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貨幣制度的構成及演變
2.3.1 貨幣制度的構成
貨幣制度是國家以法律形式確定的貨幣流通的結構、體系和組織形式。它由國家有關貨幣方面的法令、條例等綜合構成。貨幣制度的構成具體包括:貨幣材料,貨幣單位,貨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貨幣發行準備制度。
1.貨幣材料
貨幣材料也稱幣材,就是國家規定哪種材料作為貨幣,這是一個國家建立貨幣制度的首要步驟。用哪種商品作為幣材,我們就稱為哪種商品的本位制,比如用金、銀作為貨幣材料就分別形成金本位制、銀本位制等。雖然用什么幣材是由國家法律規定的,但國家的規定仍受其客觀經濟條件的制約,國家不能隨心所欲地指定某種商品作為貨幣材料,貨幣材料的確定必須具有客觀依據,它取決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材料必然由賤金屬向貴金屬遞進。歷史上的貨幣材料由銅過渡到白銀再到黃金就是循著這個軌跡演進的。金本位制崩潰以后,現代各國貨幣都采用信用貨幣,選擇貨幣材料的技術意義已超出經濟意義。
2.貨幣單位
貨幣單位的規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規定貨幣單位的名稱;二是確定貨幣單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貨幣金屬。例如英國的貨幣單位為“鎊”,根據1816年《金本位制法案》的規定,1英鎊等于成色11/12的黃金123.27447格令(約7.99g)。美國的貨幣單位為“美元”,根據1934年1月的法令規定,1美元等于0.888671g純金。即便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依然可以看到貨幣單位與貨幣質量之間的關系,如英鎊的單位“鎊”,泰銖的單位“銖”,都是衡量貨幣質量的單位。很多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的貨幣單位不再與貨幣質量之間有任何聯系,但它們通過政府規定的名稱來表示被普遍接受的價值標準,如,美國貨幣“美元”、人民幣的“元、角、分”等。一旦規定了貨幣單位,就有了統一的價格標準,貨幣也就能更準確地發揮流通手段的作用?,F代信用貨幣價值的確定主要取決于購買力和與外國貨幣的比價。
3.貨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
貨幣分為本位幣和輔幣。本位幣又稱主幣,是一國的基本通貨。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本位幣是指用貨幣金屬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所鑄成的鑄幣。本位幣是一種足值的鑄幣,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基本相符,這是本位幣的基本特征?;谶@一特征,本位幣有如下特點:①自由鑄造。自由鑄造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每個人都有權把貨幣金屬送到國家造幣廠,請求鑄成本位幣;二是造幣廠代替每個人鑄造本位幣,不收費用或只收很低的造幣費。本位幣的這種自由鑄造可以使鑄幣的名義價值和實際價值保持一致,還可以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量,使流通中的貨幣量與貨幣需要量保持一致。②無限法償。這是指本位幣具有無限的法定支付能力。本位幣是法定作為價格標準的基本通貨。法律規定,在貨幣收付中無論每次支付的金額多大,用本位幣支付時,收款人不得拒絕接受。③磨損公差。在金屬貨幣流通制度下,鑄幣流通會有自然的磨損,不法之徒還有意削邊、擦損。為了保證本位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一致,從而保證本位幣的無限法償能力,各國貨幣制度中通常都會規定每枚鑄幣的實際重量低于法定重量的最大限度,即鑄幣的磨損公差。
輔幣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貨幣,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輔幣主要用賤金屬鑄造。輔幣的面額較小,因此使用賤金屬鑄造輔幣,可以節省流通費用。輔幣是不足值的鑄幣。輔幣在鑄造、發行與流通程序上具有以下特點:①輔幣可以與本位幣自由兌換。輔幣的實際價值顯然低于名義價值,但法律規定,輔幣可以在一定限額內按固定比例與本位幣自由兌換。這樣,就保證了輔幣可以按名義價值流通。②輔幣實行限制鑄造。所謂限制鑄造,即只能由國家來鑄造。由于輔幣的實際價值低于其名義價值,鑄造輔幣就會得到一部分鑄造收入,所以鑄造權由國家壟斷,其收入歸國家所有。同時,因為輔幣是不足值的,限制鑄造也可以防止輔幣排擠本位幣。③輔幣是有限法償貨幣。國家對輔幣規定了有限的支付能力,即在每一次支付行為中使用輔幣的數量受到限制,超過限額的部分,收款人可以拒絕接受。為防止輔幣充斥市場,國家除規定輔幣為有限法償貨幣外,還規定用輔幣向國家納稅或兌換本位幣時不受數量限制。
在不兌現的紙幣制度下,本位幣的自由鑄造和輔幣的有限法償被取消了。本位幣的磨損公差規定在許多國家都改為規定紙幣的流通年限,如新加坡規定,新發行的貨幣流通3年必須收回銷毀。在不兌現的紙幣制度下,輔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
4.貨幣發行準備制度
貨幣發行準備是指中央銀行在貨幣發行時須以某種金屬或某幾種形式的資產作為其發行貨幣的準備,從而使貨幣的發行與某種金屬或某些資產建立起聯系和制約關系。貨幣發行準備制度是為約束貨幣發行規模、維護貨幣信用而制定的。
為了穩定貨幣,各國貨幣制度中都包含貨幣發行準備制度的內容。在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作為發行準備。在金本位制下,準備制度是建立國家的黃金儲備。黃金儲備的用途有三個方面:第一,作為國際支付的準備金;第二,作為擴大或收縮國內金屬貨幣流通的準備金;第三,作為支付存款和兌換銀行券的準備金。在目前世界各國已無金屬貨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不再兌換黃金,黃金儲備的后兩項用途已經消失,只有第一項用途被保留。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各國貨幣發行準備制度的內容比較復雜,一般包括現金準備和證券準備兩大類。現金準備包括黃金準備、外匯準備等具有極強流動性的資產準備,證券準備包括國家債券準備、短期商業票據準備等有價證券準備。
2.3.2 貨幣制度的演變
