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曾向我們詳細闡述過大腦半球與行為教育的問題。他提出設想:一個嬰兒第一次看見燭光,出于特定年齡的本能反應,他伸出手去觸摸了燭火,結果手指被灼傷了。這一系列動作激發了大腦半球的知覺,并且在伸出手的感覺、灼傷的手指、收回手的運動上留下了痕跡,伸展的觀念、灼傷手指的觀念和收回手的觀念在嬰兒的記憶里留下了影子。當燭光再一次出現在嬰兒的面前,這些影子不管是清晰還是模糊,都會跳出來阻止嬰兒再次觸摸燭火。所以會有這樣的俗語來描述一次被灼傷的經驗會使手指永遠得到保護的事情——“被灼傷的孩子畏懼火焰”。
對于這個問題,威廉·詹姆斯是這樣總結的:“過去經驗的痕跡一定會以某種方式儲存在其中。當被當下的刺激喚起時,它們最先一定是作為對過去的好處與壞處的表象而出現的;然后就進入負責避開壞處、確保好處所帶來的利益的運動神經通道?!?
后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保羅·??寺谡材匪惯@一理論的基礎上,對面部表情與情緒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探索“表現”原理對人身體的影響的奧秘,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寺隽艘粋€這樣的實驗:在實驗前先測量實驗參與者的心率和體溫,并詳細記錄下來。接下來,他讓實驗參與者分別回想自己認為最氣憤的一件事以及做出生氣的表情。同時,??寺謨纱螠y量了實驗參與者的心率和體溫,并與之前的數據進行對比。他發現,當實驗參與者回憶氣憤的事情時,他們的心率會提高,體溫會降低;而做出生氣的表情時,身體上的變化也是如此。埃克曼還從對立面做了實驗,即讓實驗參與者回憶開心的事情,以及做出開心的表情。此時,他得到的結果是:回憶開心的事和做出開心的表情時,人們的心率都會降低,體溫會上升。
當然了,這種現象不排除是某一個人類群體的特殊反應。為了確保實驗的普遍性,??寺鼛ьI他的研究團隊遠渡重洋,來到西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上,對與原來的實驗參與者沒有任何地域共性的島上居民進行了同樣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與他之前得出的結論驚人地一致。毫無疑問,這種反應是人類的共性。
這一實驗結果再次證明了“表現”原理所概括的真理:行動能夠直接影響頭腦的運作。現代心理學家正在積極地研究如何將這個理論用于實踐中,以便通過相對簡單的行動讓人們從思想上感受到正能量的影響,從而變得更加積極樂觀。
下面的案例便是“表現”原理實踐運用的一個典型。這是來自一位心理醫生的詳細記錄:
一位年邁的母親憂心忡忡地帶著女兒來到心理醫生的工作室,請醫生救救她的女兒。原來,她的女兒患上了憂郁癥,已經四次自殺未遂。這位憂慮的母親因為害怕失去女兒,只好晝夜不歇地守著她。
當醫生問到她,女兒什么時候開始出現憂郁癥的癥狀時,她卻答不上來,只能告訴醫生她的女兒從小就不喜歡笑。醫生安慰了這位憔悴無比的母親一番,然后單獨與他的患者聊了起來。
“你現在遇到了什么難題嗎?”醫生問道,一邊暗暗觀察她的表情。
女孩想了想,搖了搖頭。她搖頭的動作十分自然,看不出掩蓋的成分。
“那么,你是否經歷過什么讓你感到特別難過的事情?或是對你打擊特別大的事情?”醫生接著問。
女孩仍舊搖了搖頭,表情不曾發生過任何變化。
此時,醫生已經發現,這位女孩從進來到現在,一直板著一張臉,還時不時皺一皺眉,仿佛遇到了十分煩惱的事。醫生記得,這個女孩的表情似乎從來沒有放松過,她瘦小的身體和尖細的臉頰上,無時無刻不在傳達一個強烈的訊息:她很不快樂。
然而,根據女孩的回答,她眼下和在此之前,都沒有什么特別煩惱的事??墒?,她是如何患上憂郁癥并三番五次企圖自殺的呢?醫生斷定,這其中必然有不為人知的原因。他決定繼續詢問他的病人。
“你是否常常感到很不快樂?”
