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文獻綜述
- 民事執行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研究
- 劉文慧
- 10935字
- 2025-06-13 13:22:44
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在我國建立和發展的時間尚短,高質量的、專門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德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的制度發展相對比較成熟,有關理論的研究也相對較多,但由于制度體系的差異,我們對其制度成果和理論成果不能照搬照抄,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發展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實踐的制度和理論。然而既有的國內外研究成果,依然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參考,甚至奠定了諸多基礎。
1.2.1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訴訟性質的研究
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兼及訴訟程序與執行程序,既要處理訴訟當事人之間的紛爭,又要充分考慮訴訟及執行的效率,防止重復起訴與矛盾裁判等問題。訴訟性質的厘定,對這些問題的處理具有基礎性作用,故在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研究中,研究者對其性質多有論及。從現有文獻來看,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性質,基本形成了四種看法:第一是形成之訴說。形成之訴說認為,在參與分配的程序中,法院所制作的分配方案是裁判權的一種表現,分配的實施以分配方案為準,如果債權人或被執行人請求不以分配方案作為分配的依據,則意味著要撤銷或者變更原來的分配方案,這種訴訟在性質上應為形成之訴。按照形成之訴說,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訴訟標的是異議權,由于異議權屬于形成權,故該訴應為形成之訴[1]。然而,形成之訴說有個致命缺陷,即不能避免當事人就同一原因或基于同樣的事實另行提起訴訟,這將導致裁判結果的不穩定,產生訴訟不經濟乃至前后裁判相互矛盾的不良后果。為了避免這一缺陷,有學者引入日本學界的爭點效理論,形成了“新形成之訴說”。爭點效理論認為,只要法院對當事人爭議的主要事實進行了認定,即便這種認定并未寫入判決主文,而只是在裁判理由中進行了論述,這些經法院認定過的主要爭點,就應當對后續相關判決產生約束力,即后續判決不得推翻前判決認定的主要爭點。日本學者認為,爭點效理論的約束力可以防止前后裁判的矛盾[2]。形成之訴說,基本成為德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理論和實務界所采的通說。在國內,形成之訴說也得到了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3]。第二是確認之訴說。確認之訴說認為,法院在參與分配中制作了分配方案,而原告提起異議以及訴訟就意味著其提出了新的方案,故原告之目的在于以訴訟的方式請求法院確認其異議是否正當以及其分配順位、分配額應當為何。因此,法院所作出的判決為確認判決,原告無論在訴訟中是否勝訴,都能夠通過判決而解決原、被告之間的紛爭[4]。然而,從學理上講,確認判決一般并不能產生排除強制執行之效果,故此為確認之訴說難以填補的缺憾。第三是命令之訴說。持命令之訴說的以日本學者竹下守夫為主要代表。命令之訴說認為,在原告勝訴的情況下,法院判決將命令執行機關更正或者重新制作分配方案[5]。命令之訴說明顯不適用于我國,因為在我國,任何判決都是以法院名義作出的,而執行法院與受理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法院為同一法院,“自己命令自己”顯屬荒唐。第四是救濟之訴說。救濟之訴說認為,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既要請求法院確認債權,又要請求變更或者重新制作分配方案,因此,該訴實際上兼具了確認之訴與形成之訴的功能和特點,是一種特殊的救濟訴訟[6]。救濟之訴說能夠避免確認之訴說與形成之訴說的缺陷,可有效防止重復起訴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前后裁判矛盾問題的出現。
1.2.2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訴訟當事人的研究