貨幣制度自產生以來,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從其形態上來看,主要經歷了銀本位制、金銀復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1.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歷史上最早出現,也是實施時間最長的一種貨幣制度。銀本位制以白銀為貨幣金屬,以銀幣為本位幣。在銀本位制下,銀幣可以自由地鑄造和熔化,是無限法償貨幣,銀幣可以自由輸出和輸入。我國是最早以白銀作為貨幣的國家,也是最晚放棄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國家。公元前119年,我國便開始鑄造銀幣,但是直到公元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幣制則例》后才正式開始銀本位制。雖然當時法律實行銀本位制,但實際上銀圓和銀兩一直并用,直至193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宣布“廢兩改元”,公布《銀本位幣鑄造條例》,中國的銀本位制才得以健全。1935年實行的“法幣改革”取消了銀本位制。銀本位制適應了當時商品經濟并不發達的社會需要。
19世紀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白銀產量大幅度增加,白銀的價格開始跌落,白銀價格的起伏不定既不利于國內貨幣流通,也不利于國際收支平衡,加之銀幣體重價輕,不適合巨額支付,從而導致許多實行銀本位制的國家開始用黃金取代白銀作為貨幣使用。到20世紀初,除了中國、印度、墨西哥等少數國家仍實行銀本位制外,很多國家已放棄了這種貨幣制度。
2.金銀復本位制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白銀主要用于小額交易,黃金則用于大宗交易,這樣就形成了白銀與黃金都作為本位幣流通的局面,客觀上產生了建立金銀復本位制的要求。在金銀復本位制下,金銀兩種貴金屬都是鑄造本位幣的材料,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金幣和銀幣可同時流通,都可以自由地鑄造,具有無限法償能力。歷史上,金銀復本位制經歷了三種形態:平行本位制、雙本位制以及跛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的特點是:金幣和銀幣同為本位幣,都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自由輸出、輸入,國家不規定兩種貨幣的交換比率,而由市場上作為商品的金塊和銀塊的比價確定。這樣,每種商品都具有金和銀表示的兩種價格,金銀市場比價波動必然引起商品雙重價格比例波動,給商品交易帶來麻煩。
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麻煩,國家便以法律形式規定作為貨幣的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固定比價,兩者交換比率不受市場金塊和銀塊價格波動的影響,這就是雙本位制。在雙本位制下,當金銀的法定比價與市場比價不一致時,“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而名義價值低的貨幣(良幣)必然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實際價值低而名義價值高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由于這一現象是由16世紀英國財政大臣托馬斯·格雷欣發現并提出的,所以又將這一現象發生的規律稱為“格雷欣法則”。這一規律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同一時期只能流通一種貨幣。如果同時使用兩種貨幣,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為了解決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一些國家采用跛行本位制,即金銀幣都是本位幣,但金幣能自由鑄造,銀幣不能自由鑄造,且限定每次支付的最高限額,金幣和銀幣按法定比價進行交換。事實上,在這一制度下,銀幣已經演變成輔幣,金本位制初步形成。
3.金本位制
最早實行金本位制的是英國。1816年,英國通過了《金本位制法案》,之后,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相繼實行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三種形式。
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內容是“四自”,即規定金幣為本位貨幣,居民可將金塊自由申請鑄造成金幣,金幣可自由熔化為金塊,銀行券可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和金幣可自由進出國境。
從1816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幣本位制通行了近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歐洲各參戰國首先停止了銀行券的兌現,以便把黃金集中起來購買軍火,其他國家也先后宣布禁止黃金流出,停止銀行券與黃金兌換。于是,金幣本位制崩潰,取而代之的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與金幣本位制的顯著區別是:政府停止鑄造金幣,不允許金幣流通,代替金幣流通的是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紙幣的發行以金塊為準備,金塊準備得多,發行的紙幣就多,反之亦然。紙幣的價值與黃金保持等值關系,即一元紙幣的價值等于一元紙幣的含金量所具有的價值,人們持有的其他貨幣不能兌換成金幣,但可以兌換為金塊;黃金仍可自由輸出與輸入。由于金塊價值大,所以一般人難以將紙幣兌換成金塊。如英國在1925年規定紙幣數額在1700鎊以上方能兌換金塊;法國在1928年規定至少要215000法郎才能兌換黃金,這在當時是一筆龐大的數額。因此,人們又把金塊本位制稱為“富人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也稱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規定紙幣的含金量,國內只流通紙幣,無鑄幣流通、無金塊兌換。中央銀行將黃金和外匯存放在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并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兌換比率。本國居民可以將本國紙幣兌換成外匯,再向其他相關國家兌換金塊。實際上,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的居民更難將貨幣與黃金兌換。這種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菲律賓、印度等國實行過。1924—1928年,德國、意大利等國也實行過這種貨幣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屬于金匯兌本位制。
