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中海到黃河: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第一卷)
- 楊巨平總主編 楊巨平等著
- 2926字
- 2025-05-29 17:07:05
第二節 歐亞大陸兩端的主要文明——中國與羅馬
盡管波斯帝國占據幾乎整個歐亞大陸大部分的古老文明地區,但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實際上還存在著兩個它所不知的文明區域,其中一個就是東亞的中華文明。這是一個原生型文明,此時已經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正在由分立走向統一,由王國到帝國,文化上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但也逐漸趨于一體,進入了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Karl Jaspers)所認為的“軸心時代”。其后秦漢帝國的興起,為它和希臘化世界的相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另一個是正在西地中海意大利半島崛起的羅馬共和國,它正在為統一半島而縱橫捭闔,征戰不已。這是一個即將走上地中海霸權之路的文明,東地中海地區的希臘化王國最終都會成為它的囊中之物,但與此同時,它也成了希臘文化的“俘虜”。
一、東亞地區——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在兩漢以前是獨立發展的。所謂“軸心時代”的理論(12)就把中國、印度、希臘并列為三大軸心地區之一,認為它們在大致相同的時間——公元前8至前3世紀,出現了類似的人類精神上的覺醒,出現了文化大創新、大繁榮和大爭鳴的局面,奠定了各自文化的傳統。重要的文化奠基人都在這一時期出現,如中國的孔子、莊子,印度的佛陀(Buddha),希臘的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甚至猶太教的先知等。中國的春秋戰國,確實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中華文化傳統的重要流派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等都出現于這一時期,而且確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核心。中國人雖有天下觀,但不知天下之大到何種程度。先秦時期出現的《穆天子傳》《山海經》體現出時人對“中國”之外,尤其是西部地區的朦朧認識,反映了渴望了解但又難以了解的失望心態,所以就用想象代替了現實。
秦漢之交,西戎、南蠻、東夷悉歸于華夏,唯有北狄——匈奴還是中原的潛在威脅。秦始皇派蒙恬遠征匈奴,修筑萬里長城,都是為了解決心腹之患。漢初對抗匈奴,盡管失敗,但也說明邊患嚴重,足以使漢高祖御駕親征,結果遭遇白登之圍。經文、景兩代休養生息之后,國力增強,于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才可以大展宏圖,派張騫西聯大月氏,合擊匈奴。盡管張騫的本來目的沒有達到,但張騫首次越過匈奴,經大宛、康居,抵達月氏、大夏,最后歷盡千辛萬苦,返回長安,給漢武帝呈上了一份關于以前聞所未聞的西域地區的報告。張騫西域鑿空,意義重大,具有劃時代的作用,標志著一條連接中國與地中海的要道,就是今日稱之的“絲綢之路”的開通;張騫開創了一個時代,使中國文明與希臘化文明的接觸得以實現,使中國與歐亞非大陸其他文明的聯系從此得以確立。
亞歷山大東征中亞時,曾越過錫爾河追擊斯基泰人,此地距離中國的西大門已經不遠。但他對當時的中國一無所知,在錫爾河南側建立了“最遠的亞歷山大里亞”之后就轉身南下征服印度去了。而當時的中國還處于戰國時代,秦帝國也還沒有建立。群雄逐鹿,何談西擴?即使秦漢之際,中原王朝的管轄范圍也西不過臨洮。敦煌、祁連間有月氏部落,北有匈奴。所以,盡管公元前2世紀前后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曾向賽里斯(Seres)和弗里尼(Phryni)方向(一般認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端,蔥嶺一側)擴張,(13)距離漢初中國依然十分遙遠。張騫通西域之時,中亞之地的希臘人已經南撤印度。所以張騫在中亞的所見所聞只能是希臘化文明的遺產。但公元前1世紀中期,隨著漢廷對西域掌控力的加強,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中原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希臘人小國罽賓可能建立了藩屬關系,絲路南道也延伸至今日阿富汗南部的烏弋山離。