首先,關于原告,根據我國司法解釋規定,本訴的原告是對分配方案提出異議的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這與德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的規定基本一致。有的學者指出,賦予被執行人提起分配方案異議以及異議之訴的權利,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被執行人已經失去了對財產進行處分的權利,同時,被執行人完全可能為了破壞執行而提出異議并進而提起訴訟,這將影響執行程序的順利推進[7]。但是,學術界和實務界普遍都認為,將被執行人列入可提起訴訟的原告范圍,是比較恰當的。對于分配方案的異議以及異議之訴來說,其制度初衷主要在于解決各債權人之間的紛爭,然而,如果進行分配后仍有余額,則應返還被執行人,因此,參與分配不僅會關系到各債權人的利益,實際上也會關涉到被執行人的利益[8]。此外,參與分配結束之后,如果債務尚未清了,被執行人仍然需要繼續履行清償義務,此時若并無債權的債權人參與了財產分配,必然會無端增加被執行人的債務負擔,這顯然是對被執行人正當權利的侵害[9]。其次,關于被告,是反對債權人異議的其他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抑或是反對被執行人異議的債權人。當然,在執行實踐中,反對債權人異議的基本都是其他債權人,被執行人由于異議不關涉自身利益而基本不會提出反對,因而幾乎難以成為被告。因而在參與分配異議之訴中,被執行人大都是原告[10]。最后,關于未對異議提出反對意見的其他債權人或被執行人是否應當賦予其訴訟地位,有實務界人士認為,未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與原告沒有直接的對抗關系,不宜作為被告參加訴訟,但是訴訟的結果與其可能產生某些利害關系,同時又鑒于其對訴訟標的沒有獨立請求權,因而應當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11]。不過,也有人認為,不應賦予未對異議提出反對意見的其他債權人或被執行人以訴訟地位,不宜容許其參加本訴,當然,其可以對本訴當事人提供幫助(如提供證據)[12]。特別是未提出反對意見的被執行人,法律已經在其他程序中賦予其各種訴訟權利,如果再在本訴中將其列為第三人,將浪費司法資源,并極大地影響執行工作的效率[13]。
1.2.3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起訴條件的研究
根據我國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原告在提起參與分配異議之訴之前,必須經過如下程序:執行法院將制作的分配方案送達所有債權人和被執行人;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在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內以書面形式向法院提出異議;法院將異議通知給其他債權人和被執行人;有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反對異議;法院將反對意見通知異議者;異議者在收到法院通知后十五日內向執行法院起訴提出反對意見的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14]。由此可見,本訴的主要起訴條件是:第一,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在法定期限內以書面形式對分配方案提出異議。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債權人或者被執行人提起本訴,應當是以當事人之間對分配方案產生了實體性爭議為前提條件[15]。換言之,實體性爭議之外的程序性異議(如被執行人財產總額的尋找,純粹的數字計算謬誤),則應通過執行行為異議、復議等程序進行解決。第二,有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對前述異議予以明確反對。只有有人明確表示反對異議,才有后續訴訟的可能。如果所有其他債權人、被執行人在收到異議的十五日內不對異議提出明確的反對意見,那么,法院就應當按照異議人提出的方案,直接對分配方案進行調整并按此進行最終的分配[16]。如果異議者提出異議后,法院并未將異議通知其他債權人、被執行人,異議者是否還可以提起本訴呢?對此,有司法實務專家撰文指出,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是對分配方案有異議的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對作為異議反對者的債權人或債務人提起的訴訟,即一方有異議權,另一方也相應地有反對權;若是法院未履行通知義務,導致有反對權的一方沒有得到表示意見的機會,那提起異議的一方則無從提起本訴[17]。第三,異議者可在收到反對意見后的法定期日內起訴反對者。根據司法解釋的條文含義及學理解釋,如果異議者未在法定期日內起訴反對者并向法院提交相應的起訴證明文件,則應視為異議者撤回異議,法院可徑行按照原來的分配方案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分配;若異議者逾期起訴,即會產生撤回異議的效果,其起訴不合法[18]。
1.2.4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審理范圍的研究
關于本訴審理范圍,我國司法解釋規定,對于分配方案中無異議的部分,可先予分配;對于有異議的部分,可進行提存,待訴訟終結后根據裁判結果再進行分配。德國、日本的相關規定與此類似。德國《民事訴訟法》第八百七十六條規定,若異議無法解決的,僅就分配方案中不涉及異議的部分實施分配;日本《民事執行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執行部門應僅就無異議部分實施分配。民事執行救濟制度除了要與民事訴訟制度一樣需要追求公正之外,民事執行救濟制度還需要更加強調和重視效率[19]。參與分配異議之訴是在執行程序中衍生出來的訴訟,必須要重視執行效率,因此,對于無異議的部分,各國基本都規定應先予執行,法院在本訴中只需要審理當事人有異議的部分。當然,只審理有異議部分,也是民事訴訟“不告不理”原則在本訴中的具體體現。關于本訴的審理范圍,還有一個討論較多的問題,即本訴是否可以對生效裁判文書確認的債權的真實性進行審查。