這一次,女孩停頓了幾秒,然后點了點頭。
醫生的心中閃過一絲驚喜,至少,他的病人不是那種不肯溝通的人。
“你是否一直是現在這樣的表情?”醫生的話題直接而簡單,他的目的是不給患者留下思考的空間,只憑直覺回答他的提問,以確保答案的真實性。
女孩先是愣了愣,也許是醫生的和藹和此刻的環境讓她感到安全,她緩緩地說出了一件發生在多年前的事情。當時的女孩只有十三歲,是一個開朗樂觀的女孩,喜歡很夸張地張嘴大笑。有一天,她暗戀的同班男生無意中對她說了一句話:“你的嘴巴可真大,笑起來就更大了,像一只猴子。”這句話對于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女孩來說,無疑是殘酷的審判,瞬間就將她那顆快樂的、愛美的心打入地獄。從此以后,自卑、膽小便如影子般伴隨著她的整個成長期。她不敢笑,生怕自己的“大嘴巴”遭到同學的嘲笑,也怕引起心儀男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她上揚的嘴角變成了習慣性下垂,臉上的肌肉也僵硬起來。即使她已經長大成人,客觀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嘴巴并不難看,也不再喜歡笑了。
醫生憐惜地看著眼前的女孩,充滿誠意地告訴她:其實,你的嘴巴長得挺好看的。不僅是嘴巴,你的五官也長得很端正。我猜,你笑起來的樣子肯定十分好看,你那個男同學當年一定是跟你開了個玩笑。
女孩的臉色終于起了變化,她半信半疑地、第一次直視醫生的眼睛,從醫生的眼睛里,她看到了關懷和贊許。她的嘴角動了動。
醫生點點頭,鼓勵她試著笑一笑,并強調他很期待看到她的笑容是什么樣子。
女孩嘗試了幾次,終于露出一個不太自然的笑容。
醫生繼續鼓勵,“看,我果然沒猜錯,你笑起來的樣子真的很好看!”
女孩羞澀地笑了笑,這次,是發自內心的笑。
醫生感到很欣慰。接下來,醫生告訴女孩一些“小訣竅”——他特意對她強調這并不是治療方案,因為她根本沒有病——回家對著鏡子練習笑容,盡量讓自己笑得燦爛,笑得神采飛揚。他還鼓勵女孩有空多來跟他“聊天”,因為他的工作“十分枯燥無味”,他想跟她“聊一些輕松的話題,以放松由工作帶來的疲憊”。
這個方法很快取得成效,女孩臉上的笑容漸漸多了起來,說話的語調也更加的輕松愉悅。從對話中,醫生了解到,女孩不再向以前那樣莫名其妙感到不快樂,相反地,她常常覺得自己其實是一個快樂的人。
這是一個身體影響頭腦運作的例子??鞓返母杏X可以被行動制造出來,一個消極自閉的人能夠通過練習笑容找到快樂。只要愿意從行動上努力,身體上的積極行動,必定帶來思想上的樂觀向上。
6.握手與言談隱含著能量
在我國傳統的社交行為中,握手只是社交初級階段的一個禮節性動作,并未受到多大的關注。在社交行為中,人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社交對象選擇先伸手還是后伸手、掌心面向的方向、使出的力度,接下來才是社交的重要內容。然而,隨著心理學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類行為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包括握手、言談等社交行為。
心理學家們發現,握手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蘊含著巨大的奧秘。它不但能傳達友好、敷衍、抗拒等基本的社交信息,還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狀態,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思想。
這類研究起源于威廉·詹姆斯的“表現”原理,他不但提出微笑能使人快樂,而且認為人類行為包括走路和說話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能夠影響人們的感覺。為了探索這個理論所蘊含的實用價值,后來的心理學家們設置了一些實驗。
其中一個實驗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們選擇了一所大學里的一個班級做實驗,當然,這個班級是隨機選擇的,男女比例均衡。他們將整個班級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實驗組用于行動上的實驗,評論組用于信息方面的收集。首先,幾位研究人員按照事先預訂好的力度等級,一一與實驗組的每一位成員握手,并在握手記錄單上記錄下他們從對方那里感受到的力度。與此同時,評論組的成員要填寫一張評論表,這張評論表是關于實驗組成員的性格、學習成績、行動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評價。為了避免評論的主觀性,實驗組的每一位成員都將隨機分配給三位評論組的成員分別進行評論。最后,研究人員對一大疊的握手記錄單和評論表進行了統計和對比。結果發現,在握手中表現得比較有力量感的人,有95%的人在評論中得到更偏向于“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好”“行動力強”“社交能力強”“說話抑揚頓挫”等評論。而在握手中表現得缺乏力量感的人,絕大部分得到了“性格內向”“不喜歡與人來往”“學習成績一般”“行動力弱”“說話語調平淡”等評論。
