天界的一個散官。此時鴻蒙初開,世間分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間即所謂的陽世,地即為陰曹地府。孟婆在天界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死后也難以解脫,就來到了陰曹地府的忘川河邊,在奈何橋的橋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了孟婆湯讓陰魂喝下,便忘記了生前的愛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個輪回。在春秋時期的道家典籍中,這種說法就已出現。
第二種說法頗具某種現實主義色彩,即所謂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后,眼見長城之下尸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為了不在回憶中繼續痛苦,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后來由于其思夫之情感天動地,上天免了她的輪回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制孟婆湯,讓輪回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即“前世已了,今生善惡唯本心所念”。這一說從元朝開始廣為流傳,到明清時期多見于文人筆記之中,亦是至今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在第三種說法中,孟婆是一位絕世美女,相傳生于西漢,從小熟讀孔孟儒家書籍,長大以后誦佛經。她對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想,在世時她唯一所做的事就是勸人戒殺吃素。年至81歲,仍鶴發童顏,終身處女,只知姓孟,所以人們稱她為孟婆老奶。后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機,因此天命孟婆為幽冥之神,筑造醧志臺(孟婆亭),采用人間藥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湯,五味俱全。凡死者靈魂經過這里,喝過此湯,即忘記前生諸事。如有刁蠻狡猾不肯飲用者,就令神卒用銅管刺破喉嚨灌進去,即民間俗說的迷魂湯。
孟婆湯的流傳,是與中國古老的輪回觀念密不可分的。古人認為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孟婆湯的傳說,既具有懷舊的傷感色彩,又富于向前看的樂觀精神。無論過往記憶如何,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塵往事的孟婆湯。
孟婆神的信仰在安徽一帶流傳很廣。民俗以為,人死后必經孟婆亭吃迷魂湯。故成殮時,用茶葉一包,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這樣死者靈魂就可以不吃迷魂湯了。這個風俗在南方一些農村至今還有所聞。
(九)斷人生死的“閻王”
閻王,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祇。梵文Yamaraja的簡譯,亦稱“閻羅”“閻羅王”“閻魔王”“焰摩羅王”“琰魔”等,俗稱“閻王爺”。原為古印度神話傳說中陰間主宰,后為佛教吸收沿用,稱為陰間地獄魔主。閻羅王的職責是統領陰間的諸神,審判人生前的行為并給與相應的懲罰。
閻王的來歷,據《通俗編》引《翻譯名義》載:“閻魔兄妹,皆作地獄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稱雙王。”另有為古印度毗沙國國王之說,《法苑珠林》載:“閻羅王者。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始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愿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惡忿勸。同立誓曰。后當奉助治此罪人。”閻王又譯作雙、雙世、遮止、靜息、平等。“雙世”意為閻王自身苦樂并受,自身難保。“遮止”意為閻王令人不再造惡,予以遮止。
“靜息”意為罪人聽王示語,便知己罪而靜息。“平等”意為業鏡平等,其罪自能彰顯。道教將閻羅王列為泰山東岳大帝屬下。東岳大帝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司冥之神,掌管十八層地獄及六案簿籍等冥中事務。隋唐以后,民間雖仍尊崇東岳大帝,但對其屬下閻羅的信仰最為普遍。唐朝末年,有“十殿閻羅”的說法。十殿閻王名如下:秦廣王蔣、楚江王厲、宋帝王余、五官王呂、閻羅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輪轉王薛。十王分管地府十殿,故名。宋至清代,民間盛行將生前剛直不阿之士作為冥王。著名的有包拯、范仲淹、寇準、韓擒虎等。包拯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是公正的化身。有的傳說認為他死后成為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有的則認為他“日斷人間,夜判陰間”。人死后,靈魂到陰間接受包拯的審判,如果確實是受人陷害,包拯會把他放回陽間活命;如果的確有罪,則被送入地獄受罰。包拯的剛正直言、執法嚴峻,自然是人們理想的閻羅王最佳人選。東方傳說文化是講現世報的,陽世之冤,陰司必報,所以必須要有包拯做閻羅王,才能了結冤報。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13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滅南陳戰爭中,他首先渡江進入建業(南京),由此立下了大功。在初唐時,韓擒虎死后做閻羅王的傳說是頗見風行的。在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中,更是惟妙惟肖地描述了韓擒虎在滅陳后,五道將軍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一事。而寇準和范仲淹都是北宋名相,以清廉、秉直著稱于世。
閻羅王在民間向無專廟,多在東岳廟、城隍廟中設十王閻羅殿,有的殿內還附繪牛頭馬面各種鬼吏、判官,以及陰間施刑畫面,塑成十八層地獄模型。舊時民間多于東岳大帝誕辰日,即農歷三月二十八日,舉行賽會迎神,其中還有“審鬼”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