一種觀點認為,法院可以在本訴對生效裁判文書進行審查,因為在被執行人與相關債權人進行勾結制造假債權等情況下,案外人申請再審在程序上較為困難,權利救濟難以實現[20]。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法院在本訴中不能對生效裁判文書進行審查,虛假債權等問題可以通過再審程序排除原執行依據的既判力[21]。對于為什么法院不能在本訴中審查生效裁判文書,有論者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論證:第一,在中國的司法傳統中,“裁判只具有相對效力”的觀念接受度比較低,判決沖突是嚴格禁止的;第二,同案不同判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同一個法院;第三,免證事實的反證應作區分[22]。
1.2.5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管轄機構的研究
關于本訴的管轄機構,實際上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究竟應當由哪個法院管轄,二是由法院的哪個部門管轄。第一,對于管轄法院,一般認為,由執行法院受理本訴是比較合適的。由于分配方案是由執行法院作出的,執行法院最為知曉案件執行的相關情況,由執行法院管轄本訴案件,可以降低調查成本,一旦發現錯誤,也方便及時糾正、及時執行[23]。第二,對于管轄部門,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由執行局審理本訴案件更為合理,因為民事執行權的性質決定了法院執行部門擁有執行裁判權,法院執行部門內部的“審執分離”為執行部門審理本訴案件創造了組織條件,法院內部執行部門與審判部門的分工也意味著由執行部門審理本訴案件可以更好地節省司法資源、提高執行效率;不難看出,此觀點是建立在法院執行部門內部也進行了“審執分離”分工的基礎之上的[24]。另一種獲得更多人贊同的觀點認為,本訴由法院的民事審判部門審理更為適宜。有論者指出,涉執行的訴訟案件不是可以默示授權的事項,既然司法解釋并未明確將審理涉執行案件的權力納入執行審查權的范疇,則意味著涉執行的訴訟不應由執行部門進行審理;此外,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等案件均是由法院民事部門審理,本訴不應例外地由執行部門審理;當然,如果隨著審判專業化發展,法院內部能夠設立專門的獨立審判部門審理涉執行的相關訴訟案件,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25]。
1.2.6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訴訟費用的研究
有學者指出,訴訟費用標準的設立必須要考慮一些現實因素:一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社會民眾收入狀況;二是訴訟程序實際消耗的司法資源及審批成本;三是對事關社會公民自由與安全的基本權利的訴訟,應當設置較低的收費標準[26]。訴訟費用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關涉對當事人的訴權保障以及對濫訴、無理訴行為的限制,關涉司法公正以及對弱者的司法保護是否能夠實現,關涉訴訟程序是否能夠良性運行[27]。一般來講,訴訟費用的征收依據主要包括案件是訴訟性質還是非訴性質,案件是財產性案件還是非財產性案件,案件審理適用的程度是繁還是簡,案件審理的不同階段等[28]。由于訴訟費用制度在整個民事訴訟制度中非常重要,在21世紀最初的十年,學術界對此討論甚多。其中,傅郁林對訴訟費用的性質與訴訟成本的承擔展開了專門研究,還介紹和比較了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的相關制度安排[29];廖永安、趙曉薇對日本的訴訟費用制度進行了考察,并與我國相關制度安排進行了比較[30];周成泓對美國的民事訴訟費用制度進行了介紹,并總結出其對我國制度建設的啟示[31]。與此同時,學術界關于訴訟費用制度的規范研究大量涌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有:廖永安的《論民事訴訟費用的性質與征收依據》,廖永安、劉方勇的《潛在的沖突與對立:訴訟費用制度與周邊制度的關系考》,霍娟的《從民事訴訟費用收取標準成因看我國的民事訴訟費用制度》,邵俊武的《民事訴訟費用的法律思考》,廖永安《〈訴訟費用交納辦法〉之檢討》,穆昌亮的《試論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一些考察制度運行現狀的實證研究成果也不斷面世,比如廖永安的《訴訟費用制度專題實證研究》2016年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王亞新的《訴訟費用與司法改革:〈訴訟費用交納辦法〉施行后的一個“中期”考察》,廖永安、李勝剛的《我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之運行現狀:以一個貧困地區基層法院為分析個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的《上海法院實施〈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實證分析》,李純光的《對〈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后的調查與思考:以湘西某基層法院為研究對象》,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課題組的《關于〈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運行的調查與問題探索:立足于基層人民法院的思考》。