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緒論》:問題的提出
- 民事執行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研究
- 劉文慧
- 1484字
- 2025-06-13 13:22:44
執行程序是權利人維護和兌現自身合法權益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對權利人的權利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執行程序立法的科學化程度以及執行工作的實際效果,將直接影響著權利人和社會公眾對法院的評價,影響著司法的公信力。同時,執行工作的質量關涉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能否得到真正的兌現,執行的有效性不足,人們將轉而尋找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簡言之,如果法律規定的權利無法通過國家正式的救濟渠道得到實現或者實現的效率很低,那么,私力救濟[1]等其他形式的權利救濟渠道將更多地成為人們維權的首選,暴力維權、同態復仇等將可能一再上演。在這個意義上,執行程序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對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至關重要。
在我國,由于執行立法起步比較晚,尚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而受制于社會誠信網絡建設相對滯后等因素,“執行難”“執行亂”等現象仍然時有發生,“贏了官司卻拿不到錢”的抱怨時常見諸報端。當然,執行難特別是民商事案件執行難在許多國家都是難題,而并非只是我國的現象,因為,糾紛進入法院本身就意味著這些是比較難辦的案件[2]。近年來,在解決執行難題方面,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相關法律規范特別是司法解釋、各類工作性規范文件大量出臺,全國法院系統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開展了“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攻堅戰”,得到了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普遍贊譽。但是,執行無疑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要切實提高執行工作的效率,必須從多方面持續努力。
本書所研究的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是民事執行中的一個重要制度。當被執行人的既有財產無法全部償還多個債權人的債務時,法院將對發起分配及申請參與分配的所有債權人及其債權進行登記,按照債權比例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分配。在此過程中,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對法院制作的分配方案(主要是債權是否存在、分配的順位及比例、金額等),可以提出異議,如果其他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對該異議提出反對意見,提出異議的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可以以提出反對意見的其他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為被告,提起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在我國,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是一項比較新的訴訟制度,相關的理論研究比較匱乏,且各方意見出現了很大分歧。在實踐當中,該制度的運行也不是十分順暢,實務界的理解各有差異,無論是訴訟的程序運作還是裁判結果,統一性都存有不足。
在執行實務中,被執行人不能清償所有債務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參與分配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糾紛必將呈現出多發態勢,加強對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研究,盡快統一理論上和實務中的認識至關重要。一方面,深入研究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是執行程序中衍生出來的訴訟制度,既符合訴訟制度的一般原則、原理,又帶有非常鮮明的執行程序特征。作為一項比較新的制度安排,學術界對于參與分配之訴的性質尚未達成合理的共識,對于相關的具體制度究竟應當如何認識、如何規范,更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本書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為相關學理認識的統一貢獻綿薄之力。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我國缺乏統一的理論,加之相關制度安排不夠成熟完善,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在實務中的操作比較混亂,各級各地法院認識不同、操作各異,不僅給社會公眾造成極大困擾,而且可能直接對當事人維護切身權益帶來負面影響。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理論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推廣,或許能夠給實務界提供參考,幫助實務界統一認識、統一操作,以此促進法治的統一、有效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注釋
[1]徐昕.論私力救濟[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賀欣.經濟合同案件的執行:來自珠三角某基層法院的經驗研究[J].司法,2007(1):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