歐洲在1914年以前的100年處于相對和平時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經濟持續增長,但是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這一進程。戰后,西歐各國政府極力想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于當時黃金在各國間的分配很不平均,使傳統的金幣本位難以恢復。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動搖了金本位制的基礎,使金幣的自由鑄造、自由兌換、自由輸出與輸入遭到削弱,甚至喪失,從而使金本位制難以再維系下去,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已經形成。
4.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
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是指既不規定含金量也不兌換黃金,完全取消流通貨幣的金銀保證,流通中的貨幣通過中央銀行的信貸程序投放出去的貨幣制度。當今世界各國普遍實行這種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崩潰后,信用貨幣成為本位幣,不規定含金量,也不與任何金屬保持等價關系,同時貨幣發行也不以黃金做保證,故這時的信用貨幣實質上是一種紙幣,主要由現金和銀行存款組成,其本身并沒有實際價值,而是作為一種價值符號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發揮貨幣的基本職能。同時,國家也發行少量金屬鑄幣作為輔幣流通,但輔幣價值與用于鑄造它的金屬商品價值無關。
一國轉向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一般是由中央政府賦予中央銀行具有壟斷發行貨幣的法律特權開始的。由于發行紙幣是國家的特權,中央銀行通過信貸程序發行紙幣,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在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下,國家對貨幣流通的調節日益重要起來。因為紙幣的發行數量直接由政府決定,當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的商品對它的需要時,多余的紙幣不能自發地退出流通,而處在流通領域中的紙幣繼續發揮其職能作用,就會使社會購買力大于商品可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因此,通貨膨脹是紙幣條件下的必然產物。
2.3.3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
我國現行的貨幣制度是不兌現的信用貨幣制度。作為我國法定貨幣,人民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輔幣單位是“角”“分”。1948年12月1日,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合并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同時正式發行人民幣作為全國統一的貨幣。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信用貨幣,人民幣沒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兌換黃金,國家規定了人民幣限額出入國境的制度,國內不允許金銀外匯計價流通,一切貨幣收付、結算和外匯牌價均以人民幣計價。
人民幣實行壟斷發行、統一計劃管理的制度,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的發行機關,并集中管理貨幣發行基金,在國務院批準的額度內,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年度貨幣發行和貨幣回籠。
據有關資料,目前在中國大陸流通的港幣現金已超過150億港元,占香港貨幣發行總量的30%左右。而從中國臺灣涌向中國大陸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資金高達600多億美元,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新臺幣流入中國大陸。由于受20世紀90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港幣、澳門元與幣值穩定的人民幣關系十分密切,除金融機構相互掛牌外,形成了地域性的如珠江三角洲一帶互為流通使用的局面。廣州、深圳、珠海等地的一些店鋪接受港幣或澳門元。一些中國大陸居民為了使自己擁有的貨幣收入分散化以及投資或收藏等原因,也都樂意持有港幣、澳門元及新臺幣。與此同時,人民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已進入流通領域,在這些地區,越來越多的人以人民幣為“硬通貨”及結算貨幣。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或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街頭,除銀行外,還隨處可見公開掛牌買賣人民幣的兌換店。而且,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大多數商店、飯店、賓館等消費場所都接受人民幣,一些店鋪門口甚至掛上“歡迎使用人民幣”的牌子招攬顧客。中國臺灣也同樣存在人民幣的流通,許多人將人民幣作為堅挺的貨幣來看待,中國臺灣警方已視偽造人民幣為非法,不少臺胞回中國大陸探親后,會帶一些人民幣回去使用或留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