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學(第3版)
- 董金玲 陳彥華編著
- 3055字
- 2025-06-05 13:41:47
2.2 貨幣的職能
馬克思綜合幾千年來關于貨幣現象的各種研究,歸納了貨幣的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是基本職能的派生職能。
2.2.1 價值尺度
貨幣作為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把一切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質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較。這是貨幣的第一職能,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也叫本質職能。
貨幣之所以能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就是商品,它與其他商品一樣,也有價值。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想象的或觀念的貨幣,不需要人們提供真實的貨幣供參考。如商店貨架上陳列的商品的標價,只需在標簽上寫上價格就一目了然,而無須放上同名的真實貨幣。
當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時,就是商品的價格。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一定的價格。當一個經濟體使用一種貨幣,通過這種貨幣,該經濟體就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價格體系,從而便于全體商品和勞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
在現代社會,各國都有自己的貨幣來行使價值尺度職能。我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單位是“元”。其他各國的貨幣分別是美國的美元、英國的英鎊、日本的日元、泰國的泰銖、印度的盧比、俄羅斯的盧布、墨西哥的比索等。而目前國際上通行的貨幣是美元、歐元等。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在查詢大量的歷史和考古學的記錄之后,得出一個結論:貨幣作為價值尺度要遠比其廣泛地作為交易媒介還早。
2.2.2 流通手段
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貨幣發揮交易媒介作用時,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它是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是價值尺度職能的必然發展。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必須是真實的貨幣。交易的完成要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觀念上的貨幣是買不到任何東西的,而執行價值尺度的貨幣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這是二者的重要區別。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是交換的媒介,交換者賣出自己的商品取得貨幣,是為了用貨幣再去購買自己所需的商品。貨幣作為商品交換價值的獨立表現,只是轉瞬即逝的東西,因而貨幣所有者對貨幣本身的價值并不十分關心,他關心的是貨幣的購買力,這就產生了以價值符號代替具有內在價值的金屬貨幣流通的可能性。從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過程表現如下:足值的金屬貨幣逐漸被不足值的金屬貨幣所代替,最終價值符號又代替了不足值的金屬貨幣。作為這種現實性的典型形態,紙幣的出現和發展依靠國家強力在一定范圍內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占領貨幣流通領域。
我國人民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人民幣是我國合法的貨幣,它代表一定的價值量與各種商品相交換,使各種商品的價值得以實現。人民幣的流通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壟斷性和獨占性。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一些領域逐漸被支付手段所代替。
2.2.3 支付手段
當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轉移時,如清償債務,支付稅金、房租、水費、工資等,它起到了延期付款的作用,即執行支付手段職能。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是從貨幣流通手段職能中派生出來的。它起因于賒賬的商品交易,當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則是價值單方面轉移,如買方憑契約或某種信用賒購商品,成為債務人,賣方成為債權人,到雙方約定的交割日期,買方的貨幣清償他對賣方的債務。在整個過程中,商品與貨幣不再同時出現在交換的兩極,買方先取得商品,然后支付貨幣。貨幣只是當約定日期到來時,作為償還債務的手段才進入流通領域,這時商品早已從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貨幣作為交換價值的絕對形式獨立地結束整個交換過程。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對經濟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在商品經濟中,由于商品生產者的各種條件有許多差異,生產商品的種類也千差萬別,距離市場遠近也不同,因而相互提供商品的時間并不吻合。這種產與銷在空間、時間上的差異,客觀上要求商品讓渡同商品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或者賒銷商品先交貨,后付錢,或者預付貨款,先付款,后交貨。這種付款時間先后的差異,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擴大了商品經濟的規模,而且加強了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加速了資金的循環與周轉,促進了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2.2.4 貯藏手段
當貨幣被人們當作獨立的價值形態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來時,它就會暫時退出流通領域,起到蓄水池的作用。此時,貨幣執行貯藏手段職能。
貨幣執行貯藏手段的職能時,最初是由商品生產者保存自己剩余產品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生產者把自己的剩余產品換成貨幣,停止購買,一旦需要,可以馬上購買自己所需的商品,這比保存實物方便多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貯藏除了作為社會財富的絕對化身外,其作用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在:①作為流通手段準備金的貯藏,即商品生產經營者為了保持生產的連續性,能夠在不賣商品的時候也能買商品,這就要求在平時只賣不買,并貯藏貨幣;②作為支付手段準備金的貯藏,即為了履行某一實際支付貨幣的義務,必須事前積累貨幣;③作為世界貨幣準備金的貯藏,即為了平衡國際貿易和其他收支差額而用。
信用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貨幣貯藏手段有了更大的變化。第一,在現代社會的不兌現紙幣條件下,當紙幣實際代表的價值比較穩定時,紙幣也可充當貯藏手段,雖然它不能如金銀等貴金屬那樣長久地保存價值。第二,由于以銀行制度為主的現代信用制度的高度發展,社會各階層把自己持有的貨幣資產存入銀行,使貯藏手段趨于集中。對個人而言,這是貯藏價值的可選擇的形式;對社會而言,則是集中或積累資金的形式,也是紙幣賴以成為貯藏手段的重要條件。
2.2.5 世界貨幣
當貨幣超越國界,在世界市場上發揮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時,我們就稱其為世界貨幣。
按照馬克思對典型金本位制下世界貨幣的論述,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就必須脫掉自己原有的“民族服裝”,還原成金銀的本來面目。在金本位制崩潰以后,黃金作為貨幣形式已被信用貨幣所取代。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貨幣流通領域出現了很多新的現象。許多國家的貨幣,如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在國際市場上發揮著作為國際貨幣的三種效能,即支付手段、購買手段和財富轉移的作用。世界貨幣主要用于平衡貿易差額。對外貿易帶有雙向的性質,每個國家既輸出商品又輸入商品,而且主要以信用方式進行。因此,國家與國家之間就發生了相互的債權債務關系。這些債權債務關系的結算可以利用信用工具(如匯票、支票等),通過相互抵銷來進行,對于抵銷后的差額利用真實的貨幣作為最終的結算手段來償付。這時,世界貨幣就執行支付手段的效能。當貨幣直接被用來向國外購買商品時,它就發揮著購買手段的效能。與在國內流通中作為商品交換的中介不同,它是作為貨幣商品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當把財富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去,由于各種原因,不能或不適于以商品形式實現,而要以貨幣形式進行時,貨幣就充當社會財富的化身,借以實現財富轉移的效能。例如,戰敗國向戰勝國支付貨幣賠款,一國向其他國家提供貨幣貸款,或將貨幣資本從國內轉移到國外。
貨幣的五大職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它們都體現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質。正是因為貨幣能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具有和一切商品交換的能力,所以它具有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當貨幣上述兩個基本職能進一步發展時,才會出現貯藏手段職能。支付手段職能既與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密切相關,又以貯藏手段職能為前提。世界貨幣職能是貨幣前四個職能的繼續和延伸。總之,五大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是隨著商品流通及其矛盾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貨幣的各個職能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內在聯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