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麒麟裂笏,千夫所指
- 明末:開局陣斬正藍旗貝勒
- 小蔥拌西紅柿
- 2242字
- 2025-07-06 11:54:33
孫承宗望著孫女消失的身影,沉吟半晌,忽然對陰影處的青衣管事吩咐道:
“明日讓老七來我書房,把攸寧新制的雪里紅梅香囊備兩份。”
老人吩咐完后,轉身回到書房,帶進的寒風讓炭火“噼啪”一跳。
“再往徐承略處送二十壇燒刀子——要林家商號窖藏十年的。”
孫承宗口中的老七,正是最小的兒子孫鎬,亦是孫攸寧的生父。
翌日早朝,孫承宗看到徐承略的身影。
而徐承略首次在朝堂發言,便讓大明君臣感受到了震撼!
“臣一劾兵部職方司主事安國棟亂命,致山西援軍三日三調而嘩;
二劾兵部武庫司胥吏與員外郎,糧草調度不繼,山西軍行至紫荊關凍斃騾馬三百具。”
“三請陛下圣裁!”他額角忽抵金磚:“耿如杞昔年裁山西冗賦十三萬七千兩,依《大明律》功過相抵例,其縱兵之罪,當赦!”
轟——!徐承略的話如沸油撞火星!朝堂瞬間沸騰!
丹墀兩側,緋青官袍如浪翻涌!無數雙眼睛怒目圓睜,盡是震駭與怒火驟燃!
大明以文馭武,何時輪到一個武職發言,且是當朝彈劾文官。
徐承略的彈劾是非對錯先不說,單是此種行為已是嚴重違背祖制。
大明有著各種森嚴鐵律禁錮著武職的言行。
單就早朝而言,僅五軍都督府、錦衣衛指揮使等極少數高級武職被允許參與。
但也僅限于“侍立”,幾乎沒有發言資格。
徐承略雖立下潑天戰功,若無崇禎特旨恩準,連這皇極殿的門檻都摸不著!
饒是如此,亦要遵循非天子垂詢,片語不得擅發的明律!
更遑論彈劾?還是當朝彈劾掌管天下兵馬糧秣的兵部?
依《大明會典》朝儀,徐承略開口即犯天條!
再來說“彈劾”,彈劾權雖是文官體系的“特權”,但也有著嚴格的限制。
唯七品言官(御史、給事中)有著風聞奏事、彈劾百官的特權,可當殿“面劾”。
六部尚書,都察院等高官若要彈劾,需將奏折遞呈通政司,亦無“面劾”之資格。
至于武職要彈劾,呵呵!連奏事權都沒有,只能將彈劾奏折遞交通政司。
而且內容需與軍事事務相關,若純為政治攻擊,通政司可直接駁回。
這便是大明以文馭武的天塹,文官政治地位遠凌駕于同級乃至高級武將之上,故有高級武將向低級文官行禮的怪相。
而徐承略此次當朝面劾,無疑打破各種鐵律,直劈文官集團命門!
“僭越!”
“狂悖!”
御史高捷笏板如劍出鞘,高聲怒喝:“武臣不得預九卿事,更遑論當朝彈劾,有違祖制,當嚴懲不貸!”
御史袁弘勛笏板哆嗦著指向徐承略:“武臣干政,祖制當誅!”
史范聲裂殿瓦:“此乃江彬再世!請陛下立斬!”
整個皇極殿都點燃了!
呼啦啦,二十余道身影瞬間涌出班列!笏板如林,斥罵如潮!
往日還涇渭分明的派系,此刻堅如磐石,同仇敵愾!
目標只有一個,將這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夫徹底碾碎!
班列中,溫體仁手指摩挲著一份“徐部納匪”的密奏草稿,眼底掠過一絲冰冷的嘲諷與不屑。
昨日侄子溫致寧哭訴被這徐承略壞了好事,強占酒肆未遂。
他還思忖著如何借刀殺人,誰曾想,刀未出鞘,這莽夫竟自己撞上了刀山火海!