二、西地中海地區——羅馬文明
嚴格來說,亞歷山大東征前的羅馬確實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傳統。羅馬本來是意大利半島中部臺伯河(Tiber)河畔的一個小城邦。北部有吸收了希臘文化的伊達拉里亞(Etruria/Etruscan)諸城邦,南部有希臘人的殖民地——大希臘。這兩地都具有較高的文化,尤其是后者,其文化發展與希臘本土和愛琴海(Aegean Sea)諸希臘人城邦是同步的。與米利都學派(the Milesian School)齊名的埃利亞學派(the Eleatic School)、畢達哥拉斯學派(the Pythagorean School)都出現于此地。羅馬建城之后,經過兩個世紀的王政時代,通過類似于梭倫(Solon)式的以財產為基礎決定政治權利的塞爾維烏斯·圖里烏斯(Servius Tullius)改革,確立了城邦制度。進入共和國之后,通過貴族與平民的斗爭、妥協,通過與周邊同盟者的聯合,羅馬逐漸與南部的希臘人接壤,并開始吸收希臘文化。當然,最終的結果是羅馬人征服了南部的希臘城邦,統一了意大利半島。但這些成就是在亞歷山大之后取得的。這是羅馬人接受希臘文化的第一波。第二波是在通過三次布匿戰爭(Punic Wars)控制整個西地中海之后。其實,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后,羅馬人就開始向東地中海進軍。公元前168年安提柯—馬其頓(Macedonia)王國的滅亡和公元前146年科林斯(Corinth)的陷落,標志著羅馬人對希臘化世界的初步勝利,也標志著第二波向希臘文化學習的開始。雖然這次學習伴隨著劍與火,但羅馬人也不得不承認,野蠻的拉丁人征服了希臘,但他們卻成了希臘文化的俘虜。(14)有的學者把羅馬也納入希臘化世界的范疇,有一定的道理。羅馬文化的希臘化是在亞歷山大之后的幾個世紀中才實現的。但羅馬人并非全盤“希”化,而是根據自己需要進行了改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使希臘文化拉丁化,但本質上羅馬文化還是希臘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羅馬共和國后期的擴張可以說和希臘化時期同時,但羅馬帝制的建立和帝國的成型則是在此之后。正是在帝國時期,羅馬與中國才開始真正的接觸。羅馬作為絲綢之路的西線終端,漢代中國已經有所耳聞,《后漢書·西域傳》稱其為“大秦”,且有專門的篇幅介紹有關大秦的傳聞。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的甘英事實上已經到達羅馬帝國東界。雖然因為受安息人海路艱險的恐嚇而功虧一簣,臨門而返,但他帶回的大秦傳聞以及他往返的路線、途經的城市,都從不同的側面加強了中國與羅馬帝國的聯系。公元166年,羅馬商人從海路來到中國,標志著從羅馬帝國經紅海、印度洋、南海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羅馬所接受的希臘化文化,尤其是造型藝術,也主要通過海路抵達印度,從而推動了貴霜帝國時期犍陀羅藝術的發展和繁榮。雖然羅馬在參與希臘化時期的東西方互動過程中姍姍來遲,但它在帝國時期,甚至于在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時期,與安息、貴霜、中國、薩珊波斯都建立了直接或間接的外交和經貿關系。
總之,在亞歷山大東征之前,波斯帝國是他所知的最大帝國,涵蓋了從尼羅河到印度河的幾乎所有東方文明之地,但其內部的松散與虛弱,已經被希臘萬人雇傭軍的勝利返回所證明。至于西面的羅馬還只是意大利半島上的一個較大的城邦,正在為統一意大利本土而征戰。它在文化上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傳統。那個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Carthage)殖民地,還沒有進入他的視野,更不是他的威脅。馬其頓周邊的民族都已經平定,中南部的希臘城邦也都在科林斯會議上表示了對他東征波斯的支持。他已經接替父親,成了希臘聯軍的統帥,下一步就看如何付諸行動了。
這就是亞歷山大東征前所面臨的政治格局和文明遺產。由此可以看到,可與希臘文明發展程度并駕齊驅,甚至優先的文明主要有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兩河)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希臘—馬其頓人所負荷的希臘文明,將要與這些古老的文明發生碰撞和交匯,其結果就是新的希臘化文明的產生。至于更為遙遠的中國,亞歷山大尚一無所知。