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稅理論與政策
- 陳愛東 馬鴻譞 徐敏娜主編
- 1963字
- 2025-06-25 09:56:48
(二)外部效應理論
簡單地說,外部效應就是指某些個人或廠商的經濟行為影響了其他人或廠商,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的現象。換言之,外部效應就是未在價格中反映的經濟交易成本或效益。我們已經知道,當外部效應存在時,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決策時所依據的價格,既不能精確地反映其全部的社會邊際效益,也不能精確地反映其全部的社會邊際成本。其原因在于,某種經濟活動外部效應的存在,使得除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個人或廠商)受到了影響,而第三者因此獲得的效益或因此付出的成本在交易雙方的決策中未予考慮。其后果在于,依據失真的價格信號所做出的經濟活動決策,肯定會使社會資源配置發生錯誤,而達不到帕累托效率準則所要求的最佳狀態。
1.正的外部效應與負的外部效應
西方經濟學家強調,盡管對外部效應可從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分類,但從外部效應同經濟效率的關系來看,最基本的還是依靠外部效應的結果來分類,即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正的外部效應,也稱外部效益或外部經濟,指的是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帶來的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經濟效益。在存在正的外部效應的情況下,無論是產品的買者,還是產品的賣者,都未在其決策中意識到他們之間的交易會給其他人或廠商帶來益處。關于正的外部效應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是消防設備的交易。一筆消防設備的交易,除了買賣雙方可從中得益之外,其他人或廠商(至少是鄰近買方的人或廠商)也可從降低火災蔓延的風險中得益。但消防設備買賣雙方并未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買賣決策并未加入其交易會降低第三者的財產損失風險這樣一個因素。如果買賣決策中加入了這一因素,也就是將外部效應考慮在內,在不能向第三者收取相應報酬的情況下,消防設備的消費量肯定會因此而出現不足。
負的外部效應,亦稱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經濟,指的是對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者帶來的未在價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費用。工業污染對人及其財產所帶來的損害,是負的外部效應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工業污染在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降低人們的財產以及資源的價值上產生的負效應,已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的共識。但是,帶來工業污染產品的生產者和購買者,顯然是不會在其生產決策和消費決策中考慮那些因此而受損害的人們的利益的。也正因為如此,這類產品的生產量往往是過多的。
2.單向的外部性與交互的外部性
單向的外部性是指一方對另一方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例如化工廠從上游排放廢水導致下游漁場魚產量的減少,而下游的漁場既沒有給上游的化工廠產生外部經濟效果,也沒有產生外部不經濟效果,這時就稱化工廠給漁場帶來了單向的外部性。大量外部性屬于單向外部性。交互的外部性是指所有當事人都有權利接近某一資源并可以給彼此施加成本(通常發生在公有財產權下的資源上)。例如,所有國家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彼此之間都有外部不經濟效應。這就屬于交互的外部性。交互的外部性的一個特例就是雙向外部性。雙向外部性是指兩個經濟主體彼此都存在外部性,主要的形式有三種:一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間帶來的外部經濟;二是甲方和乙方相互之間帶來的外部不經濟;三是甲方對乙方有外部經濟效應而乙方對甲方有外部不經濟效應,或者反之。例如,養蜂人與荔枝園園主之間的關系,蜜蜂要釀蜜,離不開花粉,荔枝園園主對養蜂人具有正外部經濟效果;而荔枝花開后要結果,離不開蜜蜂傳授花粉,這時養蜂人對荔枝園園主具有正外部經濟效果。當然,養蜂人與荔枝園園主之間給對方帶來的正外部經濟效果的大小不一定是相等的。如果兩者正好相等,就說明正外部經濟效果相互抵消。如果兩者不相等,說明有的經濟主體從中占了便宜,有的經濟主體從中吃虧了。
3.外部效應的內在化
西方經濟學家用外部效應的內在化來解釋政府對外部效應的矯正措施。在他們看來,既然造成帶有外部效應的物品或勞務的市場供給不是過多就是不足的原因是私人邊際效益或成本同社會邊際效益或成本的非一致性,那么政府的矯正措施就應當著眼于對私人邊際效益或成本的調整。當某種物品或勞務的私人邊際效益或成本被調整到足以使得個人或廠商的決策會考慮其所產生的外部效應,即考慮實際的社會效益或成本時,就實現了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由此看來,外部效應的內在化過程,也就是外部效應得以矯正,資源配置由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過程。
政府通常在財政上采取兩類措施:矯正性的稅收和矯正性的財政補貼。矯正性的稅收意在對私人邊際成本的調整。政府通過對帶有負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勞務征收相當于其外部邊際成本大小的稅收,將其私人邊際成本提高至同社會邊際成本一致的水平,以此實現負的外部效應的內在化。矯正性的財政補貼意在對私人邊際效益的調整。政府通過對帶有正的外部效應的物品或勞務的消費者發放相當于其外部邊際效益大小的財政補貼,將其私人邊際效益提高到同社會邊際效益一致的水平,以此實現正的外部效應內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