接著,心理學家們換了一批學生進行試驗。這一次,他們同樣是與這些學生握手并評出力量等級,不同的是,這次換成學生自己給自己填寫評論表。結果,這一次試驗得出的結論與上一次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說,握手比較有力度的人,對自己的感覺和評價都是偏向于正面的。
這次的實驗反映出,人們的握手和言談實際上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握手和言談是隱含著能量的,并且這種能量會通過握手和言談傳遞出來,被他人所感知。
那么,既然一個人握手和言談中隱含的能量能夠被他人感知,這種能量能否被自己感知呢?美國心理學家薩拉·斯諾德格拉斯做過一個與這個疑問相關的實驗。為了減少實驗結果的主觀性,她假裝要做一個關于身體活動對心率影響問題的研究,要求實驗參與者用不同的方式走路,并持續三分鐘。她將實驗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被要求昂首挺胸大步走,并擺動胳膊,讓自己的四肢顯得更有力量感;另一組則被要求眼睛盯著地面小步走,并盡量用腳底拖地的方式走,好像腳上被人綁上了千斤巨石那般沉重。完成了這些動作后,實驗參與者還要給自己的快樂指數打分。
結果,實驗表明,大步走路的人比拖著步子走路的人感覺更快樂;拖著步子走路的人并沒有什么沉重的心事或是煩惱,卻莫名其妙地感到缺乏力量,心情沉重。這正好驗證了詹姆斯的“表現”原理:通過身體上的改變,能夠創造出快樂,讓內心充滿正能量。
無獨有偶,來自美國的心理學家艾米特·費爾騰也癡迷于研究制造快樂的簡單快捷的方式,并探索人們用快樂和自信的方式說話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于是,他招募一批實驗參與者,進行了一組實驗。
按照實驗的慣例,實驗參與者被分組了。這次,是分成兩組,并且每組都分配一沓卡片,一共有60張,每一張卡片上面都寫上了不同的句子。
第一組實驗參與者按照指示,順著卡片將上面的話大聲念出來。第一張卡片上寫的是:今天既不比過去好,也不比過去差;第二張卡片寫著:然而,我今天感覺確實不錯;第三張卡片上的話比第二張更積極。接下來的每一張卡片上的話都比前一張更積極正面。
第二組實驗參與者同樣也按照要求大聲念出卡片上的話。不同的是,他們的卡片上面寫的是“東方列車行駛在巴黎和伊斯坦布爾之間”“土星有時候與太陽和地球連成一片,所以我們看不到它”“希望鉆石能通過普通的郵政業務從南非運送到倫敦”等沒有什么感情色彩的客觀句子。
朗讀階段完成后,費爾騰請所有的實驗參與者給自己的快樂指數打分。結果顯示,第一組實驗參與者的得分普遍高過第二組實驗參與者。我們完全可以相信,積極正面的語言可以令人感到更加快樂。這個實驗大大地鼓舞了各國的心理學家積極投入到為人類制造快樂的研究中來。
來自德國的心理學家賽比娜·科赫就做了一些關于人類活動與頭腦中思想的實驗。她先是深入研究了舞蹈動作對人們內在情緒的影響,并發現當人的身體在進行流暢舒展的運動時,人們會感到快樂;而如果讓身體從事一些簡單枯燥的機械動作,人們則會感到情緒低落,甚至是煩躁抗拒。比如,反復不變的基礎性舞蹈動作,會令舞蹈者感到枯燥無味、時間難熬;而活潑多變的舞蹈動作,則讓舞蹈者在快樂中不知不覺地度過練習的時間。
后來,科赫根據自己的發現,大膽地開始了實踐運用的歷程。她通過訓練人們的握手方式,幫助人們為自己在對方心中打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坪談撛斐觥绊槙场钡暮汀吧病钡奈帐址绞礁魅N,將他們運用到調查中。前者的方式是握住別人的手,緩慢流暢地上下移動自己的手;后者的方式則是握住對方的手后,突然將手停下,稍后又突然快速地將手抬起來。結果她發現,“順暢”的握手方式比“生硬”的握手方式給人的感覺要好得多。于是,她開始教人們有意識地練習“順暢”的握手方式。當練習者的握手達到熟練自然的狀態時,再鼓勵他們運用到人際交往中,幫助自己在對方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坪盏奈帐址椒ǎ梢哉f是對“表現”原理實際運用的又一成功案例,也是值得我們去實踐的一個好方法。
詹姆斯提出“表現”原理,絕不僅僅是告訴人們要擠出僵硬的微笑來制造表面的快樂,或是通過大步走路來假裝身體里蘊藏著大量的正能量。他只是想讓人們領悟到,人們走路的方式、說話的語氣,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細小行為,都蘊含著能量,它們是可以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想的。如果能從積極正面的方面運用這一點,快樂將不再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堂之花”,而是我們唾手可得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