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研究:以四川柑橘產業為例作者名: 何宇本章字數: 1127字更新時間: 2025-06-13 14:39:04
1.4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容
本書研究內容可劃分六個部分,總共八章,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為文獻綜述和理論分析,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意義、研究目標、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等,系統介紹國內外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相關文獻研究情況。第二章主要界定了基本概念,梳理了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理論。
第二部分為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分析,即第三章。該章對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狀進行定性及初步定量分析。首先從適宜種植區域分布、品種及熟期結構、種植規模和產量3個方面介紹四川柑橘產業發展概況。隨后構建計量模型,實證檢驗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和需求匹配狀況,找出四川柑橘產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在此基礎上,梳理改革政策框架,明確改革總目標,從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組織經營、市場體系、質量安全等方面對現行改革政策進行歸納評述。進而對照改革目標,選取資源稟賦系數、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區位商、基地及品牌數量等指標實證檢驗四川柑橘產業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資源稟賦、規模、效率、結構、質量等方面呈現的優劣勢。
第三部分為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即第四章。該章基于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相關理念,提出了績效評價的主要思路、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主要評價目標、主要評價方法,從效率、效應雙重維度分別提出各自的評價指標和方法,系統性提出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的總體框架。
第四部分為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實證測度評價,即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為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的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率評價,在整理分析2010—2020年全國柑橘九大產區及四川20個柑橘種植市州的柑橘生產的面板數據基礎上,測算各地柑橘全要素生產率,并分析柑橘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演進特點,比較柑橘全要素生產率的區域差異。基于測算結果,采用DEA投入法,進一步分析在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如何調整投入要素,從而使得生產達到最優狀態,最后得出投入產出調整值。第六章為基于雙重差分(DID)模型的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效應評價。以四川11個柑橘產業重點扶持市州為實驗組,9個非重點扶持市州為對照組,以柑橘全要素生產率為被解釋變量,評價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有效性,進行了基準回歸和反事實及安慰劑檢驗,進一步分析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柑橘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應。
第五部分為路徑建議,即第七章。該章基于全書的研究,總結分析績效評價結果,從總體思路和具體路徑兩個維度提出推進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建議。
第六部分為研究結論、研究不足與研究展望,即第八章。
1.4.2 技術路線
本書的研究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技術路線
- 中國出口技術性貿易壁壘追蹤報告 2014
-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n Ghana: Risks,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加納農業供應鏈:風險,規避策略及其對績效的影響(英文版)
- 轉型之擎: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
- 中國中部地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戰略研究
- 重新定義健康產業
- 中國煙草史
- 國際貿易風險防范(圖解版)
- 中國碳市場的設計與影響:理論、模型與政策
- 中國新疆和俄羅斯東部石油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 綜合運輸體系的社會公平性與和諧性研究
- 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與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經濟新常態的視角
- 中國石油流通行業發展藍皮書(2018-2019)
- 瀘州港建設現代航運中心發展路徑研究
- 中國能源企業信息化創新成果集錦(2017-2018)
- 結構變遷、技術擴散與市場風險:以天然橡膠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