關于訴訟費用制度研究的這些成果,為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訴訟費用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我國民事案件主要區分了財產案件、非財產案件、知識產權案件與勞動爭議案件四種類型,訴訟費用的收取分別按照不同類型設置標準。在實踐中,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的訴訟費用收取呈現出不同的樣式,即既有法院按照財產案件收費標準收取,也有法院按照非財產案件收費標準收取;即便按財產案件收取,有觀點認為應當以本訴的訴訟請求涉及的異議金額作為計算訴訟費用的基數,也有觀點認為應當以原告完全勝訴后能夠得到的分配金額與原有分配方案載明的分配金額之間的差額作為計算訴訟費用的基數[32]。因此,關于本訴的訴訟費用收取標準,理論上的認識與實務中采取的方式存在很大差異,迫切需要對其進行統一。
1.2.7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異議事由的研究
在本訴中,所謂異議事由是指原告認為原分配方案應予以變更的理由。在執行程序中,異議者提出的異議一般可以分為程序性異議和實體性異議,程序性異議屬于執行行為異議,非為本訴異議事由;而實體性異議才是分配方案異議,屬于本訴異議事由[33]。有論者認為,凡是主張債權人的債權不存在(包括時效完成、超過法定利率的利息)、數額爭議、優先分配次序,都可作為異議事由。具體而言,所謂債權不存在,是指并無債權人主張的對債務人的債權;數額爭議是指債權的確存在,但數額并非債權人所主張的數額;優先分配次序是指分配方案所列明的優先受償有誤或分配方案所列明的平均受償有誤,應為平均受償或優先受償。另有論者認為,異議事由應當包括債權不真實或者已滅失、分配金額計算有誤、受償順位不當。此外,還應當區分債權人作為原告與被執行人作為原告時異議事由的差異。如果被告債權人所持有的執行依據,有既判力或與確定判決同一效力,則原告僅提出執行依據產生前發生的事實,應承擔敗訴后果[34]。上述學理看法合理與否,在我國目前的制度規范層面沒有對異議事由進行規定。根據我國現行的司法解釋規定,只要對法院制定的分配方案不服,無論是否有正當理由,均可以提出異議,并未對異議事由作出任何限制。有學者指出,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法院的角色過于消極,即法院僅負責將異議通知給其他當事人,而不對異議進行審查,這會給當事人拖延執行、規避執行、發泄不滿情緒創造條件,給法院工作造成很大壓力,也使得執行程序和訴訟程序久拖不決、久拖無果[35]。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只要原告的異議合法,不論有無理由,法院均應將異議通知送達給相關當事人。
1.2.8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訴訟請求與判決主文的研究
訴訟請求應該怎么提與判決主文應該怎么寫,在本質上是同一回事。對于法官的裁判來說,如果原告的訴訟請求恰當且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法官則會在判決主文中予以支持,否則就會予以駁回。在我國,實務界有觀點認為,在原告勝訴的情況下,本訴的判決主文可以包括兩項:一是確認原告的債權額度和分配順位,或者確認某項債權不存在或者從實體上已經喪失參與分配的資格;二是責令執行機構重新制作分配方案[36]。有論者根據實務界的上述觀點,將原告可以提出的訴訟請求明確為三項:一是請求法院確認原告債權數額及分配順位;二是請求確認被告債權不存在或者已經喪失參與分配的資格;三是請求糾正執行法院原來的分配方案[37]。也有省級法院的實務專家認為,原告的訴訟請求應包含以下三項:第一,請求法院支持原告對分配方案的具體異議;第二,請求法院確認原分配方案中異議部分違法;第三,請求法院撤銷原分配方案中異議部分,責令執行部門變更或者重新制作分配方案[38]。還有觀點認為,原告全部或者部分勝訴的,法院應當判決更正分配方案中有爭議的金額或分配次序部分,或判令執行機構重新制作分配方案或履行一定的分配程序[39]。甚至有觀點指出,本訴原告的訴訟請求應當是“被告所受分配的債權應當減為××元,請求將其減少的金額××元轉而分配給原告”;原告勝訴后,法院應當判決更正分配方案,載明被告應當減少的金額以及原告增加的金額[40]。不難看出,對于原告的訴訟請求該如何提以及判決主文該怎么寫,現有的觀點可謂是五花八門。在這一重要問題上的認識不清,導致實務操作各行其是,給當事人造成了極大困擾,也無疑會對當事人的權利造成損害。
1.2.9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原告勝訴后勝訴利益分配的研究
如果原告勝訴,則意味著被告的債權被本訴判決所否定(或部分否定)、其分配順位或者分配金額被調整。此時,無異議部分的財產已經被分配,那么,對于有異議部分中的原告勝訴利益,究竟應該如何分配呢?原告可以分為兩類,即原告為債權人和原告為被執行人。在原告為被執行人的情況下,勝訴利益的分配基本上不存在爭議,學術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如果被執行人作為原告勝訴了,原告與被告之間的執行關系被排除或者被變更,被告的受分配的利益被全部或者部分否定,勝訴的利益則應當由全體債權人共享。然而,對于債權人作為原告勝訴的,勝訴利益該如何分配,學術界和實務界爭議很大。對此,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吸收說,即被告被排除的原分配方案的分配額,由原告在其債權額度范圍內接受分配;二是按份說,即被告被排除的原分配方案的分配額,由包括原告在內的所有其余債權人按照比例接受分配。在實務中,日本基本采行的是吸收說,而我國主要采用的是按份說[41]。無論是吸收說還是按份說,如果分配之后仍有剩余,又都會產生剩余財產歸屬的問題。對于此問題,日本學術界持有被執行人保有說與被告保有說兩種觀點,而實務界基本采行被執行人保有說;中國臺灣地區的理論界與實務界基本采行被執行人保有說[42]。就國內目前的文獻來看,基本只涉及了分配無剩余的情況,對于分配后仍有剩余的情形,基本未有討論,我國究竟應當采行什么標準,尚需進一步討論。
