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研究:以四川柑橘產業為例
- 何宇
- 15字
- 2025-06-13 14:39:04
2 概念界定、理論基礎及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本書涉及的概念較多。為了能很好地闡述柑橘產業的經濟含義,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我們需要對一些關鍵的概念進行界定。
2.1.1 柑橘及柑橘產業
柑橘(citrus),屬蕓香科(rutaceae)植物。關于其原產地,學者們意見不統一。因目前世界上栽培的主要柑橘種類中,除檸檬的原產地為印度外,其余的原產地或原產地之一均為中國,多認為柑橘的原產地為中國。《尚書·禹貢》是我國最早記錄柑橘生產的文獻,其記載4000多年前,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就栽培有柑橘,柑橘還被列為貢稅。
柑橘種類繁多,生產上應用的主要是柑橘屬(citrus)、金柑屬(fortunella)、枳屬(poncirus)3個屬。我國柑橘栽培種類和品種主要來自柑橘屬,具有商業意義的也主要是柑橘屬。金柑屬果實相對最小,但果皮光滑透亮,因果實成熟后呈現金黃或橙紅色得名“金柑”。枳屬主要用作砧木,果實偏小,味偏酸澀,基本不用于食用,多在制干后供藥用。
柑橘屬源于枸櫞(C. medica)、柚(C. grandisa)、橘(C. reticulata)三個基本種。其中,柚和橘天然雜交后產生橙,橙和橘雜交后產生柑,柚和橙雜交后產生葡萄柚,檸檬被認為大概率源于枸櫞和橙的雜交。
我國俗稱的“柑橘”分為橘、柑、橙、柚、檸檬(萊檬)、金柑6種。因柑和橘均易剝皮,國際上統稱為“寬皮柑橘”,俗稱“寬皮橘”。橙和柚等不易剝皮的類型則稱為“緊皮柑橘”。近年來,在四川等地廣泛種植的“雜柑”即雜交柑橘,多為寬皮柑橘。隨著中醫養生觀念的普及,消費者在區分柑橘品種時,喜好將其分為“上火”和“不上火”兩類,易剝皮的寬皮柑橘多是“上火”型,緊皮柑橘中“不上火”的居多。2000年從日本引入四川種植的丑柑(也稱丑橘),本為寬皮柑橘,取原產地日本的一種姓氏“不知火”為名,近年來為了迎合消費觀念的轉變,多改為“不之火”,意即“不上火”,屬于對柑橘的誤解。
我國國家統計局用產品分類目錄顯示統計信息,柑橘屬水果,包括柑橘、橙、寬皮柑橘、柚類、金柑及其他柑橘類水果。本書基于數據可得性,借鑒《中國統計年鑒》的柑橘分類,將柑橘屬水果定義為柑橘、橙、寬皮柑橘、柚類、金柑及其他柑橘6類。
產業可以分為廣義的產業和狹義的產業。廣義的產業即經濟社會的物質生產部門,如我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屬廣義的產業范疇,依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劃分標準,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采礦、制造、紡織、建筑、電力等,第三產業則由批發零售、教育、流通等組成。狹義的產業指同類產品及其可替代產品的生產銷售貿易活動的集合。
柑橘產業屬于狹義的產業范疇,是廣義的產業中第一產業農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祁春節提出柑橘產業是圍繞柑橘類水果而進行生產、加工、銷售、貿易、消費等產前、產中及產后三大領域各部門所形成的經濟集合體。耿學燕把柑橘產業定義成圍繞柑橘而進行的包括柑橘種植、加工和銷售等一系列活動的經濟集合
,包括分散在各地的果農經營種植、招商引入各方市場、加工處理優化、國際出口貿易等活動,注重整體性研究,而非某一單一環節。郭曉鳴將柑橘產業定義為由柑橘類水果及其衍生產品(如橙汁、罐頭等產品)的生產銷售貿易消費等活動所組成的經濟集合體
。本書結合研究的需要,將柑橘產業定義為圍繞柑橘屬水果及其衍生產品[包括橙汁、柑橘(桔子)罐頭、檸檬切片、柑橘果酒等]而進行的生產、加工、銷售、消費、貿易等各環節各部門所組成的經濟集合體。結合四川柑橘產業實際,本書將重點研究柑橘的生產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等方面。
2.1.2 柑橘供給及需求
供給的概念學術界已有共識,即指特定時間和特定價格水平下,生產者愿意并可能為市場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數量。針對柑橘產業,郭曉鳴將供應渠道、供給價格、供給量全部納入供給范疇。基于柑橘產業定義,本書將柑橘供給界定為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價格水平下,柑橘屬水果及其衍生產品[如橙汁、柑橘(桔子)罐頭、檸檬切片、柑橘果酒等]的生產者為市場所能提供的柑橘屬水果及其衍生產品的數量、供應渠道、供應交易流向、供應價格的總稱。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需求即指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需求量則是指在某一價格下,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某商品的總數量,市場需求是消費者需求的總和。針對柑橘產業,計算需求量時不僅要考慮鮮食數量,還應考慮生產橙汁、柑橘(桔子)罐頭等衍生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即原料果用量。郭曉鳴將柑橘鮮食需求和加工需求的總量計為柑橘需求總量。本書將柑橘需求界定為特定時間和特定價格水平下,消費者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鮮食柑橘屬水果數量及生產柑橘衍生產品所需的原料果數量,以及對柑橘屬鮮果及其衍生產品的品質、銷售渠道、銷售價格等的要求的總稱。