“愚不可及……”他心中冷笑,袖手旁觀,靜待這出好戲如何收場。
武勛班首,英國公張維賢,枯槁的手緊攥玉帶,就要上前聲援徐承略。
張維賢左腳剛離金磚半寸,突覺袖袍被拽。
身后成國公朱純臣微不可察地搖頭,指尖蘸唾沫在袖內寫了個‘袁’字。
張維賢喉頭滾動,最終化作一聲壓抑在胸腔深處的長嘆,渾濁老眼滿是焦慮與無力。
勛貴?在這文官主宰的朝堂,早已是昨日黃花!
孫承宗最為心焦,枯瘦的手掌在袖中緊握成拳,指甲幾乎嵌進掌心!心中懊悔如潮:
“疏忽!大疏忽!竟未將此間森嚴壁壘、刀光劍影與伯衡分說明白!”
眼看少年如怒海孤舟,即將被巨浪吞噬,孫承宗再也無法坐視!
“陛下——!”
一聲蒼老卻中氣十足的聲音陡然響起!蓋過了滿殿喧囂!
孫承宗須發微顫,重重踏前一步,對著御座深深一揖:
“陛下明鑒!徐承略為大明幼年從戎,血火鑄就肝膽,卻未識廟堂經緯!
此番莽撞,實因目睹忠良蒙冤、士卒凍餒,激于義憤,赤心可鑒!
懇請陛下念其破虜之功,姑恕其不諳朝儀之過!令其戴罪立功,以鋒鏑血戰,驅除建虜,報效君恩!”
死寂!
所有斥罵戛然而止。無數道目光如淬毒鋼針,瞬間釘在孫承宗身上。
這位三朝元老,國之重臣,竟……竟為武弁發聲!
“孫公!”御史高捷率先發難,笏板直指老人面門,聲如裂帛:
“您乃文臣柱石,竟縱容武弁踐踏祖制?置我大明二百年鐵律于何地?”
這聲怒吼點燃了文官集團的滔天怒火!攻擊矛頭驟然調轉,直撲“叛徒”孫承宗。
“孫公此言差矣!”另一位御史史范立刻跟進,語氣冰冷刻薄,充滿了被背叛的怨毒:
“徐承略武弁干政,罪不容誅!您身為武英殿大學士,不思整肅綱紀,反以‘未習朝儀’為其開脫?
莫非欲效前朝徐有貞、石亨故事,以文臣之身,勾連武夫為爪牙乎?”
皇極殿聲浪如潮!
“孫老昏聵!”
“自毀士林長城!”
“邊塞風沙蝕了文骨!”
惡毒的謾罵、痛心的哀鳴交織成網,將孫承宗死死纏繞。
文官們堅守的“道統”被自己人捅穿,這背叛比徐承略的僭越更令他們瘋狂!
“文脈之恥!”
年輕給事中目眥盡裂,竟將象牙笏板摔在金磚上!碎裂聲如瓷瓶炸響,驚得滿殿一窒。
他指著孫承宗補服上御賜的斗牛紋,嘶聲泣血:“此袍乃您經略遼東時萬歷爺所賜!
當年您持尚方劍斬逃將七人,血透征袍!如今竟為武弁辱沒斯文。
老大人!您對得起這斗牛紋嗎?您對得起城頭的‘孫’字旗嗎?”
滿殿死寂。孫承宗身形晃了晃,枯手抓住袖中硬物——那是孫女所繡的雪里紅梅香囊,針腳猶帶體溫。
溫體仁冷眼旁觀,有著驚愕詫異。孫承宗為護徐承略,竟自絕于文官集團,倒是意料之外。
風暴中的孫承宗闔目一瞬,復又睜開。
那雙閱盡滄桑的眼眸深處,是磐石般的堅定,對滿殿的指責恍若未聞。
他挺直蒼老脊背,目光只投向那十二旒冠冕之后,那位沉默的年輕帝王。
“老臣...但求陛下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