1.2.10 關于參與分配異議之訴與其他訴訟交互作用的研究
關于本訴與其他訴訟的交互,現有文獻主要關注了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與債務人異議之訴的競合。有觀點認為,債務人異議之訴與本訴要件不同,且效果也不相同,但是當債務人主張債權因清償等事由而消滅時,債務人既可以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也可提起本訴,兩者存在競合;此等情況下,如果債務人在提出異議前已經提起了債務人撤銷之訴,則不能再行提起本訴,以免就同一事由再行起訴,浪費司法資源。參與分配之后已經有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可資運用,為一體性解決參與分配債權人之間的糾紛,以求劃一性解決,即不允許異議人于分配程序外另行起訴[43]。也有觀點認為兩訴的訴訟標的并不相同,故不會發生重復起訴的問題,只是兩訴可能會因獨立審理而產生裁判矛盾;如果原告前訴勝訴而本訴敗訴,法院仍應按原來的分配方案執行,待執行完畢后,原告又可根據前訴勝訴判決起訴,請求返還不當得利[44]。第二,本訴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銜接。在虛假債權參與分配的問題上,生效裁判法律文書確認的債權事實不能成為本訴的審查對象,而再審制度的缺陷決定了其不能充分發揮對作為參與分配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的糾錯功能,在此情況下,異議人只能另行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如果是提起本訴后再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審理結果對本訴的審理有直接影響,故本訴應當中止審理[45]。而如果原告在提起本訴后敗訴,其還能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即以第三人撤銷之訴來彌補本訴之不足[46]。第三,本訴與不當得利返還訴訟的競合。債權人或被執行人在參與分配過程中有異議事由但未提起異議、撤回異議或者被視為撤回異議的,法院根據分配方案實施分配后,還能否依據不當得利的相關規定請求已經接受分配的債權人返還?對此,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不能因為債權人是由法院根據分配方案受領了分配款項,便是有法律上的原因,不構成不當得利[47]。即原告即便同意按照原分配方案進行分配,但并不能認為其承認了接受分配的債權人有實體法上的權利,也不能認為其放棄了不當得利返還的請求權。第二種觀點認為,既然法律已經給與債權人或被執行人陳述和提出異議并進而提起訴訟的權利,但其放棄了,受領人根據原分配方案受領款項,即構成“法律上的原因”,故相關債權人或債務人不得再提起訴訟、請求返還不當得利[48]。第三種觀點認為,債權人是否可以事后再提起不當得利返還訴訟,要看債權人的債權是有優先受償權的債權還是僅為一般債權,前者可以提起不當得利返還訴訟,而后者不能[49]。
參與分配異議之訴研究的既有相關文獻,在很多問題上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給本書的研究提供了諸多參考,有的文獻還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但總體來看,既有文獻還存在著幾個方面的明顯不足:第一,就國內的研究來看,數量很少,對本訴的很多問題尚未涉及,而已經有所討論的問題,有的又爭議極大,各種學說林立,易造成認識上的混亂。此外,國內研究成果在論證上普遍深度不夠,即觀點多但理由不充分、想法多但各種觀點無法串聯起來形成體系。第二,就域外的研究來看,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等的制度發展、理論研究都起步更早,學術研究成果相對更加成熟,但是,一方面,對于本訴的一些具體制度機制應當如何安排,域外研究的爭論也相當大;另一方面,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學術討論,必須要考慮整個的宏觀社會環境、制度環境等因素,因此,域外的制度成果和學術成果不能全盤地“為我所用”,發展出適應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和理論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域外的研究成果,都普遍存在著體系性不強的缺陷。換言之,極少有人專門對參與分配異議之訴進行全方位研究,研究成果顯示出明顯的碎片化特征。本書將對參與分配異議之訴展開專題研究,對其中涉及的主要理論問題和實踐操作問題進行詳細論證,以期對學術研究之推進有所助益。
注釋
[1]王玲.民事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法學論壇,2019(4):136—142.
