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研究:以四川柑橘產業為例
- 何宇
- 1627字
- 2025-06-13 14:39:03
1.3 研究目標、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3.1 研究目標
本書的研究目標如下:
(1)定量分析四川柑橘供需缺口,構建計量模型,測算四川柑橘生產的供給與需求匹配程度。
(2)提煉當前國內外公共政策績效評價的方法、經驗及不足,基于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率、效應雙重維度,從全要素生產率、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支持、人口規模、產業結構6個方面構建全面、定量的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績效評價和分析框架,為改進現有政策,在四川乃至全國構建綜合型的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方法體系提供參考借鑒。
(3)評價重點是四川20個柑橘種植市州的柑橘生產中各項要素投入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是否取得相應的績效產出,柑橘全要素生產率是否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實施獲得提升,并基于研究結果和結論,提出推進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建議,為未來四川乃至全國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思路。
1.3.2 研究方法
本書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柑橘產業發展、績效評價與管理的資料,梳理學界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概念的界定,柑橘產業的相關研究以及研究此類問題的研究方法,并基于已有的研究進行概括總結,為本書的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2)比較分析法。第四章運用Excel等統計工具,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對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績效測量,進而對全國九大柑橘主產區、四川20個柑橘種植市州的資源稟賦系數、規模比較優勢指數、效率比較優勢指數、區位商等進行比較,詳細考察所得數據的相關特征,定量比較分析四川在全國、四川各市州在全省柑橘生產中的地位及優勢。
(3)實證分析法。第三章構建了柑橘供需偏離度模型,并利用2010—2020年的面板數據實證檢驗了全國及四川柑橘供需匹配狀況。第四章運用區域比較優勢系列指數模型實證檢驗了全國九大柑橘主產區及四川20個柑橘種植市州的資源稟賦、規模、效率、區位商等比較優勢。第六章運用DEA-Malmquist指數模型,通過DEAP2.1軟件對四川柑橘生產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實證分析,運用DEA投入法對既定的產出水平下各項生產要素投入調整值進行實證分析。第七章運用雙重差分(DID)模型,通過Stata軟件對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效應進行評價并找出四川柑橘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
1.3.3 數據來源
本書的研究數據主要源于各類公開的統計年鑒及統計資料,如《四川省“十四五”水果產業發展推進方案》、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統計資料、四川省農科院統計資料及四川省20個柑橘種植市州農業農村局統計資料等。具體情況如下:
(1)面板數據來源。可直接查詢的研究數據為2011—2021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資料》《中國農業年鑒》《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以及四川統計年鑒、四川省各市州統計年鑒、商務部公開統計資料。
(2)特殊數據來源。部分研究數據無法經公開渠道查詢獲取,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四川省農科院、各市州農業農村局按照筆者需求提供給筆者,僅供研究使用,由筆者整理、計算后在書中直接或間接呈現。
(3)調研數據來源。在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筆者對眉山市的丹棱、東坡、仁壽、青神,成都市的蒲江、金堂,資陽市的安岳,南充市的閬中、西充、蓬安,廣安市的鄰水,廣元市的蒼溪,遂寧市的安居、蓬溪、射洪,樂山市的井研、犍為,雅安市的石棉、漢源,瀘州市的合江,內江市的資中,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自貢市的榮縣、富順,宜賓市的翠屏、屏山等地柑橘產業展開實地調研。調研過程中與相應市州32個鄉鎮的柑橘大戶、龍頭企業、村集體及政府主管部門等進行座談交流,結合問卷調查、訪談、個案研究等調研方法,按照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體系各指標設計問題,充分了解各地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并獲取相關數據。先后11次赴成都市蒲江、眉山市丹棱兩地,以消費者身份與23戶柑橘種植戶、路邊攤(家帶店)售賣者進行面訪,問詢了解不同品種柑橘種植、銷售、技術培訓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