2.1.3 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提出以來,立即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江維國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而非需求視角入手,重組或優化各類生產要素的配置,在追求適度經濟數量和規模的同時,促進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學者們從要素視角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概念界定,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義進一步延伸至農業領域。陳錫文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農產品生產數量增減的簡單的結構調整,而是一項以提升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綜合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江維國強調應通過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切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制度與技術創新、勞動力素質提升、土地流轉加快以及金融增量擴大與存量盤活等途徑是其改革的本質內容
。韓一軍指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充分發揮市場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導作用以及政府的調控和服務作用,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滿足人們對于“質”的需求
。
結合柑橘產業的特性,本書將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界定為滿足市場對柑橘屬水果及其衍生產品的數量、質量等需求,重組或優化柑橘產業生產要素配置,以提高生產效率,優化品種及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增加橘農收入為目標的中長期視野的農業宏觀調控。
2.1.4 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及績效評價
績效(performance)概念源于美國,包括工作結果和工作行為兩個方面的內容。績效有結果導向和行為導向之分,呂小柏、吳友軍認為,結果導向性績效多以產出、效率、目標、指標等表示,行為導向型績效則是工作過程中的員工行為以及由此表現出的組織整體行為的集中展示。李秋進一步指出,行為過程主要指投入的分配與管理是否有效,是否滿足經濟性要求,行為結果則指是否達到預期的目標、結果影響如何、公眾等涉及對象是否滿意等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即政府在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具體結果。
據此,本書將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定義為某個主體在執行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過程中,通過改變生產投入,在柑橘生產規模、單位面積產量、產品及產業結構、產品質量等方面獲得提升,從而反映在柑橘產值上的變化結果。結果評價核心標準在于改革后柑橘全要素生產率是否提高及這種提高是否是由政策實施引起的。
為了評估政府工作及其產生的結果,西方國家普遍建立和實施了政府績效評價制度(M&E體系),我國也建立了相應制度進行政府及政策績效評價。績效評價,即根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選取某種量化指標,采用合適的評價方法,對被評價主體的行為過程和結果所進行的綜合性評價。
基于此,本書將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定義為基于結果導向,按照績效評價的內在原則和邏輯關系,運用科學、規范、全面的績效評價方法和對應的指標體系,對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效率和效應進行的綜合評價。其中,效率表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對比關系,投入少、產出多,即表明公共支出的效率高;效應表示產出對政策目標的實現和影響程度。建立完整的績效評價體系是績效評價的關鍵。針對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評價體系應包括評價原則、評價目標、選取評價指標的方法等內容。本書對四川柑橘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績效的評價正是基于上述思路實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