[2]王玲.民事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法學論壇,2019(4):136—142.
[3]李世成.論執行參與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J].法律適用,2011(9):15—18.
[4]陳榮宗.強制執行法[M].臺北:三民書局,2000.
[5]詹詠媛.分配表異議之訴:從民訴法與執行法兼具之觀點[D].臺北:臺灣大學,2018.
[6]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7]賀榮.司法體制改革與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37—39.
[8]楊柳.比較與借鑒:中德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制度框架分析[J].法律適用,2011(8):56—59.
[9]劉貴祥,宋朝武.強制執行的理論與制度創新:“中國執行法論壇”優秀論文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57—61.
[10]陳榮宗.強制執行法[M].臺北:三民書局,2000.
[11]樓常青,樓晉.民訴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運作[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1):123—130.
[12]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13]方懷宇,馬浩杰.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實務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85—86.
[14]劉穎.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當代法學,2019(1):40—50.
[15]劉貴祥,宋朝武.強制執行的理論與制度創新:“中國執行法論壇”優秀論文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57—61.
[16]楊柳.比較與借鑒:中德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制度框架分析[J].法律適用,2011(8):56—59.
[17]林洲富.提起分配表異議之訴之要件[J].月旦法學教室,2019(77):37—41.
[18]王玲.民事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法學論壇,2019(4):136—142.
[19]翁曉斌.民事執行救濟制度[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0]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21]樓常青,樓晉.民訴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運作[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1):123—130.
[22]賀榮.司法體制改革與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21—23.
[23]楊柳.比較與借鑒:中德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制度框架分析[J].法律適用,2011(8):56—59.
[24]李世成.論執行參與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J].法律適用,2011(9):15—18.
[25]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26]李瑞霞.對《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問題的思考[J].法治論叢(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08(2):117—120.
[27]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課題組.關于《訴訟費用交納辦法》實施運行的調查與問題探索:立足于基層人民法院的思考[J].法律適用,2008(6):13—15.
[28]廖永安.論民事訴訟費用的性質與征收依據[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3(5):63—70.
[29]傅郁林.訴訟費用的性質與訴訟成本的承擔[J].北大法律評論,2001(1):239—274.
[30]廖永安,趙曉薇.中日民事訴訟費用制度比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1—47.
[31]周成泓.美國民事訴訟費用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法律適用,2006(3):86—89.
[32]申芙蓉,閻穎.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案件受理費用標準的實踐考察與統一化構想[J].司法改革評論,2017(1):144—162.
[33]劉貴祥,宋朝武.強制執行的理論與制度創新:“中國執行法論壇”優秀論文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57—61.
[34]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35]賀榮.司法體制改革與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37—39.
[36]編輯部.如何處理分配程序中的異議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J].人民司法,2013(9):111.
[37]方懷宇,馬浩杰.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實務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85—86.
[38]李世成.論執行參與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J].法律適用,2011(9):15—18.
[39]樓常青,樓晉.民訴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的運作[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2(1):123—130.
[40]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41]王玲.民事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法學論壇,2019(4):136—142.
[42]詹詠媛.分配表異議之訴:從民訴法與執行法兼具之觀點[D].臺北:臺灣大學,2018.
[43]許士宦.強制執行法[M].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44]廖浩.執行分配方案異議訴訟之解釋論研究:以法律方法為視角[J].研究生法學,2013(1):31—36.
[45]賀榮.司法體制改革與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61—63.
[46]方懷宇,馬浩杰.執行分配方案異議之訴實務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85—86.
[47]陳計男.強制執行法釋論[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
[48]王玲.民事執行程序中分配方案異議之訴研究[J].法學論壇,2019(4):136—142.
[49]朱淼蛟,唐學兵,曹慧敏.執行異議之訴的程序構造[J].法律適用,2006(9):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